APP下载

大一新生心理失衡问题及其教育策略探究

2018-06-26张艳丽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大一新生教育策略

张艳丽

摘 要:大一新生处于中学与大学学习生活的转折期,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心理都存在较大变动,容易出现心理失衡现象。关注此问题并及时有效解决,有助于引导大一新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为其大学四年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鉴于此,本文以华北科技学院120名大一新生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为基础,对大一新生心理失衡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可供商榷的引导策略,力求对大一新生教育工作有所增益。

关键词:大一新生;心理失衡;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4B-0040-02

大一新生入学后,不仅面临着外部环境的改变,更有学习、生活目标的转移,乃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有些新生会出现“心慌意乱,手足无措”的现象,这就很容易导致心理失衡,若不妥善引导、疏通和管理,很容易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帮助新生调整心态,建立合理、科学的学习观,产生良好的“首因效应”,引导他们积极地投入大学生活。笔者经过对本校大一新生的调查,发现了他们在心态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教育引导策略以供商榷。

一、目标缺失所致的迷惘空虚

2016年11月,北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总督导徐凯文在第九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做了一个题为《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的主题演讲,在此演讲中,徐教授提出“空心病”一词,并指出这是由价值观缺陷所致的一种心理障碍。2017年9月20日,该演讲稿又在“智谷趋势”微信公众号上刊登,引起网友热议。经徐教授调查统计,北京大学有30.4%的大一新生认为学习无意义,有40.4%的学生认为人生无意义,由此可见,大一新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一般而言,当一个人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后梦想终于成真,会经历短暂的兴奋期,而兴奋期过后,就会有莫名的空虚感。徐教授在文中所说的“人生无意义”应该指的就是这种空虚(类似于钱钟书的“围城”说)。如何填满这种空虚?要么树立一个新的目标继续努力(这是我们通常所做的),要么打破以往固有的思维模式,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搞清楚自己活着的真正意义,确立符合自己本心的目标。无疑,打破固有思维模式比树立新目标更有挑战性也更有价值。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中国的中学教育,尤其高中时期的学习,一切以“高分”为目标,唯“分”是图,不可避免地使学生建立起功利主义学习模式,当高考结束后,自然会有目标丧失的无聊感。所以,打破传统的功利主义学习模式及因之产生的固有思维模式,是解决“空心病”的首要前提。在打破以往思维模式之前,教师要先引导学生放弃以前功利主义的学习模式,认识到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的本质区别;然后,引导学生直面自己的本心,问问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最需要的是什么?从长远看我们想做什么?而眼下,我们能做什么?可以针对这些问题召开主题班会或集体讨论会,这样多问几个“为什么”,探讨该“怎么做”,有助于帮助学生走出新生入学期的困惑。

其实,一个真正的好老师不是比学生多高明,而是能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潜能、反思自己的问题,进而成长为一个比老师更优秀的人。正如黑格尔所倡导的,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使人成为“人”本身。所以,引导学生对“人”自我的认识、发现与觉醒,是高校教育的终极目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本自由”。而“人”的发现与觉醒,“人”被异化之后的回归,首先表现在自由选择意志层面上。马克思认为,“人的类特性”正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而高校教育若是通过教育者引导学生将学习变成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其成效就有望事半功倍。

那么,打破功利主义学习模式是否就是放弃学习目标了呢?当然不是。在打破固有思维、建立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具有开拓的视野之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建立新的学习目标,可行性目标的转换可以有效引导大一新生实现心态失衡的调整。如果说是“大学梦”支撑他们度过枯燥的高中生活的话,那么,这个新目标只有比“大学梦”更为光彩绚丽,才能激起他们的斗志与热情。无疑,这一新目标的确立是有难度的。

作为大一新生教师,要主动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目标状况。可以对学生做心理问卷调查、利用课余时间找学生谈心、开一些激发学生确立人生目标的主题班会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因材施教”。对于不满意本校的学生,教师可鼓励其考研,并引导学生如何选择考研专业,如何在大学四年中提高英语水平等;对想要出国留学的学生,教师也可鼓励他考雅思、托福等;对想要在大学毕业后考公务员的学生,教师可鼓励他参与学生会工作,积极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对想将来从商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参加社团,也可以在学习之余做兼职,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总之,在和每一个学生交流过后,教师要大致了解他们对今后的打算,并引导他们如何从现在做起,积蓄经验和知识。还有的学生对未来没有明确的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建立积极的人生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这个工作时,我们可以从这类学生的家境入手。对于家境比较富裕的孩子,教师要引导他用自己的双手去努力获得幸福,使其建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家境比较贫寒的学生,教师要积极肯定他们的努力,和其沟通要以温和的态度,巧妙婉转的表达,鼓励这类学生树立长远目标,比如考研,现在应该在本专业上做何种努力等。总之,了解情况、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是引导学生树立新目标的主要原则。

二、理想与现实差距所致的心理失落

大一新生面对的是自己十多年寒窗苦读,孜孜以求的“梦想成真”的现实,可是,这个现实却永远不是他心目中的样子。从心理学上讲,梦想真的实现之后是会有心理落差的,任何一种现实不可能是人主观想象的样子,这就造成了大一新生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产生了落差感。我们曾针对大一新生对就读大学满意度做过问卷调查,其中满意者仅占12.5%,一般者61.6%,不满意者占20%,无所谓者占5.9%。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经过个别访谈,我们了解到,有一些大一新生在众多高考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能够从地方中学进入华北科技学院深造,这样的学生在地方是優秀的,甚至有些学生在地方中学是数一数二的尖子生,高考目标锁定北京名牌大学,只是由于一时没发挥好才退而求其次。这样的新生一开始对高考结果的“现实”就有失落感,再加上入学后生活习惯的不适应,学习环境的改变等,失落感就会增强。还有一些新生虽在中学不是尖子生,但也是中等偏上的学生,并如愿以偿地考进理想中的大学。可是当他入校后发现现实中大学的样子与理想差距很大,也会产生心理失落。

从生理上讲,大一新生和高三学生在心理成熟度上没有太大差别,当高考的结束使他们心理松弛而现实又使他们大失所望时,青春叛逆期的种种迹象就会毫无阻挠地发泄出来。于是,失落感的产生催生了大一新生对前途的迷茫与困惑。作为大一新生的教师,一定要认真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交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现实,也可鼓励这样的学生去大学生心理指导中心咨询。在具体操作上,高校教师可采取个别谈话、讨论,与大一新生谈心,了解其对现实失落的点有哪些,尊重其心理需要,有的放矢地进行合理引导。

首先,要让新生明白,理想与现实原本就存在差距,任何一所大学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心愿。因此,不能因为这所大学没有符合自己的理想就把它全盘否定。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中,只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发现美的心,你也可以过得快乐、充实。当然,从另一面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既然不满于现状,就要激发自己向上的斗志,努力改变现状,比如,可以树立考研、出国等目标。

其次,教师一定要对这类学生有足够的关心,让他感到在这个陌生环境里有温暖。这个时期的学生还停留在高中生心理发展水平上,他们会“爱屋及乌”,也会“恨屋及乌”。如果他们对这个教师是肯定的,就有可能因此而肯定这个课程进而肯定这所学校乃至肯定自己的前途,反之,则可能导致他们心理失衡的加重。所以,大一教师一定要努力取得新生的认可,不要把他们当成年人來看,更不要对其此时期心理的困惑置之不理。这就需要调整自己的教师角色——我们不是高中时代以分数来衡量学生优劣的中学教师,也不是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领导,而是要做学生生活中的好朋友,和其做主动、平等的交流。

三、紧张与松弛失调所致的自我迷失

近些年,在大学校园中流行一种“大学是青年人的疗养院”的说法,很多大学生在入学后就不再像以前那样努力学习,甚至转而成了“混世魔王”。尤其在中学里学习很努力的学生,在升入大学后就像变了一个人。看似很奇怪的外在现象下其实隐藏着问题的必然性。我们必须清楚的是,大一新生是由青少年在紧张的高考生活中被“解放”出来的,就像久困笼中的飞鸟无限度地渴望自由一样,大一新生也会比往常更渴望松弛。同时,大学课程的设置与生活方式的相对自由,也给学生们提供了松弛的可能:许多选修课可以不必选,选了也可以不必修,甚至有的课堂可以逃课,签到时可以冒名顶替。反正在课程结束时交一篇论文就能过关,或者即便是试卷考试也不难,比起高考来那真是“小巫见大巫”,有时甚至还会“开卷考试”。这种和高中大相径庭的学习方式,不仅使学生在学习之余有课外时间,即便是正常学习时间也可以制造“课外时间”,这就使得这种“松弛”变得没有节制,也给许多大一新生去上网、玩游戏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

有论者指出,“大学生网络休闲异化的实质,是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削弱与丧失、自我价值的迷失。”在迥然不同于中学的大学学习生活中,大学生找不到自己的主体性地位,自然会出现自我价值迷失的情况,在网络休闲中寻找自由、自主;甚至有的学生不惜逃课去网吧。我们曾对120名大一新生是否缺课做过调查,从不缺课者仅占24.8%,偶尔缺课者占22.3%,而经常缺课者占2.4%,有事缺课者占50.4%,拒绝回答者占0.1%。此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不浓厚,学习积极性不高。经调查研究,我们高校教师至少可做到以下几点:

1.积极引导学生认识高中学习与大学学习的区别,把握大学学习的创新性、独立性及实践性特点,并根据此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引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成为大学学习生活的主体。

2.任何一种自由都是相对的。真正的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所以,高校教师同样要严格要求课堂秩序,不许迟到、早退及旷课事件发生,更不许有冒名顶替的签到行为,必要时,可以和班主任、辅导员协商采取惩罚措施。

3.要认真设计课程考核环节,要让学生感到考试有一定知识难度,若不努力学习课程就真的会不及格,而且会有留级乃至休学的可能,让学生在心理上对大学课程的学习有足够重视,无暇顾及网络游戏等不良嗜好。

总之,大一新生在心理成熟度上还是处于叛逆期,在社会认知度上也处于单纯的学生时期,他们的种种心态失衡问题需要高校教师给予充分的重视,积极引导其在面对现实的基础上树立新目标,做好自我调整,尽快投入到大学学习的生活中。

基金项目:本文为华北科技学院高教所资助项目《人文教育视野下大学生学习观及其干预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HKJYZD201545。

参考文献:

[1]庆承松,张 勇.我国高校新生教育研究综述[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2]许拥旺.马斯洛人格理论对大学新生教育的启示[J].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2).

猜你喜欢

大一新生教育策略
浅谈大一新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
内隐自恋大一新生恋爱态度研究
大一新生班委选拔与培养
弱势群体与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及教育策略
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大一新生专业思想教育研究
浅析大一新生人格与公选课成绩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