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聂耳之死

2018-06-25张玮

读书文摘 2018年6期
关键词:聂耳义勇军进行曲

(1)

1935年7月17日的傍晚,日本神奈川县藤泽市的海岸监视所,忽然接到了一起报案。

报案的是一名叫滨田宏子的日本女性和一名叫李相南的朝鲜男子。他们非常焦急地告诉警察:一位和他们一起在鹄沼海水浴场游泳的中国人,在海岸边失踪了。

失踪的时间,大约是在下午1点半。滨田宏子和李相南找了大约3个多小时,依旧没有找到,所以报警。

根据记录,那名失踪的中国人,叫做聂守信。

第二天,7月18日的上午,滨田宏子和李相南再一次去海边寻找无果后,接到了日本警察的通知:那名中国男子找到了,是被打捞上来的,他已经死了。

根据法医的检验,死者死于窒息,换句话说,就是游泳时溺亡。

不久后,中国男子的一名叫张天虚的好友赶到,打开棺木,确认了死者身份。

“聶守信”,是这名中国男子的学名,他有个大家更熟悉的名字:聂耳。

聂耳当时只有23岁。

他刚谱写完的一首歌曲,正在中国大江南北被中国人传唱。

歌曲的名字,叫做 《义勇军进行曲》。

(2)

聂耳,1912年2月14日出生于云南的昆明。

聂耳的童年和少年时期,用“颠沛流离”四个字来形容,应该也算贴切。

在聂耳4岁那年,父亲聂鸿仪就去世了。母亲彭寂宽一人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努力考到了行医资质 (聂耳的父亲是一名中医大夫),给人看病开药,维持家庭生计。

不过,母亲的行医并没有影响聂耳未来的职业选择,倒是她另一方面的爱好对聂耳产生了巨大影响——彭寂宽是傣族,经常喜欢给聂耳哼一些民族小调,并把一些民间故事配成当地流传的小调唱出来。

1919年,聂耳开始进入小学学习。虽然家庭拮据,聂耳连一套童子军服装的钱都交不出,只能转学,但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另一个引人注意的特点是,聂耳开始对音乐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自己开始学习竹笛,二胡等乐器,还担任了学校学生音乐团的指挥。

1925年,进入云南第一联合中学的聂耳,每天晚上都会参加由法籍教师柏希文开办的英语学习会,并向他学习音乐基础理论和钢琴的弹奏。后来,他又找人学习了小提琴。

1928年,发生了一件对聂耳影响很大的事。

聂耳的老师赵琼仙被当局逮捕 (她是早期的中共地下党员),被戴着镣铐游街后拖去刑场枪毙。赵琼仙一路喊口号,聂耳叫着“老师”就在后面追。赵琼仙就义后,心被挖了出来,当时有些愚昧的老百姓认为吃了能治病,还去抢这颗心。

这件事对聂耳刺激非常大,他认为光学音乐没用,一定要做点实际的事。

16岁的聂耳随后就瞒着家里,报名了滇西军阀范石生组建的“学生军”,参军了。

几经辗转,一年之后,这支学生军在广州却解散了,聂耳又回到老家昆明,继续音乐的学习。由于聂耳开始参与中共地下党的一些运动,慢慢被国民党的特务组织盯上,经家人帮助,聂耳在1930年逃往上海。

在上海,聂耳打过工,失过业,最终还是如愿走上了音乐之路—— 进入百代唱片公司,主持音乐部工作。

由于聂耳对音乐特别敏感,很多音乐只要他耳朵听到,就能从嘴里唱出来,大家给他起了一个“耳朵”的绰号。

一次联欢会上,聂耳表演了一个绝技:两只耳朵一前一后地动,结果总经理笑称他为“聂耳博士”。聂耳说:“我已经有三只耳朵了 (“聂”的繁体字为“聶”),你们还要送我一只耳朵,也好!”

从此以后,他就索性不叫“聂守信”,改名叫“聂耳”。

(3)

聂耳的生活条件虽然得到了一些改善,但真正让他音乐的灵感开始喷发的,是他之前贫苦的生活经历。

聂耳曾在日记中写下自己在“充满了工人们、车夫、流氓无产阶级的汗臭”环境中聆听卖嗓子、卖武功的吼声,从中知道了他们“生命的挣扎”的心曲。

在上海,他自己去走女工的夜路,体会女工的辛苦,写出了“新的女性勇敢向前冲”的 《新的女性》;他去码头蹲点,观察码头工人的工作和生活,写出了“从朝搬到夜,从夜搬到朝”的 《码头工人之歌》;他每天聆听小报童的卖报吆喝,谱曲后和报童一起修改,写出了“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的 《卖报歌》。

《卖报歌》 的真实原型:报童“小毛头”杨碧君。聂耳写完 《卖报歌》 后曾专门请她提意见,她指出要加进一句“七八个铜板就能买两份”。

其实回顾聂耳短暂的一生,他从事音乐创作的时间,大约就是在1933年到1935年这两年。但就在这两年时间里,聂耳的音乐天分似乎集中大爆发,留下了十几首在当时脍炙人口的歌曲。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全境沦陷,华北摇摇欲坠,但一些社会流行的歌曲,却依旧是 《何日君再来》、《桃花江是美人窝》。这些歌曲主要来自聂耳当时所就职的“明月歌舞社”,社长就是 《桃花江是美人窝》 的作者,著名的音乐人黎锦晖先生。

其实黎锦晖也做过不少抗日歌曲,但当时这些歌能带来高票房收入,所以是歌舞社主要的曲目。但聂耳就很看不惯,他认为时局危急,不应该再写和演这种歌舞。为此,他还专门在报上发表一篇文章反对这种行为,被“明月歌舞社”的同事们认为是“端我们的碗,砸我们的锅”,之后没多久,聂耳就离开了社团。

但也正是聂耳发表的那篇批评文章,让一个人注意到了他,那个人就是田汉。一个词作者,一个曲作者,从此走到了一起。当时两个人就商量,能不能写几首提振中国人民士气,呼吁抵抗侵略的歌曲。

1935年初,田汉改编了电影 《风云儿女》,电影说的是知识分子最终放弃彷徨,投身抗日的故事。田汉写好了一首主题歌的歌词,但他那个时候因为“宣传赤化”,被国民党当局派人抓走了。在被捕前,田汉把这首歌词抄在一张香烟的衬纸上,夹在了剧本里。

剧本随后到了夏衍手里,夏衍发现了这首歌词,并把这件事告诉了聂耳。聂耳看了歌词,一拍桌子:“交给我!我来作曲!”

当时聂耳只用了两天时间,就写出了曲子的初稿。但正在此时,传来了当局也准备抓聂耳的消息。根据组织安排,聂耳离开上海,前往日本,再由日本去苏联。

1935年4月,聂耳到达日本,随后三易其稿,写好了那首主题曲的曲谱,寄回了国内。然后聂耳就在好友李相南 (真实身份是朝鲜共产党员)的陪同下,到他的朋友滨田宏子家去度假。

聂耳寄回去的曲谱上,题目只写了“进行曲”三个字,当时百代唱片的投资人朱庆澜在这三个字前又加了三个字“义勇军”,《义勇军进行曲》 就这样诞生了。

1935年5月16日,百代公司将 《义勇军进行曲》 灌成唱片,公开发行。

从曲调到歌词,每一个字每一个音符,都击中当时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这首歌迅速被传唱大江南北。

两个月后,却传来了聂耳与友人在海边度假,不幸溺亡的消息。

(4)

關于聂耳的死因,其实有争论。

1954年,云南省重修聂耳墓,请来当时的全国文联主席郭沫若来写墓碑文。郭沫若当时写的话里,最后两句是:“不幸而死于敌国,为憾无极。其何以致溺之由,至今犹未能明焉!”

“敌国”,指的是日本,而“未能明焉”,明显透露出一种质疑。

无独有偶,巴西著名的诗人和作家安德拉德当时写了一篇散文,叫做 《杰出的音乐家》,在文中他这样写到:“聂耳很久以前就去世了,是被日本人杀死的。……是的,聂耳很清楚,他的名字在黑名单上,敌人很可能暗杀他。……聂耳还是小青年,只有23岁。但是过了不到一个月他就死了。在检查了一具流血的尸体后,日本警察正式发表看法说‘他是溺死的。”

尤其是,聂耳尸体被打捞上来时,头部和鼻孔都有轻微流血现象,使得当时国内有一种说法流传开来:“聂耳当时是七窍流血,是日本人认为他宣传抗日,派人杀死他后抛尸大海。”

真的是这样吗?

目前所有的证据,都不能支撑这一说法。

首先,聂耳虽然当时写了一批传唱很广的歌曲,包括 《义勇军进行曲》,但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作者是聂耳,聂耳当时作为一个业余作曲家,名气绝没有大到日本特务要派人暗杀的地步。

同理,当时聂耳虽然已加入中国共产党,但是是秘密加入的,几乎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他去日本也没用护照,用的是一张学生证,上面写的是“聂守信”这个名字,日本人也很难知道他的身份。

其次,即便知道聂耳的真实身份,当时流亡在日本,名气最响的郭沫若,日本警察也只是“监视居住”。当时中日也没有全面开战,日本没有足够的理由去暗杀一个当时其实不算有名的聂耳。

第三,聂耳在日本期间的日记后来全部曝光,没有任何表示自己被特务跟踪的记录。

第四,当时聂耳的同乡挚友张天虚 (张鹤,《铁轮》 的作者) 从头到尾参与了聂耳的认尸到入殓的全过程,他后来所有的回忆录和文字,都没有提到怀疑聂耳是被日本人暗杀的。

最后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是,曾多次与聂耳在上海一起游过泳的他的朋友孙瑜、金焰、吴永刚、赵丹、黎锦光等人,都回忆说聂耳的游泳技术不高,不会换气,经常沉底,因此有着“潜水艇”的外号。而根据滨田宏子的回忆,当天她带着自己的儿子在浅水区游泳,而聂耳去了深水区。

根据游泳专业人士的经验,他们救过的一些溺水的人,确实会出现口鼻有轻微出血的现象。

日本著名音乐大师团伊玖磨后来到中国拍摄 《聂耳》 专题片时,曾提出他自己的猜想:聂耳在那天游泳时可能是突发心脏病。

说聂耳是被暗杀,证据确实不足。

(5)

聂耳的生命,停留在了23岁。

但他留下了一件最珍贵的遗产。

1937年,中日全面开战,《义勇军进行曲》 从将军到士兵,从商人到学生,大江南北,所有中国人都饱含热泪,握着拳头口口传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1937年的“淞沪会战”,谢晋元率400壮士死守四行仓库,每天都要齐唱 《义勇军进行曲》。在台儿庄,国军士兵集结在断壁残垣的庄内,高唱着“用我们的血肉筑起新的长城”,向日军发起冲锋。

不仅仅是在中国。

二战期间,在苏联,在法国,在捷克,《义勇军进行曲》 被翻译为 《起来》,灌录成唱片,“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响彻欧亚大陆。

1940年,美国黑人歌唱家保罗在纽约演唱了《义勇军进行曲》,并且灌录了一套 《起来》 的中国革命歌曲唱片,宋庆龄亲自写序。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东南亚也沦落到日本人的铁蹄之下,《义勇军进行曲》 开始成为东南亚人民抗日的“战歌”。1944年,《义勇军进行曲》 在马来西亚的歌词被改为“马来亚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有一位马来西亚游击队员,在被捕后面对日军,是用马来语高唱 《义勇军进行曲》就义的。

到了二战尾声,盟军推出了一批胜利凯旋的歌曲,《义勇军进行曲》 也赫然在列。

1949年9月,全国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征集新中国“国歌”,梁思成、徐悲鸿等一批人提议:将 《义勇军进行曲》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周恩来和毛泽东立刻表示赞成。

之后经历文革,《义勇军进行曲》 的词作者田汉遭受迫害,国歌的歌词被两度推翻重写,但这首歌的曲调却无人敢动。

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再次确定,恢复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 《义勇军进行曲》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而在日本,也有人纪念聂耳。

1954年,在聂耳遇难的日本藤泽市湘南海岸公园,日本人建立起了一座“聂耳纪念碑”。1958年,纪念碑毁于一场台风。1963年,藤泽市成立了“聂耳纪念碑保存会”,1965年,保存会通过民间募资了400多万日元,重建“聂耳纪念碑”。

聂耳肖像的石材,取自他的故乡云南。1981年,因聂耳的生死缘,昆明市和藤泽市成为友好城市。

每年的7月17日,藤泽市“聂耳保存会”和市民,都会在聂耳纪念碑前举办“聂耳纪念祭”,献花,默哀,以及由市消防乐团吹奏 《义勇军进行曲》。

在激昂的歌曲声中,大家会再读一遍聂耳纪念碑上的碑文:

纪念聂耳

这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作曲家聂耳的终焉之地。

他于一九三五年七月十七日来此避暑游泳,淹没在突来波澜中而成为不归之客。

聂耳一九一二年生于云南,师事欧阳予倩。在短短的二十几年的生涯里,留下了歌颂中国劳动民众的 《大路歌》、《码头工人歌》 等大作,现在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 《义勇军进行曲》 也是聂耳作曲的。

倾耳过来,至今可以听到聂耳的亚洲解放之声。

(选自《历史的温度2》/张玮 著/中信出版社/ 2018年2月版)

猜你喜欢

聂耳义勇军进行曲
抗日义勇军英雄
——李海青
化险为夷靠淡定
聂耳,你是中华民族的英灵
春之进行曲:看现场春意盎然
MAKE COOL 夏日清凉进行曲
永远的进行曲——田汉和聂耳
1934年是我的音乐年——聂耳的歌曲创作
“包饺子”进行曲等
回顾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朝鲜义勇军
粤东抗日义勇军血战南澳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