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篇带多篇”初探

2018-06-23王晓茹徐凤

课外语文·下 2018年3期
关键词:教学探索

王晓茹 徐凤

【摘要】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绝大多数是在阅读中形成的,三分在课内,七分在课外,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接触到更多鲜活的文字,并从中获得阅读能力,习得写作方法。在这样的思考下,我们进行了或许艰难但却充满挑战的“一篇带多篇”的教学探索。

【关键词】“一篇带多篇”;写作方式;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篇带多篇”,就是教师通过讲读课文的“以点带面”的归类或拓展性教学,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学生领进阅读的大门,使其在阅读“多篇”同类课文的过程中提高独立阅读能力,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和语文综合素养。我们在完成每篇课文教学任务后留出一定时间补充几篇同主题课文,以此拓宽学生阅读面,增加学生阅读量,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形成阅读方法,让学生在涵泳精思后做出价值的判断,达到深化本单元主题的目的。

一般做法是把某些体裁相同、内容相近、写法相似的课文作为一个主题进行教学。每一主题讲读一篇课文,教给阅读的规律和方法,然后让学生独立阅读其他各篇。所谓教给规律和方法是指以典型课文为例,逐步教学生了解精读、泛读、扫读、跳读等各种阅读方式,教他们理解各类课文的特点,教他们怎样把握文章的思路以及怎样确定以一篇带多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定重点句和重点段等等。但不是每篇课文都面面俱到地细讲,而是各有侧重。教学目的要单一,重点要突出。讲读课文教学环节的安排,内容的取舍,重点段落的确定等都紧紧围绕单元教学目的进行。要通过“多篇”达到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兴趣和认真阅读的习惯,阅读前还必须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基本的教学程序是:第一步示范学习一篇(段),学习阅读的基本方法;第二步尝试学习一篇,巩固前面所学到的方法,培养阅读能力;第三步带动自学同类的文章一篇或几篇,运用和发展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在选择所带的文章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所带的课文必须与原文有一定的关联性,可以是同一作者的,可以是相同手法的,也可以是相似内容的;教学目标要找出相通点进行相机点拨;注意所带课文在教学时间上的合理分配;方法上要注意不同年级段“字词句段篇”层次要求上的区分对待。

以五年级上册第七课《桂花雨》为例,来具体阐述一下我们选材以及确定教学内容、目标以及教学方法的整个过程。《桂花雨》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寫景叙事,情景交融,作者通过对故乡“摇花乐”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作者写本文时,其实已远在他乡,但故乡、故物、故人、故事时时在脑海中浮现。离乡愈远愈久,思念愈切愈深,这是一种游子对于母亲的思念,故乡的思念。这种思念之情是真切浓郁的,是崇高纯粹的,刻骨铭心,挥之不去。

在表达思乡之情上,作者分别运用了“缘物抒情”、“ 绘景传情”、“ 忆事抒情”和“ 直吐真情”高超的抒情技巧,笔酣墨饱地抒写了思乡的满腔真情。尤其是写景叙事角度和写景抒情角度上很有特色。

有这么多的写作技巧,是否都让学生体会到呢?不尽然。抓住突出特色就可以了。这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写景叙事,“情境交融” 是这篇文章突出特色,作者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并与自己独特的感受结合起来,景物成了内心情感的外化。因此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就落脚在了写景叙事这一角度。

教学内容确立了,随之而来的课外阅读选材就水到渠成。自读课本上的《水墨菱塘》一文,作者首先描写了初春菱塘的生机之美,又描绘了采菱女采菱的画面,寓情于景,寓情于事,在表达形式上与《桂花雨》一文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另外选入的几篇文章,是我根据这一特点精心选择的,内容进行了改动,有些篇幅长,进行了删减,甚至语言上也进行了改写,力求能与这两篇文章更相似一些。

既然是一篇带多篇,那么这个“一”该采用怎样的阅读方法,才能让学生学习借鉴而运用到另外几篇文章的学习呢?具体到《桂花雨》一文,不同的内容,方法也不相同,“桂花香”以浸入文字品读滋味为主,“摇花乐”则以想象情境感受体验为主。

对于《桂花雨》一文的学习,就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关注表达,想象情景,体会情感。这是学习这类文章的一个基本的框架,后面的几篇文章也是按照这样一个框架来进行的。如《水墨菱塘》中品味语言,抓住重点词语“密密匝匝、挨挨挤挤、划、荡”等,想象当时的画面,体会这种表达的妙处。包括后面几篇文章对于比喻、排比等修辞的关注,也是同样的目的。

最后让学生发现这几篇文章的共同之处都在于充满着对童年生活的无限眷恋,思乡情就在对于童年往事的娓娓道来中慢慢展开、铺陈,慢慢浸入我们的心里。

无论是一篇带多篇,还是只学习一篇文章,语文学习的规律是不能变的。始终在紧扣语言文字,关注文章的表达,让学生在朗读中获得语感,在品味揣摩中学习语言的表达。脱离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与感悟,无论任何形式的阅读课都失去了意义。第二点想要说明的是,一篇文章无论从主题上还是语言的训练上,可挖掘的东西都很多。但是一旦我们确定以一个主题来组织几篇文章的教学时,有些东西是要舍去的。再有一点是,学生必须在对每一篇文章进行过阅读之后才能在课堂上根据教师的点拨迅速找到重点。而且第一篇例子的学习,是前置性的,他们经过了相当认真的预习,对于所要重点学习的内容有一定了解才能进行。容量很大,但并不是所有工作都在一节课中完成。

不过,一篇带多篇的教学呈现要丰富得多。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阅读方法也好,获得的阅读能力也好,最终要通过写的形式来展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精心设计练笔内容,在读写结合中逐渐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语文教学的路看上去精彩纷呈,但归根结底只有一条,就是为学生的语言发展服务,让他们学会表达。大量阅读势在必行,我们要有眼光,视野要开阔,要突破课堂教学的定势,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充实自己,我们先要进行海量阅读,让读书、写作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编辑:张晓婧)

猜你喜欢

教学探索
基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的《国际经济合作》课堂教学探索
新课程理念下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尝试
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背景下的剑桥商务英语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