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比较阅读中,实现读写结合的有机勾连

2018-06-23夏虹

课外语文·下 2018年3期
关键词:描写比较阅读读写结合

夏虹

【摘要】“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文字的把握与运用,笔者认为既得益于课内,也得益于课外。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读写结合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阅读教学中真正进行有效的读写结合?比较阅读,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进行课内多课对比,课内外结合对比阅读,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进行到底。

【关键词】比较阅读;读写结合;描写;技法

【中圖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做了明确的说明,强调了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重要性。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课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将一篇篇课文当作例文,教会孩子们说话、写话。可见,读与写是相辅相成的,读是为写服务的。学习一篇课文仅仅读到其“写了什么”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读到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么写?即揣摩作者如此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也就是对语言形式的把握和运用。本文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广玉兰》一文为例,谈谈笔者的有关想法,希冀得到同行们的指正。

一、多课对比——挖掘读写结合的深度

苏教版的语文教材的课文单元结构性较强,往往一个单元的课文,要么体现同一教育主题,要么体现同一题材……因此,阅读教学时,要注意“瞻前顾后”,同一单元课文在内容上,在写法上有关联性的,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发现不同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独具匠心,从而习得写相同题材的文章的方法。

状物类习作是习作教育的重点,相应的,状物类的文章也是苏教版教材的重点所在。《广玉兰》是六年级教材中的一篇典型的状物类文章,在教学中,我树立以写作为本位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将文本与本单元的另一篇状物类文章《夹竹桃》以及三年级学过的状物名篇《荷花》进行探寻比照,从课文范例中习得技法,形成能力,为状物类习作的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在“比”中习得细致描写的手法

《广玉兰》的第三小节,用总分结构细致描写了花开花落时的不同姿态,这样的文字是值得学生反复品读的。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作者在写时,用更多的笔墨写了花落时的形态,这是有一定的用意的,更能体现出广玉兰生生不息,更能体现广玉兰旺盛的生命力。

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与以前学过的《荷花》进行对比朗读,从而发现作者描写的精妙妥帖:

过渡:有人说花美,美在它的形态,的确,你瞧那满树的花朵,各有各的风姿(出示图片)

师:花开花落,各有风采,不同作者描写花的开放,描写手法上又有什么特点呢?接下来,我们一起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广玉兰开花有早有迟,在同一棵树上,能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有的含羞待放,碧绿的花苞鲜嫩可爱。有的刚刚绽放,几只小蜜蜂就迫不及待地钻了进去,那里面椭圆形的花蕊约有一寸长。盛开着的玉兰花,洁白柔嫩得像婴儿的笑脸,甜美、纯洁,惹人喜爱。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广玉兰花呢,花瓣虽然凋谢了,花蕊却依然挺立枝头,它已长成近两寸长的圆茎。圆茎上面缀满了像细珠似的紫红色的小颗粒,这就是孕育着新生命的种子。远远看上去,一株广玉兰就像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

——选自课文《广玉兰》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选自课文《荷花》

小组合作学习第三小节:

(1)读一读:对比朗读两段写花开花落的片段。

(2)看一看:发现结构和描写上的异同点。

(3)想一想: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学习反馈:

生:《广玉兰》描写花的形态的结构是总分总的结构,分别写了花的四种不同的形态。《荷花》是总分结构,写了花的三种形态。

师:请第一小组的同学合作来读读广玉兰花的四种不同形态。

(第一小组学生合作读第一片段)

师:请第二小组的同学合作来读读荷花的三种形态。

(第二小组学生合作读第二片段)

师:古往今来,世人皆爱赏花开,不喜花落,所以会有林黛玉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惆怅感慨。不过作者却不以为然,“花谢太伤感,你认为有必要写花的凋谢吗?”生1:写花谢更能体现生命的延续,孕育的是种子。生2:因为花谢后才会有种子,这是新的开始,不是生命的终结。生3:有花开自然就有花谢,这是正常的生命循环。师:是呀,花开花落,本就是生命延续应有之态,凋谢的花,如长者,孕育新生命,是新的开始,正是广玉兰生命力的体现。因此,作者在这里花了这么多的笔墨描写花谢时的形态,是有他的特别用意的。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学生不仅知道描写花的形态,可以从哪些方面去描写,还知道在体现花的内在精神时,可以用不同表现力的文字,详略处理,使文章读起来更有意蕴。

(二)在“较”中领略文章技法的特点

《广玉兰》与同单元中的《夹竹桃》,都呈现出语言精练、情感真挚、构思精巧的特点,是学生进行状物类习作写作的重要范本。因此,在教学《广玉兰》的尾声,我又请学生快速浏览两篇课文,对比阅读和分析,领略不同文章技法的特点。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两篇文章的表达顺序上不尽相同。《广玉兰》依照生命个体认知事务的基本规律谋篇布局,从整体出发,学生读来也似乎更能接受。作者先从香味揭示出事物,接着从色彩、质地、叶片、形态、生命力的体现,一气呵成。而《夹竹桃》直抒胸臆,开头就表达对夹竹桃的情感体验“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随后对夹竹桃的颜色,以对比方式自始至终都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两篇文章在写法上也不同。《广玉兰》采用常规写法,细腻描写了花朵的形态。《夹竹桃》的内容则精心选择,侧重于“韧性”和“幻想”两部分的描写,更能体现写作要基于作者的情感感受的原则。

构段方式上,《广玉兰》第三自然段围绕中心采用总分总构段的经典范例。《夹竹桃》更多的是采用总分结构,并且运用了“还不止于此”这一句式进行内容的转移和衔接。

描写方法的运用上,《广玉兰》一文运用工笔细描的方式对广玉兰进行了描写。而在《夹竹桃》一文中,季羡林则将对比衬托的写法运用得淋漓尽致,而在第四、五两个自然段中作者又采用了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收到了极好的表达效果。

这些蕴藏在两篇文本中的写作特点,都在比较阅读中,似拨开云雾见青天,学生慢慢摸索到了同类题材写作可以参考的重要资源。

这些相同主题的、相同题材的文章可以培养学生实现阅读的多视角,在这些文章的对比阅读中,让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提取、整合资源的能力。大量的信息阅读对比分析,以期实现学生信息整合资源的能力提升,即:学生自身感悟相同题材的文章,锻炼学生学习总结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目标,真正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二、内外结合——拓展读写结合的广度

语文教材实际上是通向更多课外阅读的桥梁。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局限于课本,而是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阅读向课外延伸,并及时地进行反馈、交流,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如在教学《广玉兰》的第一自然段,我就引导学生与陈荒煤写的原文《广玉兰赞》进行比较阅读,从而发现作者谋篇布局的取舍考虑。

师过渡:接下来,循着作者写作的步伐,我们先去感受广玉兰花的幽香。谁来读读第1小节。

1.作者用了四句话写花的幽香?能不能根据老师的提示,来简要概括一下。

出示:先写——再写——最后——指名交流(花吸引了我,去寻找花的来源,最后决定天天去观赏)。生交流。

以下片段選自课文《广玉兰》:

以下片段选自陈荒煤原文《广玉兰赞》:

师小结:对,作者先写花香引人,再写闻香寻花,最后我决定经常去观赏。作者按这样的顺序,由广玉兰花的幽香引入,仅用一百字左右就把我们带入了广玉兰的世界。而同样的内容,陈荒煤的原文《广玉兰赞》却用了七百多字,大家好奇他都写了些什么吗?那我们下面就一起去探究一下。拿出学习任务单,开始下面的学习。

生自由思考,小组讨论。

2.相同点:

生:课文和原文都是先写闻到花香,然后去寻找花,最后找到花后决定经常去观赏。师:你真会读书,一下子就找到了他们的相同点。那在表达上,到底是什么相同呢?生:表达顺序一样的。

3.不同点:

生:原文写得很具体,课文写得很简洁。师:原文到底是哪里写得很具体?生:寻香的过程。

师:老师把“寻香”的过程,截取了出来,请几位同学来读给大家听一听。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关注一下作者是怎么一步一步去寻香的?圈画出关键词。

(圈画出关键词:开始——不知名的野花;继续搜寻——很大的花坛;睡来,搜寻一下——广玉兰)

4.那大家看看,都是写花的幽香,你比较喜欢哪一个?

生:喜欢原文。因为写得很具体,突出了花幽香的特点。正是因为香,才要去寻找。

5.看来大家都很喜欢原文,老师也跟你们一样,很喜欢。那为什么编者编入课文时,却写得很简洁呢?老师想听听你们刚才讨论的结果。

生交流。组内其他同学补充。这里可以引导“原来”。

引导:我们根据材料纸上的内容,再联系整个课文,看看写花其他特点的这两部分再思考一下。

师小结:对呀,花的三个方面,作者所用的分量是差不多的,没有厚此薄彼,看起来构段上更加匀称。另外,作为文章开头,只是一个导入部分,如果花过多的笔墨去写的话,就会给人头重脚轻的感觉。这就是文章写作时谋篇布局的思考。所以编者把它编入课文时,做了这样的修改。

由此,我们感到,比较阅读不但有利于我们从一篇课文内挖掘相互联系的内容和可比的素材,而且有利于我们打破单元、年级界限,将课文根据需要进行重组,在比同或比异的过程中,确定最佳读写结合点并进行有效的训练。

总之,“读写结合”被看作是一种思想也好,一种意识、一个原则也罢,要想提高其实效性,要提高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要找到文本与设计的对接口。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利用文本,拓展文本,进行对比阅读,从而真正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学习写作,真正实现读与写的有机勾连!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描写比较阅读读写结合
金仁顺短篇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分析
浅谈优化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少点叙述,多点描写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
原点之妙 终点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