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为纽带 读悟为主 注重积累 注重实践

2018-06-23惠兰

课外语文·下 2018年3期
关键词:有效路径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惠兰

【摘要】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接触美、感悟美、表现美的过程,并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丰厚文化底蕴,提高语文能力,形成语文素养,完善情感人格。情为纽带、读悟为主、注重积累、注重实践,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有动听的音韵,鲜明的形象,丰富的内涵,多彩的表现力,充满情,充满趣,充满美。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接触美、感悟美、表现美的过程,并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丰厚文化底蕴,提高语文能力,形成语文素养,完善情感人格。情为纽带、读悟为主、注重积累、注重实践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路径。

一、情为纽带

(一)以情启情

小学语文的每一篇教材都是“情动之作”,“情深之作”。教师要充分地理解教材中的“情”,做到“心中有情”,以“师情”启“生情”。亲切自然的体态语言,蕴含真情的教学语言,适时而发的激情语言都能启迪学生情感的火花。

(二)用境激情

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把文字所描述的场景还原、再现,把教师、教材和学生的心灵之间组成一种相似的和谐的振动,才能使学生与所学知识产生共鸣”。因此,在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激发真情的音乐伴随,烘托真情的投影挂图,点燃真情的电脑软件……学生迅速“身临其境”,“情”在文中,“人”在文中。

(三)明理升情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情感积聚的刹那,点一点,拨一拨。稚嫩的情感就会闪烁出理性光芒,升华成美好的情感,教师、教材、学生达到了“文我和一”的“共鸣”境界。

二、读悟为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为明意、悟境之根本。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根本途径,最佳途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读书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把时间与空间充分地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读,充分读,主动读,智慧读。

(一)“读”的内涵极其丰富

1.注意“读”的层次

初读阶段,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要求做到:(1)无读错字、多字、漏字;(2)无一字一顿,读破句;(3)无长腔拖读,唱读;(4)不理解的地方多读几遍。这样的通体朗读不仅切实训练了学生的朗读技巧,还在于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文字,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精读阶段,聚焦语言与方法,对课文中描写精彩、情感强烈、手法独特、意境深远的精彩片段,指导学生读懂、读好、读透。学习结束,提倡“以读束文”,目的是整体把握课文,深化理解,体会感情,文句欣赏,综合反馈教学效果。

2.注意“读”的选择

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读的目的、内容、时机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恰当选择读的方式。例如朗朗上口的精彩片段,气势雄伟的课文内容采用集体读;情感丰富、描写细腻的心理活动采用个别读;含义深刻,需细细品味的采用自由读;逻辑关系明显的采用串读;结构较典型的采用齐读与分组轮读;课文中出现两个以上角色采用分角色读;写作文法上运用对比手法的采用对比读……

3.注意“读”的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还应指导有技巧的读。控制音量,把握力度,注意音速、停顿、节奏,读出不同的语气语调。读出对话中不同人物在不同场合的不同口吻;读出喜、怒、哀、乐、悔……不同的情感;把握好叙述性语言、描述性语言、说明性语言的不同基调;读出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反问句等不同句式的不同语气;读好记叙文、说明文、寓言、诗歌等不同题材的不同风格。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积累文本语言;同时,感知、感受、积累语言更促进学生的读。

(二)悟其意

“悟其意”,感悟意思、含义。需要“悟其意”的往往是文本的精华,即“语言点”。抓住“语言点”,培养学生理解、感悟、表达、审美能力的方法有许多。

1.“突破重点词”法

课文中有一些词往往是“点睛之笔”“精髓之笔”,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突破重点词,达到感悟的目的。例如教学《庐山的云雾》时,我要求学生默读2、3节,找出表现庐山云雾特点的词及围绕关键词的相关描写。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完成了理解与感悟,也享受了廬山云雾的美。

2.“对比、增删”法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名家名篇,大到段落,小到词语,都是反复推敲、精雕细琢之笔。甚至达到了“多一字嫌溢”“少一字则嫌欠”的境界。教师要紧抓这些“精妙之句”,运用对比或增删的方法,让学生悟其妙处。例如教学《荷花》时,品读“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我与原文同时出现 “荷叶很多,很大”。让学生自由朗读,说说哪句句子写得好,为什么。学生边读边比边思边悟,“入文三分”。同样,增加或删去一些词语、句子,让学生比较、感悟、朗读也是领会语言文字魅力,内化文本语言的好方法。

3.“媒介协助”法

教学中,教师要恰当地运用各种手段,让“媒介”协助学生读懂、悟透。笔简意赅的简笔画,生动形象的肢体语言,自然巧妙的提问点拨,直观鲜活的课件展示……都能协助学生豁然开朗。

4.“读读、品品、议议”法

课堂教学中要把“学生学”放在首位。作为教师,万不可束缚学生的思维,而应引导、点拨,直至让学生“悟其神”“悟其邃”。在真实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充分发展。

(三)悟其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自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法的点拨应在阅读实践中自然渗透。靠学生自己从实践中悟的方法才是最实用的,最易发生迁移的,最能得到运用的方法。

“悟其意”与“悟其法”在教学过程中是紧密结合,融为一体的。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自主悟意,自主得法,积极用法。

三、注重积累

张庆老师常讲:“学习语文好比熏锅屋,日积月累,自然由浅入深,越熏越黑。”他用形象的语言揭示了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读即积累,看即积累,听即积累,抄即积累,悟即积累,背亦积累。这里尤其强调理解积累,自主积累。只有当学生真正感受到文字之妙,意境之美,才想积累,愿积累,才能积累。因此,“情为纽带”、“读悟为主”既是积累的过程,又是真正达到积累目的的途径。试想,一篇课文中,如果学生能积累些许词儿,些许句子,些许句式,些许写作方法,点燃真情实感……坚持不懈,那是多么宝贵的一笔财富啊!

四、注重实践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的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这不断练习不是充满“匠气”与“统一”的烦琐机械练习,而是以学生为本,充满情趣的自主实践过程。

(一)创设情境,再现课文语言

积累了文质兼美的文本语言及形式,目的是为了运用。教师应在课堂中为更多学生创设更多语言环境,让积累的语言经常得到运用,让其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二)讨论交流,深化课文语言

讨论法、交流法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讓学生在大自由、大空间、大容量的实践中练语言,表现美。

(三)想象表达,丰富课文语言

语文教学要渗透对学生想象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多想象,多表达,达到由“用”到“创”的理想境界,达到“由感受美而创造美”的理想境界。

(四)积极鼓励信息的收集与处理

未来社会是个信息社会,阅读教学要给予学生更多搜集、筛选、处理、重组,甚至创造的空间,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

(五)加强语文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只有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语文才是有生命力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学生学习语文、实践语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舞台。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课程目标,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大语文的氛围滋养学生的精神气质、学科素养。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有效路径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财经类高职院校“课证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探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