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排龈线在颈部楔状缺损中的应用

2018-06-23郭岩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14期

郭岩

【摘要】 目的 评价排龈线在颈部楔状缺损中的实用性、准确性。方法 142例口腔门诊患者(178颗患牙), 以患牙为单位随机分为实验组(96颗牙)和对照组(82颗牙)。实验组制备楔状缺损的短斜面, 用75%酒精消毒创面、隔湿, 并将排龈线置放在楔缺近龈缘下1 mm, 保证龈缘无渗出, 干燥, 视野清晰, 然后酸蚀牙齿表面, 牙齿表面呈现一个蜂窝状的结构, 便于之后的充填固位, 涂抹粘结剂, 光照, 用3M充填;对照组前期步骤同上, 在楔状缺损的近龈缘处不放置排龈线, 隔湿用75%酒精消毒, 安放成型片, 酸蚀楔状缺损的创面和成型片内壁的部位, 涂抹粘接剂, 光照, 3M分层充填。充填完毕两组常规修整楔状缺损充填的牙齿外形, 龈缘间隙, 近龈缘处抛光以免造成悬突。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 实验组的总成功率97.9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9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排龈线在颈部楔状缺损充填中对预防悬突、保护龈缘和避免充填体脱落有关键性的作用。

【关键词】 排龈线;颈部楔状缺损;充填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14.048

颈部楔状缺损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是一种慢性牙体硬组织在某些因素长期作用下, 颈部硬组织发生的慢性硬组织缺损的疾病。是非龋源性疾病。由于该缺损由两个面组成, 呈楔形状, 外形酷似木匠用的楔子, 故名楔状缺损。多见于前牙或双尖牙的唇面, 随年龄增长严重程度随之加重, 发病率>90%[1-3]。目前对于颈部楔状缺损的充填牙龈线的使用越来越重要, 特别对于颈部楔状缺损的牙龈处理起着关键性作用[2]。本文进行相关分析,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3年2月~2016年2月口腔门诊患者142例作为研究对象, 由高资质医生依据临床诊断确诊。其中男70例, 女72例;年龄35~60岁, 患牙178颗牙, 以患牙为单位, 随机分为实验组(96颗牙)和对照组(82颗牙)。所有患者常规询问病史, 否认家族遗传病、传染性疾病, 无心脏起搏器安装, 均无明显龋坏, 无充填体, 牙髓活力正常。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病例均符合楔状缺损的诊断标准。②楔状缺损的患者均无急性牙髓炎的症状, 患者需具备清晰判断及表达疼痛程度能力, 自愿参加临床实验,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全身系统性疾病、贫血、消化性溃疡、急性感染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②24 h内使用镇痛药, 1个月内使用抗生素消炎药, 3个月内吸烟、嗜酒者;③肿瘤患者;④不能按时复诊者;⑤妊娠期。

1. 3 仪器与材料 充填材料:Vitremen TM光固化玻璃离子水门汀(3M公司, 美国), 光固化机(登士柏公司, 美国), 排龈线(Ultrapak, 瑞士)。

1. 4 方法 所有的治疗操作均由一名资质较深的临床医生进行。患者治疗楔状缺损前进行口腔宣教, 龈上龈下洁治、刮治。两组患牙牙周组织健康, 牙龈无明显充血、红肿, 牙龈缘形态接近正常, 无明显病理性松动, 均未波及牙髓。两组楔状缺损部位均在釉质层或者牙本质层。实验组制备楔状缺损的短斜面, 用75%酒精消毒创面、隔湿, 并将排龈线置放在楔缺近龈缘下1 mm, 保证龈缘无渗出, 干燥, 视野清晰, 然后酸蚀牙齿表面, 牙齿表面呈现一个蜂窝状的结构, 便于之后的充填固位, 涂抹粘结剂, 光照, 用3M充填;对照组前期步骤同上, 在楔状缺损的近龈缘处不放置排龈线, 隔湿用75%酒精消毒, 安放成型片, 酸蚀楔状缺损的创面和成型片内壁的部位, 涂抹粘接剂, 光照, 3M分层充填。充填完毕两组常规修整楔状缺损充填的牙齿外形, 龈缘间隙, 近龈缘处抛光以免造成悬突。

1. 5 疗效评价标准[3, 4] 根据复诊患者主诉、查体发现充填体的完整性、连续性, 龈缘的形态改变、有无渗出、红肿, 有无牙髓的继发感染等临床表现作为评价标准。若患者发现有牙髓炎的症状, 拍X片, 设计治疗计划, 同时注意将楔状缺损的充填体是否完整, 楔状缺损的继发感染与否, 牙龈缘的形态改变作为复查结果评价标准。作为评估楔状缺损治疗成功的标准, 以上指征均成功作为评估指标成功;其中有一项失败为好转;复查时发生充填体悬突、龈缘充血、渗出、红肿、导致充填体的脱落、继发牙髓炎的复发, 均视为失败, 并进行了再次系统的修复计划。总成功率=(成功+好转)/总例数×100%。

1. 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的总成功率97.9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9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楔状缺损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 已经成为一个常见性的牙体硬组织损伤, 临床上多数学者针对楔状缺损的病因进行了归纳总结, 楔状缺损的病因:刷牙方式不正确、颌力疲劳、酸蚀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4, 5]。楔状缺损可以造成牙齿敏感、牙髓炎甚至牙體折断。由于牙刷刷毛过硬, 刷牙方法的不正确, 经常用力横向刷牙唇颊侧牙面造成了楔缺[3];酸的作用, 龈沟内酸性分泌物唾液pH值偏低, 酸性食物胃病返酸, 接触酸的工作, 都可能使牙齿硬化脱钙溶解;牙颈部结构的特点, 牙颈部釉质牙骨质交界处是整个牙齿中覆盖量最少或无覆盖的部位, 为牙体结构薄弱环节。牙龈在该处容易发生炎症和萎缩导致根面暴露, 恰恰该处耐磨损能力最低;应力疲劳是临床上一直关注的话题, 牙齿萌出与对颌牙接触后, 接受咀嚼压力即颌力, 在咀嚼运动过程中, 牙齿接受颌力和方向随时间周期性发生改变, 相应部位的牙硬组织接受大小不同的压应力与抗应力交替作用, 虽然每次交变的应力值不大, 但长时间反复发生的应力集中的部位, 则可以出现微小损伤, 即应力疲劳。牙颈部是三重硬组织的交汇处, 根据材料力学原理提示:不同结构的物质交汇处是牙齿接受咬合力时集中的部位。随着时间积累发生疲劳微裂, 内部碎裂。这种内部变化极大的降低了牙颈部硬组织的抗机械磨损和化学腐蚀能力。牙颈部的应力疲劳认为是楔状缺损的内在因素。应力疲劳的积累作用解释了楔缺好发于中老年人, 好发于承受咬合力大的牙齿和牙齿应力集中部位的临床表现[6]。针对楔状缺损的防治原则主要是消除病因, 调合、纠正偏侧咀嚼习惯, 均衡全口的负担, 使用正确的刷牙方法, 纠正口腔的酸性环境, 改变饮食习惯, 积极治疗胃病。如果出现了楔状缺损及时到口腔门诊就诊, 症状较轻者, 表现为牙本质过敏症, 采用脱敏治疗, 但是有神经衰弱者、孕期、经期的妇女, 纵然缺损不深但是反应很明显, 所以在临床上的鉴别诊断很重要, 楔状缺损的深度和患者的反应不成正比。缺损较严重的导致牙髓腔暴露或者牙齿横向折断, 形成残根, 根据病情和牙髓肿胀条件, 进行根管治疗后做全冠修复或桩核桩冠义齿修复, 或者拔除残根[7]。关于对楔状缺损进行充填、修复处理方面, 针对楔状缺损的位置特殊, 进行充填时龈缘的处置尤为重要, 排龈线不仅仅用于牙体修复学中, 也可应用于口腔临床的各个环节, 既可使龈沟液分泌减少, 保持干燥, 又可以使龈缘无充血、无渗出、无水肿, 使楔状缺损更好的完成充填过

程[7, 8]。排龈线是楔状缺损成功充填的关键步骤, 被认为最有效、最实用。对于预防悬突的产生起到有效的良好作用, 对于楔缺的完整充填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排龈线的使用为临床医生更好的完成充填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王彩云, 李琳, 张清, 等. 老年人楔状缺损的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调研.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1999, 13(4):280-282.

[2] 李萍, 张海华, 汪骏, 等. 楔状缺损修复治疗的远期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1, 36(6):40-42.

[3] 樊明文. 牙体牙髓病学. 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71-89.

[4] 房永兴. 两种材料修复楔状缺损的黏接性能对比研究. 口腔医学, 2005, 25(1):40-41.

[5] 彭华光, 刘亭彦. 3种方法修复深型楔状缺损的临床研究. 口腔医学, 2007, 27(3):124-125.

[6] 蔡桥银, 吴红霞, 陈小峰, 等. 排龈线在治疗楔状缺损中的临床应用. 口腔医学, 2012, 32(3):188-189.

[7] 赵静, 葛久禹. 排龈术在龈下楔状缺损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2013, 6(10):608-610.

[8] 王国伟, 李瑞兰. 排龈线在楔状缺损充填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5(6):40-41.

[收稿日期:2018-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