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X塘”类地名及其负载的文化信息

2018-06-21

文学教育 2018年21期
关键词:壮语量词壮族

叶 舒

语言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类创造的各种文化会通过语言记录下来,透过语言这面镜子我们可以窥见文化的面貌。而地名作为一种语言符号,它的命名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状态、风俗习惯等文化特征。

以壮族为主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有着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习俗风尚、社会心理,其地名能反映出该地区的文化面貌。广西地名喜欢用“塘”字命名,出现了很多“X塘”类地名格式,遍及广西区内各个县市,并且不同县市还有相同的“数字+塘”类格式的地名出现。如广西南宁市有二塘、四塘等地名,而与它相距431公里的桂林市,也有二塘、四塘等地名。“塘“类地名作为广西地名的一部分,也有学者关注到其特点。本文侧重从文化角度出发,考察“X塘”类地名所负载的文化信息。

1.广西“X塘”类地名分布情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共设十四个地级市,40个市辖区,,71个县,其中7个县级市,12个民族自治县;基层设748个镇,515个乡,61个民族乡。本文只统计镇级以上的地名。通过考察,广西“X塘“类地名主要有:

南宁市:二塘、三塘、四塘、五塘、六塘、七塘、八塘、九塘、长塘、黎塘、莲塘、大塘、石塘

柳州市:沙塘、、长塘、六塘

桂林市:二塘、四塘、六塘、石塘、大塘、枧塘

梧州市:陈塘、波糖

北海市:西塘

钦州市:青塘、丰塘、石塘、

贵港市:八塘、新塘、瓦塘、覃塘

玉林市:大塘、蒲塘

百色市:四塘、头塘、坡塘、平塘

贺州市:莲塘、清塘、燕塘、鹅塘

来宾市:良塘、大塘、二塘

表一

这类“X塘“类地名都为镇一级行政区域单位,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地名没有发现“X塘”类格式。此外,镇级以下的行政区域地名,“X塘”类地名更是普遍存在广西区内的各个市县,数量也比镇级的行政区域地名庞大。许多村名都选用“X塘”类格式,如兴塘村、龙塘村、雷塘村、碑塘村。

由此可见“X塘”类地名普遍存在于各个市县,分布情况基本涵盖整个广西壮族自治区,并且呈现出相同的特点:均为镇一级或者镇级以下行政区域地名。

2.广西“X塘”类地名特点及类型

2.1 从语法角度看“X塘”类地名

“X塘”类地名一般为双音节形式,镇一级别的地名全都为双音节形式,镇级以下的地名偶见三音节形式,如:覃家塘村、白竹塘村。结构方式一般为定中结构,“塘”为中心语,其前多为数词、名词、形容词做定语修饰“塘”。数词如“一、二”等;名词如“西、陈”等;形容词如“良、大”等。

2.2 “X塘”类地名类型

2.2.1 “非数字+塘”格式

这类地名大都与水有关。如覃塘镇位于广西贵港市覃塘区,该地区水力资源丰富,有大小水库几十座,其中有大型水库一座,有效库容1.5亿立方米;大塘镇位于广西南宁市良庆区,附近有著名的屯六水库,是广西的大型水库之一;长塘镇位于广西南宁市青秀区,地下水资源丰富,有面积50亩左右的仲豆坡么旦水库。这类“非数字+塘”格式的地名大多因水而命名,地域地下水资源丰富,有大中型或小型水库在附近,或者濒临河水流域,有江水穿越流过。

2.2.2 “数字+塘”格式

这类地名不一定与水有关,辖区境内不一定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或者濒临江河流域。广西南宁市北面有一些“数字+塘”格式的地名,在地理位置上从南向北依次排列,分别为二塘、三塘、四塘、五塘、六塘、七塘、八塘、九塘,坐落在南宁市至其所辖的宾阳县的公路上,呈现距离均匀的分布,每一塘之间相距约十里。除了南宁市之外,柳州、桂林、百色各地俱有此“数字+塘”格式地名存在。“塘”除了表示水塘的意思,在壮语中还是一个量词,十里为一塘。这类“数字+塘”格式的地名大多与水无关,而是与计量单位有关。此种地名应来源于古代的铺递制度。我国宋、元、明、清四代都实行铺递制度,清朝的基层邮驿单位有“站、台、驿、铺、塘、所。这些基层邮驿单位在壮语方言中留下了影响,壮族人吸收了基层邮驿单位“塘”字作为地名。现存的“数字+塘”类地名大都分布在古时驿线上,如桂林、百色、南宁等地均为古代的政治、军事、交通中心。

3.广西“X塘”类地名的文化内涵

3.1 反映区域自然风貌、地理特征

《古代汉语词典》里关于塘的解释有:“①堤岸;堤防。②土筑的大道。泛指大道。③水池。古代圆者为池,方者为塘。④驿站关卡。《六部成语·兵部·塘兵》:“比汛狭小曰塘,比塘狭小曰铺。⑤特指浴池。⑥方言。火塘。”从第一、第三个词条可看出,“塘”是与水有关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中国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全国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并且广西河流众多,西江是区内最大的河流,河流总长约3.4万公里,集水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地表河有69条,水域面积约8026平方公里,占陆地总面积的3.4%,喀斯特地下河有433条,长度超过10公里的有248条。因此,广西壮族地区水系发达、水力资源丰富,地名命名多用与水相关的字,如“塘、谭、桥、溪”等。这种以“塘”命名地名的方式体现了壮族聚居地水资源丰富的地理环境特点。

3.2 反映民族思维方式特点

壮族人们倾向于用地形地貌冠以地名,以山岭坡地命名,如“堡、波”等;以山岭间的谷地命名,如“洛、六”等,以与水相关的字命名,如“塘、谭、桥、溪”,从壮族居民命名习惯于以地形地貌命名,可以看出壮族人民喜欢采用直观的思维方式,将自己对自然界的经验感受直接作用于地名,将日常生活中具体可感的事物冠以地名,地名命名呈现出具体化、形象化的特点。

3.3 反映区域生产、生活方式

广西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但古代广西被称为百越蛮夷之地,地理位置偏远,开发程度偏低,虽然水资源丰富,农田水利并不发达,灌溉水稻用水主要依靠降雨和储存降雨的湖泊、池塘。灌溉用水对于水稻的重要性决定了“塘”在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塘”作为乡镇、村屯地名,体现了壮族人民生产、生活对塘的依赖以及对风调雨顺、增产丰收的企盼。

3.4 反映壮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相互融合。

“塘”在古代曾是邮驿制度单位。广西“数字+塘”类格式大致源自于此。在古代,“邮”、“驿”均指在道路上隔一定距离为传递信息的人设置的站,站上提供食宿和车马。宋代起称邮递驿站为铺,或者称“急递铺”,元朝的铺递制度进一步完善,甚至规定了驿站之间即“铺”之间的距离。到了清朝,邮驿单位又添加了“塘”这一名称,与“铺”属于同一级别。

铺递制度在我国宋、元、明、清四朝广泛实行,遍及广西壮族地区。铺递制度中每隔十里设一塘,于是壮语借用了汉语的“塘”表示十里,而后发展成为一个量词。随着广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围绕着官道、驿路上的塘逐渐发展成为村落、乡镇,这些村落、乡镇以塘为名也就顺理成章了。“塘”在壮语中成为量词后,进而人们就用来作为地名,产生了“数字+塘”的地名格式。现存的“数字+塘”格式地名大部分都为中心城市周围的城镇地区,镇与镇之间的距离均等,如南宁市的二塘、三塘,二塘和南宁市中心的距离,二塘与三塘之间的距离大致为十里。 从“数字+塘”类格式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汉族文化的铺递制度进入广西壮族地区后,汉族语言与壮族语言相互接触,汉族文化与壮族文化的相互融合,影响了壮族文化的发展。

“站”、“铺”作为邮驿制度的基层单位,同样被壮语吸收,成为一个量词。壮语中的“铺”代表十里,是一个很常用的量词,如表示路程、距离时不用十里的说法,而用“铺”。壮语中的“站”表示百里,也是一个很常用的量词,如表示路程、距离时不用百里的说法而用“站”。但是这两个量词并没有像“塘”一样广泛应用于地名之中。广西全区,以“站”或者“铺”为地名十分少见。究其原因,笔者推测是因为“塘”作为与水有关的地名古已有之,人们总是习惯于使用熟悉的字词来对事物进行命名,铺递制度广泛实行,壮语吸收“塘“作为量词后,作为量词的“塘”与早已存在的与水有关的“塘”音同字同,于是进入到了地名系统。而“站”与“铺”没有作为地名的先例,失去了生存的自然土壤,因此没有由量词广泛进入地名系统。“塘”由于拥有与壮族自然地貌和人们思维认知相符的适宜环境,于是“塘”作为量词广泛进入地名系统,大量“数字+塘”格式应运而生。而“站”、“铺”正是缺少了“塘”在广西壮族中的地理、历史、文化背景,在地名命名中才没有被广泛使用。

3.4 反映了壮族社会的历史发展。

“X塘”类地名反映了广西壮族社会的历史发展。如今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是其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所在。但考察“数字+塘”类格式地名的存在和分布,可以发现桂林、柳州、百色等地也曾是广西重要的政治中心、交通枢纽中心。因为“塘”在古代不仅曾是邮驿制度的基层单位,还是军事建制的单位。在驿站和铺递之外,另有军塘的设置,它们也是邮政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以“数字+塘”命名的地名多在旧驿线上,为古代军事、政治中心。从现存的“数字+塘”格式地名中,可以了解到广西历史交通情况。“二塘”、“四塘”等地名在桂林、柳州、百色等地存在,说明这些地方在古代曾是重要的军事、政治中心,从而能够从侧面勾勒出广西壮族社会发展历史的变迁。

高长江.1992《文化语言学》,辽宁教育出版社

梁滢.2012《南宁“塘”类地名考释》,《兰台世界》第13期

李文波.2004《广西壮语地区与壮汉语言接触、文化交融初探》,广西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班弨.1998《壮语及相关汉语方言中的特殊量词“站”、“铺”、“塘”考释》,《暨南学报》第20卷第四

猜你喜欢

壮语量词壮族
壮语电视新闻制作创新探析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十二生肖议量词
十二生肖议量词
量词大集合
《Cat’s book》
民族的,才是最具魅力的
民族的,才是最具魅力的
壮族山歌
壮语故事会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