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体系构建

2018-06-21

文学教育 2018年21期
关键词:朋辈课程内容辅导

汪 洋

2017年9月,教育部最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43号)将辅导员工作涉及的内容分为九类,其中一类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旨在培育学生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落脚点在“健康心态”上,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工作的开展不无关联,甚至在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基础和保证地位,直接关系到辅导员政治引导的效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到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有必要通过课程化实施来予以解决,即辅导员可以将日常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设计和凝练成课程体系,通过上课的方式进行有效系统地输出。

一.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性质的特点

(一)课程的政策基础

教育部令第43号明确指出“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对高级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方面的要求是“总结凝练实践工作经验,深入研究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能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公共选修课”。作为教师身份,辅导员通过上课的方式,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将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进行输出是有政策依据的。而且,从辅导员职业发展来看,课程化是职业化、专业化的体现,推动了辅导员从日常事务工作者向课程建设的教育者转化,凸显了其教师和导师的身份,有利于促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成长。

(二)课程形式、功能定位

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是基于辅导员心理理论素养和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的凝结,加上通过与学生的心理疏导、危机干预发现的共性问题,经过课程化的设计,整合身边案例和时事素材进行系统化输出的过程。相对于高校正式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属于非正式课程,是第一课堂教育教学之外的部分,完全可以定位于以非正式课程形式构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

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是分学期贯穿到学生大学教育全过程的。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目前高校几乎都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作为公共必修课安排在大一第一学期,主要是基于学生在该时段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最需要的考虑和评估。然而事实上需要都是相对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是贯穿学生大学教育全过程的,换言之,每个学期都要结合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一以贯之。而辅导员是大学里陪伴学生最长久、“任课”时间最长的教师,完全可以全程跟踪学生的心理动态,保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上课下无缝衔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大学每个学期一以贯之。

(三)课程内容、目标定位

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内容和安排上相对灵活,注重实用性与趣味性。可以用碎片化的方式设计课程,一课一时一主题,内容上要“近、小、趣”。“近”是要贴近学生生活中的热点,立足学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发展和特点,贴合学生心理需求。“小”是范围要小,主题明确,不参杂多个主题。“趣”是内容要新颖、有趣,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课程化只是一个方式,目的是让学生更直观地去感受心理理论、心理过程和心理现象,能亲自感受“认知——情感——意志”这样逐步深化的主观体验,经历这样一个完整的心理过程,是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要义所在。

基于目前高校基本上都已开展学生间朋辈心理辅导,不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学生这一层级已落实到宿舍心理联络员。因此,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内容设置上,要有相关心理辅导理论知识和心理辅导实战技能。

二.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可分为两大模块:心理健康理论基础知识、辅导与咨询的基本知识。

(一)心理健康理论基础知识

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带有年级的差异,基于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构建不同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

大一是高校适应的困惑期。具体有“三不适应”,即角色变化与对新生活不适应、学习上的困扰与对高校要求不适应、交往欠缺与人际关系不适应。诸如此类的不适应,容易导致学生产生郁闷、压抑、沮丧、焦虑、消沉等消极心理,甚至出现心理障碍等问题。

大二是心理问题的频发期。据调查发现,大二是学生心理问题较多的年级,也是心理问题发生率较高的阶段。主要表现在一是学习压力造成心理焦虑。课程设置安排较满,面临各种资格考试,学生学习压力增大,而产生浮躁、忧郁、厌烦、易怒等消极情绪。二是个性品质造成人际关系冲突,如自我表现欲与参与感、独立感强烈,遭遇挫折就会出现情绪低落,自卑、孤寂等心理特点。三是异性交往产生心理困惑。如分不清友谊与爱情的界限,不能建立正常纯洁的男女友谊。

大三是情感发展的冲突期。体现在一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面临学习、情感、经济、就业等发展成长的诸多压力,理想中“完美”的自我与现实中的“不完美”形成强烈反差,而使学生感到困惑、迷惘,产生失望、低落等消极心理。二是恋爱情感带来的心理冲突。由恋爱失败导致的大学生心理变异是最突出的现象,有些因此而走向极端,甚至酿成悲剧。三是性冲突与传统道德的心理困惑。学生性心理已成熟,而长期以来性教育滞后,性冲动与传统价值和道德发生冲突,造成学生性心理异常,严重的还会出现与异性交往障碍、性别角色紊乱、恋物癖等心理疾患。

大四是择业求职的盲目期。主要是个人未来发展和社会需要相冲突,以及因恋爱而产生的问题等。表现在择业求职的期望值过高、职业选择较盲目,容易导致心理失衡,产生挫败、焦虑、郁闷等消极情绪。

鉴于上述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应以学期为单位,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点内容和专题,并各有侧重,具体参见下表。

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侧重点

(二)辅导与咨询的基本知识

辅导与咨询技能主要是针对朋辈心理辅导开展。为更好发挥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作用,可以成立以辅导员为组长的朋辈心理辅导小组,成员从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联络员中选拔,辅导员对其成员进行系统的心理咨询基础知识及朋辈心理辅导实用技巧培训,引导他们更好提升自己,服务他人。

课程内容包括心理咨询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倾听、尊重、共情、积极关注)、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的识别与诊断、朋辈辅导员的个人成长团体辅导。

此外,关于倾听的小技巧。做一名专业的倾听者必须做到“四要”“三不”。“四要”即要饶有兴趣地耐心倾听,表示理解和接纳;要专注地倾听,要关注当事人的语音语调的变化,以及伴随语言出现的表情、行为等;要善于倾听,不仅是用耳朵听,更重要是用心听,去设身处地地感受;要有参与,适时适当给予回应。比如用眼睛的关注、微笑、点头等。

“三不”是不急于下结论;不轻视当事人的问题;不作道德或正误性判断。

三.结语

本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对辅导员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的总结与精炼,以期改变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碎片化、零散化的现状,向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当然,这是以辅导员具备较丰富的心理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水平为前提的。就辅导员工作的实际而言,要自主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参加各类心理辅导技能培训,并考取心理专业资格证书不断提升业务能力。

本文虽然将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体系从内容的侧重点和专题方面进行了界定,但还得需要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遵循落地落实落细的原则,制定具体的心理主题教学计划,落实到每学期以至每个月,让学生在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无间断持续地进行,总之,辅导员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大学阶段一以贯之。

1.钟世华.叶芜为,再论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兼谈高校通识课程教学与辅导员实际工作融合,赣南师范大学学报[J],2017.2

2.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2014

3.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11

猜你喜欢

朋辈课程内容辅导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日本中学家政课中的劳动教育——基于“技术·家庭”课程内容分析
十二星座家长怎样辅导作业
“自然态”科技创新辅导之无心插柳
优秀朋辈辅导员人格特质研究
——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
生涯规划团体辅导课程开展研究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论朋辈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幼儿园艺术课程内容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