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元代倪瓒《平湖秋色图》的审美特征

2018-06-14陈小克

韶关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倪瓒平湖山石

陈小克

(安庆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安徽 安庆246133)

倪瓒是元代南宗山水画的领军人物,他的山水画主要师法于李成、荆浩、关仝、董源,并加以融合贯通,以疏简的画法造境,形成冷清雅致、空灵悠远的艺术格调。倪瓒的每幅传世作品,都会受到人们的深切关注。《平湖秋色图》既有倪瓒大多数作品所表现出的荒寒空寂的意境,又具有独特个性化的艺术审美特点,值得加以辨析探究。

一、倪瓒《平湖秋色图》创作的时代背景

元代是一个政治生态极为严酷、各民族矛盾极为深重的朝代。来自草牧民族的统治者在政治上实行森严的等级制度。例如,采取民族歧视政策,把全国各个民族分为四个等级,首先是蒙古人,然后是色目人,接下来才是汉人、南人。南人即为原南宋统治区的汉人,这个地区集聚了许多长期受到儒家思想熏陶的文人士大夫。并且,朝廷按不同职业把官民分为十个等级,依次为官、吏、僧、道、医、工、猎、娼、儒、丐。文人士大夫列为第九等,没有任何社会地位,其人格尊严被无情地摧残、践踏。

另外,元代还取消了历代实施的科举制度,彻底阻断了汉人知识分子从底层晋升上流社会的渠道。元代文人画家缪侃曾经有诗云:“玉壶酒美醉寒窗,酒渴还思饮大江。好事久传吴下顾,作官甚愧鹿门庞。眼中世态元如此,愁裹诗怀卒未降。相对正怜犹梦寐,笑谈何惜倒银缸。”[1]这首诗深刻表达了那个黑暗时代,汉人知识分子怀才不遇、悲凉坎坷的人生境遇。曾安身立命的儒家传统文化在国破家亡的严酷社会背景下被彻底摧毁,这使整个汉族知识分子陷入最为深沉的苦闷之中。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他们只有选择新的生存方式。于是大部分知识分子选择独善其身,隐逸成为当时很普遍的社会现象。同时,许多隐逸的文人画家还通过寄情于书画,来表达自己心中脱俗的逸气和孤傲高洁的品格。《平湖秋色图》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创作的山水画,见图1。

图 1 《平湖秋色图》

二、倪瓒《平湖秋色图》的审美特点

倪瓒,元代画家、诗人。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镇,号云林子、荆蛮民、幻霞子等。江苏无锡人。倪瓒家庭富有,博学好古,四方名士常至其门。元顺帝至正初年忽散尽家财,浪迹太湖一带。倪瓒擅画山水、墨竹,师法董源,深受赵孟影响。早年画风清润,晚年平淡天真,疏林坡岸,幽秀旷逸,笔简意远,惜墨如金。以侧锋干笔作皴,名为“折带皴”。墨竹偃仰有姿,寥寥数笔,逸气横生。书法从隶入,有晋人风度,亦擅诗文。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合称“元四家”。存世作品有《渔庄秋霁图》《六君子图》《容膝斋图》等,著有《清阁集》[2]。

唐代诗人王昌龄曾把诗分为三种层次的境界:物境、情境与意境。物境,是外在世界的客观物象;情境,即内心世界情感意念的流露;意境,指外在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感体验的相互融合。中国传统诗画的审美理念是一致的,同样也具有这三种境界。在审美特点上,宋代山水画与元代山水画有着极大的差异。宋人山水侧重于物境之美,元人山水倾心于意境之美。因为宋人所追求的“格物致知”,就是要深入观察外在世界客观物象而得到具体的的知识。画家对山石细致入微的观照,体现了宋朝经济发达、物质丰富时期人们渴望探究外在世界的社会审美观念。而元代,汉人受到异族统治,精神完全处于压抑之中。文人画家们关注山壑林泉,不是为了分析、了解客观世界的规律,而是借外在景象抒发或观照自己内心的性灵。和大部分隐逸山林的知识分子一样,为追求彼岸精神,倪瓒倾尽心力投身于文学与书画艺术。倪瓒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3]这是在强调作品需要抒发主观的意趣情感,不必要刻意的去求工、求似。这是倪瓒对人生的认识和对自然的感悟,也最能表现出元代绘画的审美精神。与宋代山水画千山万壑的真实造境截然不同,倪瓒《平湖秋色图》正是摒弃了山石客观真实的面貌而直透其本质,仅以景物极简的疏林坡岸、极淡的浅水遥岑,就抓住了江南山水秀润淡雅的“意”和“神”,并以之为载体来表现画家丰富敏感的内心世界。

元代文人面对不愿直面痛苦而又无法挣脱的现实生活,迫切需要桃花源式的精神世界来抚慰内心。所以元代山水画不是去追求真实的世界,只是为营造一个远离现实生活的“境”,这是一个神秘的、未知的、缥缈的、恍惚的“境”。唐代山水画强调色彩的浓烈,喜欢用愉悦视觉、纯度很高的青绿色彩绘制富丽堂皇的画面。宋代山水画追求画面山石体量的厚重,画家常常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描绘山石的细节。相对于唐代浓妆艳抹的色彩,宋代强烈的明暗对比和山石复杂的结构,元代山水画则是营造画面色调的“淡”。这种“淡”几乎不施加色彩而纯以水墨形成。元代山水画不仅摒弃五光十色的色彩,而且能减弱物象的明暗对比。元代山水的“淡”能够使眼睛放松并抚慰人心,把我们带入无边无际的远方。这种崇尚“淡”的山水画真实地契合了元代文人祈望隐逸江湖、离却世俗的心灵诉求。《平湖秋色图》作为较为典型的元代山水画,既没有增添任何色彩,也没有为近中远的景致赋予强烈的浓淡对比,纯以淡化的水墨构成整幅画面萧瑟素净的基调,让观者真切地体会到一种幽静、阔达的淡远之美。

除了画面色调的“淡”,倪瓒《平湖秋色图》中山石结构的表现也是相当简率,没有宋代山石画描绘的雄伟高大的山峰和郁郁葱葱的树木。宗白华说:“中国山水画趋向简淡,然而简淡中包具无穷境界。倪云林画一树一石,千岩万壑不能过之。”[4]元代山水画不再像宋代山水画那样用繁琐的皴线表现山石表面的肌理效果,而是留有大量的空白,并舍弃许多不必要的物象,通过简化画中的物象来凝练画家主观的意兴情趣。在《平湖秋色图》中,倪瓒没有去表现山石真实的纹理脉络,而是用自创的“折带皴”简略地皴擦画中山石明暗结构。吴其贞曾评论倪瓒《虞山林壑图轴》说:“画法入细,甚于松秀。用渴墨不知几多重数皴成,浑然如丝绵绸物。望云山石浑厚,得其自然之妙。”[5]如果与南宋至刚至猛、锋芒毕露的“斧劈皴”相比较,倪瓒这种“折带皴”明快轻松而又不失力度,稚嫩的笔法中透出辛辣与苍老,体现出元代绘画所追求的柔和飘逸的画风。另外,倪瓒在《平湖秋色图》中用“落茄点”叠垛画中大部分的树木以及一些远山近石,有着苍润淋漓的墨趣。这些浓淡、大小不一的“落茄点”概括性很强,不需要太多地关注细节的准确,因而可以潇洒随性地表现出江南溪山林木的苍郁繁茂和湿润感。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6]与董源的《潇湘图》中表现出来的幽淡空阔的意境相一致。《平湖秋色图》近看画面是随性的用笔勾勒点皴,造成质感模糊的感觉,远看,则能看出南方山水的土质特点。《南湖山色图》也是用简率的山石、随性的点皴构成画面的主要内容,使画面展现出幽静清凉的景色,从而表现出平淡天真、悠闲自在的情趣和“似与不似之间”的笔墨游戏精神。

宋代山水画为了更好地表现山水,常用高远式、深远式构图,见图2。元代山水画更倾向于平远式构图,它以俯视的视角构图,犹如登高望远,最易表达元人追求的平淡冲和之境界。从构图上来看,《平湖秋色图》采用了宁静有序的“平远式”布局。北宋著名画家郭熙在其 《林泉高致集》中谈到:“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瞭,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澹。明瞭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澹者不大,此三远也。”[7]倪瓒最具代表性和创造力的是“一河两岸,三段式平远”构图。近处坡岸上通常画三两枝孤独的枯树、一座寂寞的空亭,中间湖水通过留白表现出来,远处就简简单单画几抹小山,然后远山近坡就通过这几株孤傲的枯树贯穿湖水而联系起来,形成荒寒空寂的画面。倪瓒的《平湖秋色图》也采用了境界极为旷远的“一河两岸,三段式平远”构图法,但《平湖秋色图》的构图又有别开生面、极为新颖的地方。虽然构图也是采用“一河两岸”法,可是在画面的空白处或者在河中间并没有树木的贯穿,只是在湖左边画了一个较短的坡石,这使画面中间的湖水形成了半圆形的空白。为了强调这个半圆形的空白,画面右下角还增添了一艘小船紧靠岸边,渔夫正用力撑起竹竿,引而不发,形成一种很有意思的张力。尤为有趣的是,为了避让半圆形空白,画家特意在画幅下面的湖岸边画了一颗老树,树干不像以往作品那样直直地耸立,而是向左深深地弯曲,并有半截树干很有情趣地潜入水中。旁边的几株小树则尽量安排在画幅右边。画家通过置黑布白的处理,使得画面中黑与白虚实相生,令人产生无限遐想。远山上空本有一大片空白,但为了不与画面中最大的半圆形空白冲突,倪瓒在画面上部横向书写了120余字的长幅题款,大大缩小了画面上部的空白,凸显了画家巧意构成的画眼。

图2 宋·范宽《秋林飞瀑图轴》

相对于前朝表现客观世界的绘画,元代绘画因关注内心的感受而更具有抒情性。为了使这种抒情有更多的内涵,许多元代文人画家开始尝试“以诗、书入画”,强调绘画作品诗、书、画一体。正是因为水墨的写意特点,那些隐逸江湖、寓情山水的元代文人都喜欢游戏笔墨以自娱。像赵孟、倪瓒、王冕等既是大画家,同时也是著名的大书法家、大诗人。而倪瓒更是被世人誉为“三绝”,其诗、书、画相辅相成,都有着高古、阔远、简疏的艺术特点。倪瓒的山水画疏朗简洁,格调天真幽淡,以淡泊取胜,画中每一笔总是蕴含着浓浓的书法笔意。倪瓒在笔墨技法上很注意吸取书法用笔,画面线条表现出遒劲、精美、率意、简逸的特色,而且用笔还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讲究转折顿挫的笔法变化。这种绘画特点与倪瓒书法用笔入画是分不开的,比如每一起笔与收笔都非常注重书法性的运用。总的来说,倪瓒的书法和他的山水画、诗文一样,追求清雅淡逸的艺术风格。如果注意《平湖秋色图》的题款,可以明显看到倪瓒书画同源的痕迹,见图3。

图3 《平湖秋色图》局部

通篇题字结体修长、瘦劲通神,字势非常生动、妙趣横生,并且点画之间善于化密为疏,形成空灵而又多变的意境,与其简远萧疏的山水画面相得益彰。倪瓒书法的笔画方中有圆,疏中寓繁,字形结构的意趣耐人寻味。另外,《平湖秋色图》虽以小楷题跋,但并不完全用中锋书写,还有许多侧锋的运用,出锋也较为尖锐,劲健而又峻拔。这一点与图中用侧锋皴擦山石结构的“折带皴”是相一致的,可谓书画同源。倪瓒书法的高妙,还离不开诗文的内容。他的诗虽然常常信笔而成,但形成的意境清幽、气象旷达,多为题画或抒发隐居生涯中的闲情逸趣而作。正如《平湖秋色图》题跋前面的五言绝句:“笔锋虽小劣,景物亦清新。萧瑟枫林晚,江湖有逸民。”短短几句诗,不事雕琢,造语自然秀拔,成为整个画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诗中有画,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诗人希望归隐山林的感人画面,诗中含蓄、隐约的画意给人以清新明隽的美感。

三、结语

综观《平湖秋色图》,画中采用了倪瓒典型的技法“折带皴”以及“一河两岸,三段式平远”的构图法,表现出萧疏简淡的视觉印象,一派脱世避俗的天真自然之美,可谓倪瓒晚期的重要佳作。这幅作品与倪瓒诸多作品一样不求形似,只为表达自己心中的愿景,其反映出的审美特点代表了倪瓒艺术思想的核心内容。总而言之,《平湖秋色图》通过画面色调的“淡”,造型的“简”,构图的“远”,以及 “诗、书、画”的融合,构成了元人所追求的意境美,成为一幅可以体现元代山水画审美特点的典型作品。

[1]缪幸龙.江阴东兴缪氏家集: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2101.

[2]赵启斌.中国历代绘画鉴赏[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3:605.

[3]冯晓林.论画精神:传统绘画批评的基本范畴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543.

[4]宗白华.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123.

[5]楚默.楚默文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477.

[6]张希清,赵一新,徐文光.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53.

[7]杜哲森.中国传统绘画史纲 画脉文心两征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188-199.

猜你喜欢

倪瓒平湖山石
倪瓒题跋在书画作品中的意义
“晒石节”让山石灿烂
倪瓒 杨维桢 “洁”与“脏”的故事
吟荷
孝堂山石祠北魏二题记考论
全山石
古淡天真之美——倪瓒《淡室诗》
《倪瓒·墨竹诗》
平湖“三制三线”防范处置企业欠薪
黄山石潭现唯美壮观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