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肉仔鸡传染性矮小综合征的防控

2018-06-13山西省阳城县南环路畜牧局048100刘国信马海军

新农村(浙江) 2018年6期
关键词:呼肠肉用仔鸡

山西省阳城县南环路畜牧局 (048100) 刘国信 马海军

肉用仔鸡传染性矮小综合征是严重抑制肉用仔鸡生长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又称鸡传染性发育障碍综合征、营养吸收不良综合征、苍白鸡综合征、骨脆病等。

由于该病发病原因复杂,临床诊治困难,对肉鸡养殖业危害极大,必须引起养殖场(户)注意。

1.发病原因

1978年,该病率先在荷兰发现,随后欧美、澳大利亚、日本、南非等国相继发现,20世纪八十年代我国也有该病报告,之后发病范围不断扩大,发病率逐渐上升,严重影响到肉鸡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该病发生原因复杂多样,目前尚无一致看法。多数研究者认为该病病原可能是呼肠孤病毒。因病毒经人工感染1日龄雏鸡可引起轻度症状,若用克隆化的呼肠孤病毒,可使患鸡发生中等程度的症状。也有人认为可能是多病原,即除有呼肠孤病毒之外,尚有更重要的致病因子,如空肠变形杆菌也起着一定的致病作用。还有研究人员分离到类似肠道病毒的颗粒,也有人分离到细小病毒、嵌杯样病毒和禽反转录病毒等多种病毒。但是,这些病原微生物经人工感染雏鸡,均未获得明显的佐证。

近年来,临床诊疗和进一步研究表明,维生素D和钙缺乏对该病有明显加剧作用。还有研究指出,患病小鸡多来源于小母鸡或开产过早的青年母鸡。种蛋质量、大小及雏鸡孵出后最初几天的饲养管理水平,都可直接影响该病的发生和严重程度。如果饲养密度拥挤、育雏温度变化,弱小雏鸡得不到充足的饲料与饮水,营养缺乏,更容易感染发病。

该病多以消化道感染为主,小鸡可因误食病鸡的粪便及受污染饲料和饮水而发病,垂直感染的可能性也存在。发病日龄最早可见于3~7日龄,发病率可达5%~20%,6~14日龄鸡死亡率最高。另外,该病在流行病学上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在一定地区内持续存在,有的每批雏鸡都可发生,有的周期性出现,且其严重性和流行频率在各鸡场之间表现互不一致,因此给临床正确诊治带来一定困难。

2.临床症状

该病主要发生于肉鸡、蛋鸡和火鸡,尤以肉鸡最易感,特别是3周龄以内幼龄肉用仔鸡多发,最早可发生于3~7日龄,最初症状可见发育不良。

临床上以个体矮小瘦弱,精神倦怠,羽毛蓬乱,生长停滞,发育受阻,腿部疾患为主要特征,素有“小僵鸡”之称。

急性病例突然表现两翅下垂,啄食粪便,饮欲增加,水样腹泻或排出棕黄色黏液性粪便,体重迅速下降;部分患鸡两腿抽搐、头向后仰呈角弓反张姿势而死亡。

多数病鸡可转为慢性,食欲尚可,但腹部胀满、下垂,羽毛生长异常,失去光泽,头颈部常留有未褪绒毛,主翼羽换羽延迟,羽毛蓬松不整,时有断裂;4周龄时病鸡体重仅为健康鸡体重的50%左右,3周龄以上病鸡骨骼变化明显,表现站立无力或瘸腿,嘴、脚苍白,色素消失。

部分病鸡4~5周龄时可渐趋康复,但7~8周龄时仍小于健康鸡。

3.剖检变化

剖检多以消化道变化最为明显。小肠和胰腺是受侵害严重的靶器官,导致小肠消化吸收功能明显低下,当胰腺严重受损时影响脂肪的消化吸收,导致脂溶性维生素A、E、D3和K等缺乏。可见肠道贫血、苍白,扩张,大肠有大量消化不全食物。盲肠充满黄色带泡沫样物质,胰腺早期病变多见于小叶边缘,特别是十二指肠近端变圆,腺体缩小,苍白、坚硬。

法氏囊和胸腺萎缩,腺胃肿胀,胃壁增厚有炎性反应。股骨、胫骨发育迟滞,骨变形、肋骨头肿大,呈佝偻病念珠样变化,大腿骨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或断裂。

一般根据特征性的临床与病理变化,即可做出初步诊断。但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以致不同的鸡群中所发症状并不一致,临床上应与肠毒综合征、低血糖尖峰死亡综合征、球虫病、腺胃型传支等病相鉴别。

4.防控措施

该病由于病原尚未完全清楚,目前对该病尚无特效疗法。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定期全面消毒,保持舍内空气流通,降低饲养密度等有可能减轻该病的危害;而严格执行“全进全出”饲养制度,则有助于控制该病的发生、传播与流行。

总结临床经验得知,该病发生有几个特点:即温度低时比温度高时易发病,光照弱时比光照强时易发病,饮水不充足时比饮水充足时易发病。

肉用仔鸡对生活环境条件的要求比较高,其既受温度、营养等因素的影响,也受光照、湿度、密度、卫生等方面的牵连。所以,在饲养管理上要尽可能提供良好适宜的生长环境,这对防控该病意义重大。

(1)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适宜温度 温度对肉用仔鸡的生长、饲料摄入量和体质健壮影响很大,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日常管理中,既要特别注意鸡舍保温,保持适宜温度,又要加强舍内空气流通。

雏鸡出壳时的体温较高,一般达到39~41℃,当外界温度与雏鸡体温相差较为悬殊时,容易引发该病,甚至导致雏鸡死亡。由于2周龄内的雏鸡体温调节机能尚不健全,尤其是1周龄内的雏鸡要求有较高的环境温度,适宜的环境温度为35℃左右,此后随着日龄增长,环境温度可逐渐降低,如果温度过低,则容易发生矮小综合征。

(2)严格“全进全出”制度,定期严格消毒 为防止该病传播,危害养鸡生产,平时要搞好环境卫生,定期严格消毒,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

饲养管理过程中,要求每批鸡进出前后,都要在密闭条件下,用福尔马林对栏舍、饲养用具等进行彻底的熏蒸消毒。试验证明,鸡舍采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后,病鸡淘汰率可由7%下降到1%左右。特别是对感染过该病的鸡舍和饲养用具等经过彻底冲刷后,再以10%福尔马林液喷洒消毒,可明显减少该病的发病率。

(3)实施小群饲养,全群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硒 鸡的营养状态与免疫机能密切相关,将健雏鸡分成小群饲养,提高饲料营养水平,则可明显减少该病的发病机率。

饲料中添加适量硫酸铜、微量元素硒,增加维生素A、E、D3和K用量对该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可抗应激,有助于缓解病情,促进康复。

(4)实施免疫预防,发挥交叉保护作用 矮小综合征的发生原因错综复杂,特别是呼肠孤病毒虽然与矮小综合征有一定的关系,但呼肠孤病毒究竟是继发病原,还是原发病原,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实践证明,肉用种鸡在产蛋前接种呼肠孤病毒灭能疫苗,对子代商品肉鸡仍有一定的交叉保护作用;对种鸡实施呼肠孤病毒疫苗和法氏囊疫苗特异性预防,可使其后代生产性能提高,发病率下降;对于商品肉用仔鸡,在1周龄接种呼肠孤病毒疫苗可提供一定保护。

猜你喜欢

呼肠肉用仔鸡
肉用犊牛的饲养管理及疾病防治措施
肉仔鸡腹水的诱发因素与防治
国内外驴品种的肉用指数评价与聚类分析研究
肉鸡增重可用蜂花粉
全预混冻干PCR试剂检测草鱼呼肠孤病毒Ⅱ型的研究
σA蛋白表位在鸭和禽呼肠孤病毒感染中的血清学诊断技术应用
肉仔鸡猝死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简述猪呼肠孤病毒感染防治
肉用仔鸡的饲养管理要点探讨
中国西北地区肉用动物弓形虫血清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