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背景下跨学科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初探

2018-06-11单丹王宁海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8年12期
关键词:跨学科双一流一流

单丹 王宁海

[摘           要]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点就是培养出革故鼎新的创新型“一流”人才。课程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起着核心作用。结合生物传感器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双一流”建设中,通过跨学科课程设置、学生学习方式、教学模式的改革实现“一流”人才的培养。

[关    键   词]  “双一流”建设;跨学科课程;教学模式;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5-0068-01

中国高等教育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在2015年10月,进一步确立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双一流”)的重大战略决策[1]。推动高等学校的“双一流”建设突出大學的核心功能是立德树人,培养拔尖人才。所谓的拔尖人才是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提升我国的核心竞争力[2]。

创新人才的培养取决于先进的教育理念及行之有效的措施。课程是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高校人才培养及教育理念的体现在课程设置及具体的教学过程。遗憾的是,目前的课程设置无法满足“双一流”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现状堪忧:课程仍然依据1952年的“苏联模式”的专业化设置,类型单一,内容老旧,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课程教学仍然以教师授课为主,没有彻底改变从小学到高中的“填鸭式”的授课方式;评价仍以掌握知识为主要目标。这种僵化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的结果导致学生考试结束后就将所学内容全部还给了授课教师。

一、生物传感器跨学科课程的内容及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单一的学科知识已经不能解决现实问题了。社会需求更多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应具备多种学科背景知识。通过跨学科课程的建设,积极推进跨学科学习,激发学生主动进行知识融合,发展整合和协调多学科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宽广的学科视野中考虑问题的能力。生物传感是我院生物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此,在2014年本科生培养计划修订过程中,生物传感器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程进行建设。生物传感器课程介绍各类化学与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检测技术、方法特点和实际应用,内容涉及声波型化学与生物传感器、磁化学与生物传感器,光纤化学与生物传感器、表面等离子体化学与生物传感器以及电化学与生物传感器等,涉及化学、材料学、物理学、医学、生物、电子学、机械等学科,是一门多学科深入交叉、融合的课程。

二、跨学科课程生物传感器的学习方式、教学模式改革

作为专业必修课程,生物传感器课程是在大三下学期开设的。学生在学习课程前,已经具备化学、物理以及基础生物学知识和较强的学习能力。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执行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情商、智商、搜商”,本课程采取以下措施。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生物传感技术的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而高速发展,教学内容应该与时俱进。尽管目前国内已有多种化学与生物传感器的专著出版,但均属于追踪研究的进展或学者使用的学术性专著,不适合作为教材。而由赵常志和孙伟编著的《化学与生物传感器》内容较为老旧。考虑到该课程的特点,教学内容选择最新发表在Chemical Review,Chemical Society Review有关生物传感器的综述文章。这些文章是全英文的,是生物传感领域内的知名科学家撰写,具有代表性与引领作用。

(二)学生的学习方式

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本课程引导和鼓励学生课下自主学习,认真研读教师布置的综述性文章。在遇到生疏科学概念的时候,采用“思维导图”的模式,查找资料,进一步研读,获取信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快速搜索用于信息的能力。为了强化学习效果,将选课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分组合作学习。通过这种合作学习,让学生运用小组共同活动以便最大限度地促进自己及他人的学习。当学生一起合作学习时,能够探讨问题、交流思想、澄清分歧、构建新的认识,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社交沟通能力。

(三)授课方式

将课堂交给学生,进行学习成果分享,而教师起到“主持人”的作用。利用课上的时间进行积极的、社会化的学习活动,利用“同伴教学”的方式,以实现高阶层的学习任务和多重能力培养的目标。

同传统的单一学科课程相比,如生物传感器跨学科课程对授课教师的要求比较苛刻,教师需要有丰富的学源背景与知识储备,需要学习更多的教学方法与技巧,可参考的信息与经验很少,教学内容需要进一步开发,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经费。但是,这种教学改革是一种极其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可以让学生以及教师的能力都得到提升。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希望能对建设双一流大学、培养一流人才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64号)[Z].

[2]黄岩,谢嘉梁.创新人才的内涵及其评价原则[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0(4).

猜你喜欢

跨学科双一流一流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多措并举,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学习,促学生创新发展
上海开放大学:用一流开放教育服务一流城市建设
“双一流”建设不应“降维”
后浪与前浪
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组织模式创新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