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礼制”思想与“官本位”思想的逻辑联系

2018-06-11曹海萍

商情 2018年19期
关键词:官位礼制官本位

曹海萍

【摘要】儒家的“礼制”思想与“官本位”思想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一个人的尊卑贵贱,对财富占有的多少,话语权的大小,都是由“礼制”秩序决定的。从“礼制”思想可以顺理成章地推出“官本位”思想,“礼制”思想是“官本位”思想产生的源泉。

【关键词】“礼制”“官本位”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占主流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礼制”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思想之一,“礼制”秩序是儒家所宣扬、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秩序。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到清朝末年,在两千余年的漫长时间里,儒家关于“礼”、“礼制”的思想演变为“礼教”、“名教”,牢牢地占据着中国传统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官本位”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也有着持久的、广泛的、深刻的影响。本文认为,儒家的“礼制”思想与“官本位”思想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从“礼制”思想可以顺理成章地推出“官本位”思想,“礼制”思想是“官本位”思想产生的源泉。

第一,儒家“礼制”思想的内容

儒家伦理纲常的核心是“礼”。中国古人认为“礼”是天之经,地之义的。一个人的行为如果是合乎“礼”的,也就是合乎道德的、合乎法律的。而一个人的行为不合乎“礼”,即“非礼”,也就是不合乎道德和法律的。在这里,“礼”和道德、法律几乎可以通用。“礼”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入而持久的影响。

“礼”的原意为祭祀时的仪式。作为祭祀仪式的“礼”在古代早已有之,在三皇五帝时即已出现。但将礼作为一种完整而系统的概念提出,并将其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基本准则却始于周代。礼仪的进一步扩大和延伸,成为涉及到祭祀和日常生活乃至国家大事的一系列礼仪文化。“礼”儒家思想的核心,它不仅是一种祭祀的仪式,不仅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仪式,而且还包括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伦理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等,这些结合在一起,构成“礼制”。用“礼制”治理国家与社会,就是“礼治”。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着一种“礼制”或“礼治”精神。从个人到家庭,从社会到国家,从生产到生活,从言论到行为,无不体现着“礼”的精神。

“礼”是治理国家的纲领,“为国以礼”(《论语·先进》),是人们的处世原则,认为“齐之以礼”(《论语·为政》),是人们的修身之道,“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论语·颜渊》),是人们在社会中的立足点,“不知礼,无以立”(《论语·尧日》),还是人格修养的方法,“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由此可见,“礼”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起着极大的作用:

第二,“礼制”思想与“官本位”思想的逻辑联系

“本位”的原意是指构成一个事物的基本单位或者是衡量一個事物价值的尺度。“官本位”主要是指后一层含义,是说一个人的价值要看他是否做官以及官位的大小,官越大,价值越大,官越小,价值越小,没有做官,价值就微乎其微。那么,“礼制”思想是如何导致“官本位”思想的呢?

首先,官位在“礼制”思想中决定者人的尊卑贵贱

“礼”的作用是“明贵贱,序长幼”,把社会中的人群分成三六九等。在“礼制”思想中,人们的尊卑贵贱有两个领域,一个是在家族中,另一个是在社会中。在家族中,人的尊卑贵贱是由宗法制决定的。在男女关系中,男尊女卑,在不同的辈分中,长辈尊贵而晚辈卑贱,在同辈中,嫡出的长子长孙尊贵而其他人卑贱。在社会中,当官的尊贵,是“大人”,没有做官的老百姓卑贱,是“小人”、“草民”。整个社会由一个金字塔式的等级秩序构成,官僚群体依据在金字塔中的高低有着不同的尊卑地位,官位越大越尊贵,皇帝站在高高在上的塔尖,是全社会最尊贵的人,称为九五之尊。

儒家“礼制”秩序对不同地位的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有着一系列的严格规定。在“礼制”秩序下,权利和义务成反比关系,地位越高,权利越大,义务反而越小,所受的约束越少;地位越低,权利越小,义务反而越大,所受的约束也越大。皇帝几乎可以为所欲为、予取予与,而最底层的百姓,可以说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其次,官位在“礼制”思想中决定着人的财富占有

“礼制”秩序对财富分配的规定是,地位越高越尊贵的人,所占有的财富越多,地位越低越卑贱的人,所占有的财富越少。在理论上,全社会最重要的财富都是属于皇帝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掌管着全天下的财富,按照地位把它们分给王公大臣,官位的高低决定了官员财富的多寡。

最后,官位在“礼制”思想中决定着人的话语权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圣人、畏大人之言。“三畏”的落脚点在最后一“畏”。畏大人之言,就是畏掌权者、畏权力。“天命”是由掌握权力的“天子”代表,圣人的话语是由统治者解释的,所以“三畏”就只能是畏大人、畏权力了。一旦当上了皇帝、当上了官,就掌握了思想文化领域中的话语权。通过话语权,可以把统治者打扮成真理与正义的化身;通过话语权,可以教导民众调整他们的心态,老老实实地、心甘情愿地接受官员的统治,不要对不属于他们的东西有非分之想。

“读书做官”论在中国有着深厚的传统。宋代蒙学教材《神童诗》起首说道:“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正是官本位观念的写照。孑L子曾经说过“学而优则仕”,他率领弟子们象丧家犬一样的东奔西走,目的也是为了做官,实现自己经纬天下的理想。儒家经典著作《大学》中提出的“八条目”也把“治国平天下”作为知识分子修身养性的目的。一个人读了书不去做官那算是白读,做官是读书人实现自己价值的唯一途径。在“礼制”的社会中,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尺度就是他在金字塔式的等级身份制中的位置,也就是官位的大小。官位越大越尊贵,价值也就越大。因此,读书人就是削尖脑袋也要往仕途中挤。在这样的社会中,“官本位”思想的形成自然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参考文献:

[1]《人与和——重新认识中国哲学》.马中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2]《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李泽厚十年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出版.

[3]《中西哲学十五章》.张汝伦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出版.

[4]《中国哲学与儒学》.李承贵著.凤凰出版社2011年出版.

猜你喜欢

官位礼制官本位
给现代人参考的古代礼仪
钱学森谈“人”
官本位思想不该在孩子的心田萌芽
为官位吹
再论新生态环境下的“一切为民”
礼制规范视域下唐代陵户的设置
落马官员也有“官本位”思想
不沿袭“官本位”的特立独行者
“官本位”怎麼治 職級改革打破晉升“天花板”
《论语》(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