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梁启超家风:仁爱、坚毅与幽默

2018-06-07梁思萃余驰疆

环球人物 2018年11期
关键词:蔡锷梁启超大伯

梁思萃 余驰疆

今年6月11日是戊戌变法开始120周年的日子。这虽是场失败的变法,但它仍不失为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启蒙运动,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也为13年后的辛亥革命打下思想基础。

其中影响最深远的人物,莫过于梁启超。变法中他是关键人物,变法后他在日本办报,影响了当时大批青年:毛泽东、陈独秀、胡适、鲁迅、蒋梦麟,等等。

公车上书、戊戌变法、护国运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梁启超的命运与近代中国的命运紧紧捆绑。他的后人,更成为近现代中国不可忽略的文化、科教力量。“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梁氏家族的风范绵延至今。

关于梁家家风,梁启超侄女梁思萃在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时给出三个关键词:仁爱、坚毅和幽默。她的父亲梁启雄是梁启超的胞弟,曾任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研究员。多年来,梁思萃研读梁启超家书,向梁启超幼子梁思礼请教,回忆早年父母说过的话,写下诸多关于梁启超的故事。

兄友弟恭,师徒情深

我的大伯梁启超是胸怀仁爱之人。他那辈兄弟七人,姐妹四人,我二姑、四姑未婚早逝,大姑、三姑的婚事皆由大伯操办。我三伯年幼读私塾睡着了,因老师拍案受惊吓而死,四伯不成器.五伯病亡,六伯痴呆。变法失败后,大伯流亡日本,还曾接六伯去日本治疗,可惜没有效果。最后,大伯身边就只剩下二伯梁启勋和我爹梁启雄。

大伯在1926年9月的一封家书中写道:“我不但伤悼四姑,因为细婆太难过了,令我伤心,现在祖父祖母都久已弃养,我对于先人的一点孝心只好寄在细婆身上。”细是广东话音“小”,细婆便是他的庶母叶氏,原是他生母的陪房丫头,我祖父前两任妻子过世后娶她为妾。叶氏生有二子二女,大儿子便是我痴呆的六伯。大伯关心庶母的晚年,刻意关照我爹,以便她老有所养。

我爹生于1900年。变法失败后,祖父逃到澳门,生了我爹。大伯比我爹大27岁,长兄如父,他们之间的关爱如同父子。我爹14岁北上求学,从崇德中学到南开中学再到南开大学,都由大伯照顾(大伯1912年从日本回国)。大伯和李夫人(李蕙仙,梁启超第一任夫人)见我爹生活清苦营养不良,每个月零花钱都给双份,供他营养健身。

1924年,我爹回广东结婚后再回天津读书.李夫人病危,大伯收入也大不如前。我爹不愿给大伯增加负担,读到南开经济系二年级后辍学。大伯就开始亲自给我爹讲先秦诸子,鼓励他研究荀子,让我爹随他到清华大学研究院旁听。之后几年,我爹便一直跟着大伯学习。

1929年初大伯去世后,我爹边做教员边继续研究,并于1936年出版《荀子柬释》。他没念完大学却成为颇有名气的学者,全赖我大伯的教养。1959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展出曾被认为是反动人物的大伯的照片,我爹十分高兴,不顾身体虚弱.抱病从西郊北京大学住所跑到天安门观看。

大伯对家人仁爱,对学生也是如此。在清华任教时,他常设法帮助贫困生找工作。大伯的学生里,与他最亲厚的应该就是蔡锷了。1897年大伯任湖南时务学堂中文总教习时,蔡锷就是那里的学生。两年后蔡锷东渡日本留学,也是住在大伯家里。后来蔡锷获得湖广总督张之洞的资助进入日本成城学校学军,也与大伯的帮助密不可分。

1916年,年仅34岁的蔡鍔病逝于日本,国民政府派军舰将其遗体运回举行国葬,大伯在公祭致悼词时泣不成声。6年后,南京举行护国起义纪念会,他一面演讲,一面流泪。1925年,大伯在天津的书斋饮冰室落成,他在大厅竖着的不是父母的照片,不是妻儿的照片,而是蔡将军一米多高的照片。可见大伯失爱徒之痛。

不仅写文章反帝制,还冒险参加战争

蔡锷去世后,大伯发起倡议设立图书馆以纪念,取名自蔡锷的字“松坡”。1922年,大伯上书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获准在北京北海公园快雪堂建松坡图书馆第一馆,馆内第三间便是纪念蔡锷的蔡公祠。大伯生前一直为图书馆募捐基金,每周都要来住上3天。

1945年秋,我爹带我和妹妹到快雪堂迎接来拜谒蔡锷的抗日名将李宗仁,我便对这个地方留下了深刻印象。退休后,我多次到快雪堂前.希望再次看到些许与松坡图书馆相关的痕迹,但始终未能如愿,便决定写点东西记录下那段历史。

我开始翻阅史料,向八哥梁思礼询问。过去.我只是从朱德的口述中,知道袁世凯复辟前,大伯写了反帝制文章,袁世凯用20万大洋贿赂劝其勿发表,被大伯严辞拒绝。我给八哥打电话,他告诉我:“我爹不仅写文童反帝制,还冒险参加战争。娘带着五哥、五姐去上海掩护,梁家至亲好友汤叔(汤觉顿)作为先遣队在广东被枪杀。”

1915年12月,重病缠身的蔡锷在云南起义参加讨袁护国战争,处境危急,曾数度急电向大伯求救。为联络东南各省和争取国际支援,大伯决定从天津南下奔赴上海。临走前一小时,他才和李夫人说明。李夫人对他说:“上自高堂,下至儿女.我一身任之。君为国死,毋反顾也。”以往大伯出门,李夫人从不送行,但那次凌晨3点她出门送夫,做好了生离死别的准备。

大伯此去护国军,几次遭遇危险。后来他又偷渡至香港,再前往越南海防,染上热病,一度生命垂危。在广西、广东的独立过程中,大伯奔走斡旋,为战争胜利做出了贡献。

左图:1906年,梁启超与长子梁思成(左一)、三子梁思忠、长女梁思顺在日本东京合影。

右图:1927年,54岁的梁启超写字留影。

大伯的坚毅也影响着身边人。抗日战争时我到天津,在饮冰室住了10天,那时王夫人(王桂荃,梁启超第二任夫人)就鼓励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女人不比男人差。大伯去世后,王夫人撑起粱家,最后只能卖掉饮冰室的一栋楼让一家子渡过难关。就像大伯长子梁思成说的,她是个不寻常的女人。

我爹也深受大伯影响。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想借大伯的“新民说”笼络人心。以巩固其统治,由此成立了新民学会,准备高薪聘请我爹为其工作,甚至多次派人日夜守在我家居住的新会会馆门前。当时,我爹是大学讲师及图书馆员,上有年迈母亲,下有3个子女,还供我六伯之子梁思敬读大学,经济拮据。可我爹说绝不能出卖大哥的名誉,绝不能出卖国家。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任燕京大学讲师的我爹彻底失业,身无分文,还患有肺病经常吐血。日方送来伪北京大学的干薪,我爹依然拒绝。我爹是十分重视教育的人,曾培养六伯之子到大学毕业,却只能让我哥哥梁思乾初中毕业失学。他坚守并维护了大伯的名誉。抗战胜利后,出于对我爹能力和品格的认可,时任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将我爹聘回燕大,从讲师直升教授。

无论何种境遇,常常是快乐的

虽然大伯一生经历动乱,但他从未改变那份赤子之心。他的家,是一个充满幽默的欢乐之家。他自己就是个欢乐的人,酷爱读书与打麻将,常说:“我只有读书时可以忘记打牌,只有打牌时可以忘记读书。”一次,别人请他去演讲,他婉拒说:“我恰好有四人功课要做。”四人功课,就是打牌,他的很多社论文章,都是在麻将桌上口授而成的。

大伯最疼爱的两个孩子,一是长女梁思顺,一是幼子梁思礼。他俩相差30岁,大伯让二人结为干亲,让大姐的孩子喊梁思礼干爹,比梁思礼大的仨孩子都不喊——梁思礼小时候,家里人都喊他“老Baby”,后来大伯就给他定名“老白鼻”。

上世纪20年代末,大伯生病住院,就把生活里有趣的事儿写在信上寄给远在海外的子女。“老白鼻天天说要到美国去,你们谁领他。我便贴四分邮票寄去。”“十一点了,王姨要来干涉了,快写,快写。”他还会向女儿撒撒娇:“我平常想你还自可,每到病发时便特别想得厉害,觉得像是若顺儿在旁边,我向她撒一撒娇,苦痛便减少许多。”梁思成来信少,他就唠叨:“你来信总是太少了,老人爱怜儿女,在养病中以得你们的信为最大乐事,你在旅行中将所历者随时告我(明信片也好),以当卧游,又极盼新得的女儿常有信给我。”

2018年4月,梁启超侄女梁思萃在北京接受本刊采访。(本刊记者侯欣颖/摄)

1928年,大伯写信给远在北美洲的梁思顺,满是积极的心态和对子女的温柔:“看你们来信,像是觉得我体子异常衰弱的样子,其实大不然……你们几时看见过爹爹有一天以上的发愁,或一天以上的生气?……我有极通达极健强极伟大的人生观,无论何种境遇,常常是快乐的。”

幽默,可以说是梁家的一大家风,让他们对世界、对他人都充满爱。我家最困难时,是大伯在京津的后人伸出援手。大姐思顺把我哥介绍到天津河北银行实习;我妈做广东香肠,也是大姐代销给她的朋友;王夫人还为我提供贝满女中的学费,使我打下了坚实的学业基础,最后考入北京大学;1965年初我爹去世,三姐思庄年轻守寡,仅有北大图书馆的微薄工资,却每年给我妈100元。1981年,三姐脑溢血不省人事,她女儿吴荔明每年仍送钱来,直至1983年三姐去世……

一直以来,大伯的后人对我家有诸多照顾。2010年我孙子北大毕业后要到美国深造理论物理,我认为离实际太远,想请八哥思礼说服他。没想到八哥与他谈完后觉得这样的孩子太难得了,他说:“理论物理对科学发展十分重要,你们如果不是等着他挣钱养家就要支持他。”现在,我孙子的研究已小有成就,英国物理刊物评他的论文为2017年四大亮点之一。我十分感谢八哥。

2013年起,我用了3年多时间,在八哥思礼的支持下,终于在蔡锷殉国百年之际,即2016年11月5日,于北海公园快雪堂建立了松坡图书馆旧址铜牌。过程十分不易,既是为纪念梁蔡师生情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也是为回报大伯一家的恩情。

戊戌变法过去120年了,我们为什么要纪念梁启超?《梁启超传》作者解玺璋说:“因为他的变与不变。”青年时的解玺璋在改革开放之初读到梁启超的《变法通议》,热血澎湃:“他把改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都说透了。”

诚然,梁启超以变革精神,启蒙了近代中国一批爱国之士:他创办《时务报》,一句“故夫变者,古今之公理也”掷地有声;1919年,他从巴黎发回由林长民写成的《山东亡矣》电报,学生由是而知情,五四运动由是而爆发;他还是最早向中国介绍马克思的思想家之一。毛泽东评价他是“当时最有号召力的政论家”。

有人说,梁启超是善变的。他时而主张君主立宪,时而呼吁民主共和,时而倡导开明专制;与孙中山合作过,也对立过;拥护过袁世凯,也参加了反袁称帝的讨伐运动。对此,梁启超说:“这决不是什么意气之争,或争权夺利的问题,而是我的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决定的。我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就是爱国。我的一贯主张是什么呢?就是救国。”

为国而变,也为国而不变。

1928年10月12日,病中的梁啟超正在写作《辛稼轩年谱》,写到朱熹去世,辛弃疾前往吊唁,作文以哀思。梁启超抄下文章里四句:“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之后便被送到了协和医院,3个月后与世长辞。

“孰谓公死,凛凛犹生。”这是梁启超的喟叹,冥冥之中也总结了他的一生。为大公而死的人,其精神也将永存于世。

猜你喜欢

蔡锷梁启超大伯
泰然处之
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梁启超的开场白
梁启超:“我已经是流亡的经验家了”
《少儿蔡锷》讲述励志故事
门前那棵冬青树
小蔡锷对对获四宝
小蔡锷讨风筝
少一些抱怨就好
并非第一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