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相声《不认倒霉》到广东曲艺的思与想

2018-06-06张春兰

曲艺 2018年3期
关键词:假钱粤语曲艺

张春兰

相声《不认倒霉》,是东莞市文化馆相声演员安冬老师创作,经东莞市相声PC安全组合—— 安冬、邵权两位老师演绎于2014年登上“第七届全国相声大赛”与“我爱满堂彩”等央视栏目的舞台。李伟东老师曾多次以它作为范本给我们讲解相声的创作原理。只是,我直到今天才无意中遇到这个相声的视频。

相声的内容说的是安冬老师发工资得到一张假钱,退换无门,原本这是件倒霉事,但安冬老师却偏不认倒霉,想尽千方百计,一定要把这张钱给花出去。先是拿去买地摊货,没想到卖地摊货的老板拿出一台验钞机;拿去算命,没想到算命先生也拿出一台验钞机;小卖部的老大娘没有验钞机,干脆去那里买包方便面吧,为了让老大娘快点找钱,随口说要去厕所,结果老大娘是个善良的人,不但送他纸巾,还要捐款献爱心。最后安冬老师良心发现,决定不花假钱了,把钱丢到河里。没想到,这头回到家,那头刚回来的他爸爸兴高彩烈地告诉他一个好消息,钓鱼钓到了一张钱—— 原来是假钱又回来了。

《不认倒霉》是一个好作品,为了花掉一百元假钱,安东老师用了三个方法,层层递进,包袱一个接一个,整体看来,人物鲜活,故事完整,富有生活情趣,最关键是兜底兜得巧妙,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而最特别的是,作为一个本土原创相声,里面结合了不少广东特色的元素,比如安冬老师用粤语说:“唔该晒,靓女”,又比如地摊货手表按斤卖,平板电脑按堆卖之类。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通过这个妙趣横生的相声作品,我联想到了曾经风靡一时的粤语相声。想当年,黄俊英、杨达等老师,开创了粤语相声的先河,创作很多喜闻乐见的经典作品,培养了不少粤语相声的人才,他们用粤语演绎多个故事角色,让相声用粤语表现的更加诙谐幽默,让广大的广东人民获得欢乐,他们的表演风格夸张而又搞笑,在娱乐的同时讲述民风,成为广东曲艺一朵奇葩。然而,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原因,近十年,粤语相声却不怎么看得到有新作品出来,更别说经典作品。细想起来,这不仅仅是广东观众的损失,更是我们这些广东本土曲艺作者的悲哀。

当然,在现今的南粤大地上,以针贬时弊、娱乐大众、歌颂正能量为主要功能的相声依然深受群众的喜爱,但是,这更多的是北艺南传的结果。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就业人员的流动,北方传统的曲艺样式—— 相声,在粤语地区已经不再存在欣赏障碍。还有没有必要继续发展粤语相声,又该如何发展粤语相声,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之一。

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广东人,在文艺创作上其实更偏向于北派风格。我们早已经习惯了用普通话来创作、去表演,就算我们的普通话的水平大多数都是“煲冬瓜”、从没接受过北方文化的熏陶、不了解北方曲艺的来龙去脉、不理解北方语言的特色……而这些,恰恰就是一个曲艺作者能够创作出“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好作品的必要条件。如果从这个出发,为什么我们这些扎根在广东土地上的作者不能舍远求近,多了解广东曲艺形式,取长补短,用铭刻在我们血脉中的母语—— 粤语去创作出更多喜闻乐见的作品呢?

当然,文艺不應该是狭隘的,应该有容乃大。但我同时也认为文艺不应该是大同的,千人一面又有什么意思?应该保留的地方特色还是应该保留,这样,曲艺园子才能显现出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繁荣景象。所以,在全国推广普通话,让沟通无障碍的同时,我更希望古老而独特的语言,包括粤语、客家话等等能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扎根本土的曲艺作者更多关注本土的曲艺创作与发展,让具有地方特色、独一无二的曲艺作品能够在南粤大地上生根、开花、留芳……

猜你喜欢

假钱粤语曲艺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曲艺泉城》
《讯飞输入法》粤语直接翻译为普通话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第一本小学校本粤语教材问世
陈小春发长文怼后辈不尊重粤语
真真假假
真真假假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
真假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