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与对策

2018-06-03闭超群

教育界·上旬 2018年1期
关键词:积极评价培养习惯农村小学生

闭超群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但现在,由于办学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学的学生对阅读兴趣不高,阅读量也较少,因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文章对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原因展开了分析,探索了培养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激发兴趣;培养习惯;积极评价

人们往往会通过阅读来获得知识,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阅读,我们的视野由狭隘变得宽阔,我们的想象力也不再受限,情感变得丰富,能够体会人性的深刻,追求真善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引导学生进入丰富的阅读世界,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时代赋予每个教师的责任。学生在这样的阅读世界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开阔自己的视野,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获得更好的成长。

但是就目前而言,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力度不够,尤其是广大农村的小学生,处于一个消极、盲目的阅读状态,整体情况不容乐观。那么,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究竟如何呢?我们可以采取哪些对策培养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呢?笔者接下来就此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一)缺乏阅读兴趣,阅读质量不高

笔者在农村小学执教,平时不难发现,由于家庭环境的限制,许多农村小学生既缺少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又缺乏家长的指导,所以在家除了做作业、看电视,就是到外面玩耍。很多学生并不爱看书,但由于教师和父母的强制要求而不得不读。通过与我校六年级学生交流得知,许多学生明确地说自己“不喜欢看书,只是没办法,不得不看”。很显然,“不喜欢看”和“不想看”就会导致“敷衍看”和“看得少”,阅读的质量和知识的吸收积累情况就可想而知。阅读興趣的丧失,已然成了学生课外阅读面临的最大困境。

(二)藏书量少,阅读资源匮乏

在农村地区,学生家庭的藏书量极少,甚至达不到人手一本;学生书包内常备的课外读物多为从校图书室所借。优秀作文和教辅读物成了许多家长和学生课外书籍的首选,久而久之,学生便形成了教辅读物等同于课外书籍的狭隘认知,获得阅读资源的渠道更加单一。虽然农村学校也拥有图书室,藏书量也比较多,但在实际操作时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质量上还是数量上,其图书室所拥有的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或多或少地遏制了学生求知、探索能力的发展。

(三)自由空间较少,没时间阅读

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很多农村学校会根据实际情况,每周利用固定的少先队活动时间开展许多兴趣小组,如美术小组、葫芦丝小组、五人制足球、篮球小组、滚铁环小组等。学生热衷于参加这些兴趣小组,在兴趣小组中花的时间太多,占用了课外阅读的时间。

(四)缺乏正确的读书方法,不会读

有些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仍以传授知识为主,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够。缺少教师的课外阅读的指导,学生在自主阅读时没有方向,不得其法,就会无从下手,文章走马观花地看过一遍,吸收消化不了其精华,使得阅读效果大打折扣。

(五)未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很多学生阅读时纯粹是“读”,没有通过背、悟、抄等方式来帮助品味、记忆,并使之化为己用,因此就会暴露出语感、语言等方面的短板,作文内容和思想浮于表面,使人读之无味。

二、如何指导农村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如何针对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结合农村小学各方面的教学情况,以达到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目的呢?依笔者之见,以下几点是较好的切入点。

(一)激发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永远是最亮的方向、最好的指导,阅读能力提高的关键其实就是兴趣培养的过程,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才有利于阅读知识体系的构建。小学生在年龄、性格、性别、心理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阅读兴趣因人而异。因此,教师在推荐课外读物时,应将这种差异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对于低年级学生,应推荐篇幅较短、图文并茂、浅显易懂的古诗、儿歌、童话和寓言故事;对于中年级学生,应推荐世界儿童文学名著如《爱的教育》,科普类作品如《昆虫记》等;对于高年级学生,由于其自主阅读能力不断提高,可推荐篇幅较长、内容丰富的书,如我国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以及人物类的《中外名人传记》,童话类的《安徒生童话》。如此一来,在学生愿意接受的同时,又培养了他们的阅读爱好,阅读能力也就不知不觉地提高了。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推荐学生读物的时候要容量适当,循序渐进,使阅读内容与学生的阅读能力相一致,同时注重质和量的统一,使学生乐于去读。

(二)创造条件

自由而幽雅的阅读环境是不可或缺的,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一种舒适有利的环境,使学生能更好地阅读。

1.科学利用学校的阅览室。教师可定期把课外阅读指导课堂搬到阅览室,让学生亲临体验感受到阅览室是一个知识的乐园和海洋,可以在里面快乐地遨游。学校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分年级、分时间段开放阅览室,然后选几幅适合阅览室环境的书画悬挂在墙壁上,营造一种书香氛围。还可以在阅览室安装一个音乐播放器,适时播放一些安静舒缓的音乐,让学生在阅读时放松心情,让学生沉浸于书籍的海洋中。这样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让他们明白“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增情,足以长才”,让他们慢慢了解到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而且对课堂学习有一定的帮助,学生自然就乐于读书了。

2.在教室的角落建立班级图书角,便于学生课间随时借阅和归还。教师可动员学生将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图书角,以解决书源不足的问题。同时,让班干部设定管理计划,由学生自主管理图书借阅和归还工作。

3.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进程,向学生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读物,同时减少书面作业量,增加一份阅读作业,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阅读和吸收知识。

(三)培养习惯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习惯是教育力量的基础,是教育活动的杠杆。”阅读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与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分不开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在人一生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生正处于习惯培养的关键期,习惯成自然。因此,在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中,注重其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

1.要培养学生专心致志的习惯。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到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这样阅读效果才会好。

2.要让学生养成多读的习惯。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文章需要多诵读、多背诵,这样才能增长见识,经久不忘,终身受益。古今文学大家,无一不是博览群书的。

3.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明代有位学者曾说过:“前辈谓学者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去思考并且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可以加深其对文本的理解。

4.要培养学生勤動手的习惯。学生在阅读中,不能为读而读,要自觉动笔,随时摘录,写好心得,这样才能在读中得到更大的收获。

(四)教给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是“要掌握怎样阅读”。因此,教师应当将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教给学生。

1.精读法,就是一种集中精力、深度思考和剖析某些好的文章的阅读方法。对于语言、情节和文采等方面突出的文章,教师可将其作为指导学生精读法的范本,指导学生从多方面、多感官感受与理解阅读文本;与此同时,要求学生将自己的体会批注在一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略读法。小学中年级阶段,教师在观察学生课内学习和写作的时候,可根据他们的实际需要,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略读,就是选择性地阅读书报上的某些章节片段,再将其恰当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内容中。

3.默读法,就是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发出声音,不需要仔细地阅读,只要在短时间内了解文章的大致含义即可。这种方法需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能够迅速从文中提炼出关键的信息。

(五)积极评价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形式各样的读书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营造一种快乐的读书氛围。同时,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要针对学生阅读方面的问题及时给予建议和鼓励,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和积极性。如举办课外故事比赛、名人读书格言接力赛、课本剧比赛、读书方法介绍、古诗朗诵会、童话装扮表演会、小小读书讨论会等活动,还可以办与阅读主题相对应的黑板报,或开办读书笔记展览会,一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阅读的动力,另一方面通过读书心得的交流和总结,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我相信,只要教师能够高度重视并努力探索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定将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建人.语文教育改革[J].山东教育,2000(09).

[2]林筱泓.浅谈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J].教育评论,2002(01).

[3]袁瑢.袁瑢老师的课外阅读指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猜你喜欢

积极评价培养习惯农村小学生
提高农村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对策
浅议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
指导一年级学生写好字的策略与方法
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工作的研究与实践
农村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
挖掘语文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方法探究
营造开放式教学环境,优化英语教学
教师要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游戏
如何培养高年级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