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内容”传播的社会学理论解读

2018-05-30岑茂祺

大东方 2018年1期
关键词:解读传播

岑茂祺

摘要: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引发了人类社会的结构性转变,网络深刻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已经借助网络构建出全新的生活图景,实现了社会人到网络人的转变。微博、微信、贴吧、陌陌等社交软件的蓬勃发展标志着微时代的来临,各种“微内容”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中。本文就“微内容”传播的社会学理论进行分析和解读。

关键词:“微内容”传播;社会学理论;解读

随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进入了信息时代,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和人们的传统生活。网络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网络,人们可以广泛了解社会,参与一些社会活动,逐步实现社会人的网络化过程。同时,随着视频、微博、微信、贴吧等的不断涌现,也给我们进入网络传播的微内容时代奠定了基础。所谓微内容,顾名思义是和传统媒介中的重大的内容不同,是对网页上的超级微小的文字段的描述,或者是简单链接的一篇日志、图片或者音频、视频等等,总之互联网用户产生的任意数据,都可以算做是微内容。可见,微内容的内涵是相当丰富的。

随着Web2.0技术的普遍应用,微内容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导致媒介环境引发了重大的变革,为人们的生活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表达途径,我们对事物的评价可以用零散的、片段的表达来实现。从社会学角度讲,微内容在网络的大众互动交流、虚拟角色以及情感表达等社会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具有特殊的社会价值。下面我们就对“微内容”传播的社会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符号和互动

符号代表着一定的意义,人们借助符号可以实现互动,达到理解对方的行为,同时评价自己行為对别人所产生的影响。微内容时代打破了传统时代符号之间的封闭和孤立性,其内容可以用多种不同的符号所代替。人们现在通过聊QQ、微信、MSN等实现了快速交流,视频聊天和网真系统也逐渐代替了面对面的互动交流,用虚拟的情境代替了实体情境,使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不再受地点和时间的限制,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微内容化的表达是一种符号化的社会现实的反应,尤其是现在比较流行的短语,“打酱油”、“俯卧撑”、“囿”等等的广泛应用引起了极强烈的社会反响,这些语句的套用和滥用,并不仅仅限于技术上的流行,而是转换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对于个体来说,每个人都希望能通过这种强烈的社会反响参与其中,形成互动,也可以说,符号不需要用文字进行说明所产生的网络效应就很大,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这种网络效应的见证人,这是微内容兴起后符号应用的特殊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微内容的发展从个人内容的存在变成了社会互动的存在,社会性越来越显著,用户在网络的参与过程中,逐渐形成网络化的社会关系,并且逐渐演变到现实世界之中。

二、认同感和依赖性

社会认同是指我们在对事物进行判断的时候,会考虑到周围的人的想法,同时周围人的做法对我们的判断产生一定的影响。微内容的聚化和分化的特征导致人们形成不同的群体,人们在互动过程中形成与自己观点相一致的群体,获得互相的认同感。

网民在行动中产生的网络社会关系和为了维护这种社会关系倾注的情感和信任等构成了网络资本。微内容的聚集性能够使个体成为认同者,得到其他被认同者的反馈,这一过程就让行动者的网络资本进一步丰富,并使错误的信息进一步扩大化,致使网民产生一种错误意识,认为信息可以被无限的扩大,产生巨大的话语作用。这种心理上的满足会使行动者产生一定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是由很多原因导致的。网络的开放性使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深入,逐渐满足了内心的需求,而微内容的工具性和娱乐性又使人们乐于通过这种便捷、开放、隐藏、互动的形式进行情感的表达和宣泄,这种持续性的行为会产生一定的依赖性。例如,前几年非常流行的网络“偷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时人们对这个小游戏的依赖性是很强烈的,甚至半夜都起床去“偷菜”,究其原因主要是这种虚拟化的游戏能够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尤其是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压力太大,需要放松和释放,而这种游戏一开始人们感到很新奇,现实生活中不敢做的事情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可以大胆的尝试,后来就是能够从中获得满足感和荣誉感。微内容的娱乐生活已经改变了网络人的娱乐方式,这其中的网络资本的构建就是对微内容娱乐性依赖产生的根源。

三、结语

总而言之,无论是在网络的虚拟环境还是在现实社会中,人都是社会和时代的产物,需要进行沟通、交流和互动。而微内容就为这种交流方式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使人们的话语权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使个体的表达欲望得到增强。但是在网络环境中,我们也要对微内容的传播进行适当的监督和管理,防止出现一些网络暴力、道德颠覆和污染人们视听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发平台过程中注重人性化,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开发出一种适合当前现代人心理和生活需求的规范化平台。可以说,微内容使我们的传播途径进一步扩大,给我们的心灵进行了洗涤,当然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我们还需要自己进行选择和把握。

(作者单位:成都石室中学文庙校区)

猜你喜欢

解读传播
微情景教学法在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护理专业课程中的应用
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个案解读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