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仁”的内涵与价值

2018-05-30苍虹旭

大东方 2018年1期
关键词:人文主义孔子

苍虹旭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孔子仁学思想进行阐释,一是仁的内涵由“诸德之一”,经孔子阐释后,赋予新意义“全德之仁”;二是孔子的仁学思想展现了其内在的人格追求,肯定了个人在道德修养方面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三是仁者爱人的思想,体现了孔子对人文主义的关怀。随着孔子对仁说的发展,它早已超出血缘伦理,而是以孝悌为实践基础的普遍的人际关系。

关键词:孔子;全德之仁;人格追求;人文主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被誉为孔圣人,拥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和影响。孔子的思想决定了以后中国哲学发展的方向,并在漫长的历史中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自汉代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历代皇帝都给予孔子极高的政治荣誉。“仁”和“礼”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从《论语》一书考察,他寻求理想的人格,关怀人际关系,可以看出孔子的思想集中在有关于人的问题的讨论,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思考。较之早期仁的含义,孔子将“仁”由“诸德之一”发展成为“全德之仁”。赋予“仁”以新的意义,让“仁”成为其思想核心,为儒家哲学的思想核心,成为中国文化的思想核心。

一、赋予“仁”新意义——全德之仁

仁这一范畴,并不是孔子最新提出的,在《尚书·仲虺之诰》、《商书·太极甲》、《诗经》等经文中,已有提及,但以上经文中提及仁,所指的是诸德之一,是与其他美德并行的一种德行。但在孔子的思想中,他将仁的思想做以全面阐释,赋予仁以诸德之全的意义,并成为其思想的核心。

关于仁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尚书》。“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尚书·周书·金滕》)中的仁,是一种仁德,我具备像你父亲一样的仁德,既有多种多样的才能和技艺,又能够尊奉鬼神;“克宽克仁,彰信兆民”(《尚书·仲虺之诰》)中的仁,是与宽相应的品德,能宽厚能仁爱,昭示诚信于亿万百姓;“民罔常怀,怀于有仁(《商书·太极甲》)中的仁,是一种深藏于内心的良好德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周书·泰誓中》)中的仁,也是指一种良好的美德;“洵美且仁、洵美且好、洵美且武”(《诗经·郑风·叔于田》)中的仁,与好、武并列,也是一种美德;“卢令令,其人美且仁”(《齐风·卢令》)中仁是与美并列的一种德行。可见,在这些通行的古文献中,关于仁的提及是不多见的,而仁与诸如宽、好、武、美等美德一样,是一种美德,是诸德之一,而非诸德之全。

直至孔子,仁成为了最常讨论的范畴之一,在《论语》,仁字共用了一百余次,比另一核心范畴礼的讨论更为频繁。孔子早年也受到传统的影响,仁的范畴略显局限,但孔子的最伟大贡献即在于,他能够突破传统礼学对仁说的局限,坚持“仁者爱人”的精义,将仁设定为普遍价值,赋予全德之仁。子曰:“知者乐山,仁者乐水”(《论语·雍也》)、“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文》)、“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这些文中所提及的仁,与知、勇相对,可见仍秉承着仁是美德中的一种。但较之前相对的德行范围又有缩小,主要与知、勇相对。

孔子对仁学思想的发展,是具体而有实践性的,贡献极大。一方面,他将作为诸德之一的仁,发展成为包含了各种美德的诸德之全,成为全德之仁。“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论语·阳货》)、“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等,此时仁包括刚、毅、木、讷、恭、宽、信、敏、惠、博学、笃志、切问、好思等诸德,仁的范畴较之前进行扩展,由与诸德并列的一种德行,变成包括诸德的全德之仁;而这种包含诸德的道德,这是个人、社会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中国道德思想的基石。作为殊德德仁,其意义指为爱,而作为总德的仁,是使人成之为道德的存在,是具有总体性、综合性的完善的存在。

在此基础之上,孔子将仁的内容由个人德行升华到社会责任,“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对自己,要克己、立己,对他人,要立人、达人、勿施于人。也就是说,仁不仅是追求自身的德行境界,而是要追求自身与他人、与社会的共同德行,并指出道德的最高境界是“仁者圣矣”。

仁的作用价值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体现在内在的人格追求,即“为仁由己”,作为个体的人,不再受到氏族限制,可以自主自愿的去追求仁的理想人格;二则表现在外在的人文主义精神,仁者爱人式的积极的人文关怀。

二、内在人格追求——为仁由己

孔子奠定了中国的人文主义基调,他的思想时刻体现着对人的关注,作为其思想核心的仁的观念,首要的任务就诉诸于人格的追求。孔子强调“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这充分肯定了个人在道德修养方面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时代,人们应该如何追求美好道德呢?孔子给出的答案是人“为仁由己”,即使外在世界纷乱,礼乐不兴,作为个体的人,仍旧应该积极主动的追求美好德行——仁。“为仁”是个人内在的人格追求,对仁的追求不由别人,而是由自己来决定。具有高尚德行的人,并不会受到血缘、氏族的限制,页就是说他相信每个人只要自觉的去追求仁,都可以成为道德高尚的人。陈荣捷对此评价:“对孔子而言,尊贵与否已不再是血缘之事,而是人格的问题——此种观念等于一种社会革命,当然,如说成是演进,也许更为恰当。”

孔子赋予人以主观自觉性,将“由己”视为“为仁”的动力,显示出个人在道德追求中的自主自愿。“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论语·雍也》),李泽厚先生评价:“‘仁既非常高远又切近可行,既是历史责任感又属主体能动性,既是理想人格又为个体行为。”孔子赋予仁以全德的意义,并唤醒人的道德主体意识,在道德修养、道德行为、道德境界方面突出强调人的自觉性。正是由于对个体人格完善的追求,人们更需要加强学习和教育,以获得更多的知识。主动的严格约束自己,“克己复礼”(《论语·颜渊》)、“仁者言也韧”(《论语·颜渊》),秉持坚韧的品格,用自我约束与学习的方式,完善自我人格,最终达到仁这个最高点。孔子就事论事、因材势教的解释什么是仁,肯定只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就可以追求全德之仁,但他对仁的标准非常严格,不轻易肯定具体的哪个人到达了仁的標准。“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己矣”《论语·颜渊》,颜渊作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我约束,将仁德品行贯穿于自己的行为中。颜渊的心可以长时间不离开仁德,其他的人则只能短时间做到。这说明,孔子认为人人皆可以完善自己,追求理想人格,但将仁付诸于生活行为中,并持之以恒,是十分困难的。这正体现了仁既切实可行又非常高远。但“为仁由己”的人格追求,仍旧是一种辉煌的社会革命,人可以挣脱了宗亲血缘社会的束缚,不诉诸超自然力量,同过内在自身的努力和追求,去接近、达到内在理想人格,达到“仁”的境界。

三、外在人文主义——仁者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孔子对爱人为仁德揭示,继承了春秋时代仁德观念,也明确指出了仁和孝悌的关系……孔子的仁说早已超出血缘伦理,而是以孝悌为实践基础的普遍的人际关系。”中国哲学自产生之初就充满人文主义关怀,孔子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塑造者,其仁学思想更是在外在方面突出了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具有的人文主义关怀。孔子认为君子可谓完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这些都是仁爱之心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所应秉持的准则。

李泽厚先生在关于仁在氏族社会的关系中指出:“仁”是与整个社会即氏族——部落——部落联盟,亦即大夫(“家”)——诸(“国”)——天子(“天下”)的利害相关联制约着,而成为衡量“仁”的重要准则。

孔子是号召恢复周礼,以维护传统氏族统治体系等级秩序为己任的。在这个体系中,仁爱发端于亲情,从对父母的孝开始,“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学而》),即对父母兄长的爱,是仁的根本。也就是说,在儒家道德体系中,孝是仁的根本,血缘亲情是基础。孔子判断仁或不仁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是否孝顺父母。感恩父母的养育,并充分的回报,就是孝,就是仁;反之,不孝顺父母,就是不仁。仁从对父母之孝开始,进而扩展为对大众的仁爱,推己及人,共同发展,达到共赢。也是如此,孔子将人的情感消融在以血缘亲情为核心的人与人的交往之中,而非向外求诸宗教。

仁者爱人是人文主义关怀的一声嘹亮口号,孔子赋予仁以普遍价值,用最简单直白的言语为我们表明在儒家道德体系中,对人的高度关注。仁的精神要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皆以对方为重相互关爱,以相互待人之道来相互对待,以待人接物中表达出爱的情感情感来表达仁爱之情,这是仁在中华文化中所包含的人际关系意识和人文主义观念。梁秋实先生曾把中华文化的伦理价值概括为“以对方为重”,也就是说,自身内在仁的人格在外在体现时,表现在以仁爱之心待人接物,尊重对方。作为道德典范的仁者,在人与人交往中以对方为重,这是暗含着主动去爱人,而非被动性的不得不接受,这也体现了孔子思想中积极性。西方国家常以儒家思想为消极之词,称基督教为金律,而儒教为消极金律,实是一种误读。

孔子对仁的思想的开创性的发展,赋予仁全德的内涵,为人格提升提供了一条积极的、自觉的道路,最终将仁作为克己复礼的精神支持,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创新。孔子的仁学思想是构建了儒家伦理的基石,在以亲缘为中心的社会,提供了自身人格的发展、与他人人际关系处理的准则。可以说,仁学的思想正式孔子思想的核心和關键所在,也是儒家乃至中华文化的关键所在。孔子的仁学思想逐步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伦理基石,数千年来,人们一直遵从仁的理念,并不断完善、发展仁的理念,绵延至今。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

猜你喜欢

人文主义孔子
孔子请你加入群聊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宁夏人文主义戏曲现代化探索之路
“新史学”语境下的音乐新面孔——以16世纪意大利牧歌的人文主义倾向为中心
作为“人文主义正义”的性别正义 *——评苏珊·奥金的《正义、性别与家庭》
基于可视化技术的历史概念教学探究*——以《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为例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高校理工科人文主义教育的现状、挑战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