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2018-05-30赵红丽代先祥

大东方 2018年1期
关键词:集体备课高校思政课困境

赵红丽 代先祥

摘要:集体备课是提高思政课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目前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因教研组职能异化、合作文化匮乏等主客观因素,导致实践操作中存在“四重四轻”的问题。微信等自媒体工具的运用,可以实现优秀教学资源与教学经验的共生共享,提高集体备课的快捷性、参与性和交互性,推进高校思政课建设。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困境;对策

集体备课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环节。“05新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思政课建设取得了诸多成果,在集体备课方面,众多高校不仅制定了明确、规范的集体备课制度,还探索和总结出了多样化的实践操作模式。

一、目前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的操作模式

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部门开展集体备课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四步法”,即以钻研教材、个体初备为基础,接着通过中心发言、集思广益进行深化,然后形成预案,开展二次备课,最后是教后反思、提升理论。二是“七步法”,程序是:独立钻研一集体研讨一教后反思一试点试教一集体商议一独立施教一个人反思。三是“同课异构”法,基本模式是:首先选定专题,然后教研室教师分头备课,再在一起共同研讨教案。四是“主备试教”法,其操作模式是:集体备课前,由主备教师上一节主备试教课,集体时首先研讨主备试教的课例,再从实施层面反思教学方案设计是否可行、是否高效,同时进行教学策略、教学技能探讨。五是点、线、面三结合法,即根据集体备课按时间和内容,分为点、线、面三种形式。“点”的集体备课是针对某个争论性问题而展开,时间短,任务精;“线”适用于典型课型的研讨,操作时可以某章节为例;“面”则适用于一些经验性的扩展。

二、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的困境

这些多样化的集体备课模式,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整体业务素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但同时也要注意到,由于对教与学、教与研、个体与集体、目的与手段等关系认识的偏差,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消除的误区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这些误区和问题表现为:第一,集体备课是求同还是求异?一般意义上的集体备课,基本要求是要实现内容的统一、目标的统一、重难点的统一和进度的统一。这些“统一”实际上就是要形成一个共性化的教案,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可是由于每个教师专业资历、专业经验、专业能力等存在差异,而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非智力因素等也千差万别。因此,认为集体备课就是“求同”、“统一”的误解,造成了课堂教学模式化,教师教学风格的同质化,既不利于教師教学特长的发挥,也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第二,集体备课是设计教案还是解决问题?过去往往认为备课就是准备教案,集体备课就是利用集体的力量来设计教案。这种认识实际上是缩小了集体备课的外延,使研讨的内容变得狭窄。设计教案只是集体备课的一个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内容特殊性和教学对象复杂性,要求其集体备课不仅要研究教学内容,更要注重学情的分析、经验的总结和方法的探讨,尤其是要注重理论的学习,关注时政,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如果集体备课只集中于教案,无视教学内容之外的一些重要问题,必然会导致教师的视点只集中于教案,忽视了自己存在的特殊问题,从而使集体备课陷入就事论事的泥沼,难以给教师以多方面的帮助和引导。

第三,集体备课是重个人引领还是重平等交流?传统的集体备课强调以老带新,注重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其模式基本上是中心发言人发言,其他教师做补充。这种备课模式在具体操作中,往往会出现两种现象。一种是“一言堂”,骨干教师做中心发言或补充发言后,其他成员同声附和,没有交流互动。一种是“好人主义”,不愿或不敢提意见,只捡优点说,一团和气。“一言堂”和“好人主义”使得集体备课中不可能出现观点交锋、百家争鸣的局面,教师间的同帮互助也很难实现,教学仍然在封闭的轨道上运行,老教师局限于旧思想、旧模式上无从发展,年轻教师的新观点、新思想无以表达、传递。因此,这样的集体备课名义上是“我们的备课”,实际上还是“我的备课”。

第四,集体备课是备课上课还是教学研究?由于“备课”往往被直观地理解为为上好课做准备,认为集体备课的内容就是设计教案。因此,集体备课也就被简化为在教材、教法层面怎样更好地备课上课,其活动形式和作用也就停留在教学内容的讨论和交流上,忽略了对教学的“研究”,从而导致集体备课的教学研究的功用未能很好地得以体现。由于没有对教学深入地探讨和研究,集体备课中的许多经验方法会被机械地置入教师的行为中,“拿来主义”大行其道。这种重“教”轻“研”的集体备课,助长了部分教师的惰性,使得他们成为“搬运工”,课堂教学也变成了流行理论的试验场,难以持久。

造成上述集体备课误区和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教研组职能异化。高校思政课教学单位按课程性质都设有不同的教研组,教研组的本质含义是“教学研究组织”,但在实际演变中,教研组越来越成为分担学校行政事务的“教学业务组织”与“教师工作组织”。而所谓的“教学业务”,主要是指教师教学任务的分配与集体备课,很少涉及“教学法研究”。二是不良的评价体系致使合作文化匮乏。高校一般都建立了教师之间的竞争机制,以工作表现特别是教学成绩作为职称评审、职务升迁的主要依据。这种竞争关系使得教师之间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合作,因此集体备课中不可避免存有私心保留知识、封闭信息,难以进发出有价值的思想火花。此外,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合理管理、监督体系的缺乏也影响了集体备课的质量。

三、提升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实效性的路径

综上所述,目前高校思政课的集体备课活动在现实操作中存在“四重四轻”。重“同”轻“异”,追求“统一”,忽视了差异的普遍性,导致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得不到发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得不到满足;重“教”轻“学”,以教师为中心预设情境,无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需要,造成“教”与“学”的脱节甚至对立,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课堂教学质量;重“教”轻“研”,只注重设计教案,讨论教学内容,没有对教学思想和方法进行深入地研究,使得课堂教学成为各种流行观点的试验场,难以形成持久成熟的教学理论,使得教师成为机械移植的搬运工,阻碍了专业发展。重“集中”轻“合作”,“一言堂”和“好人主义”现象的普遍存在,造成课程教学在固定封闭的轨道上运行,教师间无法形成同帮互助的合作关系,不利于教师队伍的发展,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成长。

鉴于以上诸多问题,高校思政课的集体备课活动必须要进行切实有效的改革和创新。笔者认为可以依托互联网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的实效性,如借助QQ群、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共享教学资源、探讨教研问题、交流教学经验,克服传统备课方式“一言堂”、“走过场”、“大一统”的弊端。

笔者设计了一套网络环境下集体备课的操作模式。首先,备课组负责人公布备课计划,分解备课任务,确定章节集体备课主讲教师;章节集体备课主讲教师写出教案初稿,并发送到网络平台上,以供备课组成员评阅;备课组成员依据教案初稿,准备研讨发言内容;集体讨论研究,提出建议和意见;备课团队负责人结合研讨情况,形成集体备课方案(共案);主备教师根据集体备课情况对教案做第二次修改完善,写出教案修改稿并挂网;备课组成员上网下载,在共案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补充、调整;备课组成员跟踪听课、评课进行检验、总结,将集体备课过程中设计到的教学资源归类入档,形成资源整合。这种网络环境下的流程化备课模式,可以把定时、定地、定人员、定内容的专题式教研与随时随地交流探讨的快餐式教研结合起来,推动集体备课活动实现经常化、多样化、灵活化、实效化。这样,集体备课就会真正成为教师开展教研的园地和沃土。

这种集体备课模式目标就是要实现三个结合:一是统一性和自主性相结合,既要强调统一性,实现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根本任务的高度一致,又要突出自主性,保留每一位教师的个性化风格,满足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需要。二是集体合作与个人分工相结合,集体备课以个人独立备课为基础,集体研讨要落实到个人积极反思上,将个人的智慧和集体的经验有机融合,依托集体的力量弥补个人的不足,借助个人的智慧提升整体教学水平。三是教、学、研有机结合,集体备课要充分考虑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拒绝预设情境,提倡生成课堂,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这种集体备课可以解决上述“四重四轻”带来的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同质化、形式化、个体化的困境,形成教师之间基于合作探究而寻求教学真义,实现优秀教学资源与教学经验的共生共享,有效提高了集体备课的快捷性、参与性和交互性,推进高校思政课建设。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一般项目(2017),安徽理工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2017),安徽理工大学思政研究会重点项目(2017)。

作者简介

赵红丽(1981-),女,安徽颍上人,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代先祥(1982-),男,安徽庐江人,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集体备课高校思政课困境
困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集体备课在病理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与实践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