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式景观在别墅住宅区设计中的应用
——以苏州桃花源为例

2018-05-30黄登宇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8年6期
关键词:桃花源中式庭院

黄登宇

(武汉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武汉 430070)

一、引言

长久以来,中国的房地产开发一直都是在模仿欧式、英式、法式及美式的景观设计风格,而在对传统中国园林景观风格的继承和发展方面相对做得太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景观与建筑空间相结合、东西方理念融为一体、继承中国传统园林的新中式景观在此环境下应运而生。苏州桃花源的出现,通过使用现代手法对传统园林精髓的继承,完美地将建筑与景观融合为一体,极大地吸引了国内外对中国具有地域性传统园林的关注,成功说明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只有因地制宜地采用源于中国的景观空间营造语言,才能创造出优秀的景观作品。

二、新中式景观的概念

在继承中国传统园林的材料与细部、传统园林的空间营造手法、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基础上,与西方现代主义的从功能出发进行设计的简洁、大气的审美品位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不失传统文化韵味又更适合于现代人居住的生活模式,并且升华了源于中国精神的景观风格。

三、新中式景观的发展现状

2005年6月,深圳万科第五园诞生。以“黑白灰”等素雅的色调为准,其景观处理用直线的空间序列引导用户进入,用大水面作为图底将建筑倒影映入水中,用折线型的小径、桥和墙体让用户在其中步移景异。万科第五园也象征着新中式景观的开端。此后,苏州水巷邻里花园、无锡江南坊、丽江悦榕庄酒店等一系列优秀的新中式景观作品相继问世,使新中式景观的发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四、以苏州桃花源别墅区景观为例

(一)项目概况

图1 苏州桃花源区位及周边配套

图2 桃花源入口空间(图片来源于百度)

桃花源位于苏州市东部,苏州工业园区中部,北接高和路,东、南、西三面与独墅湖相接,三面环水,一线南临独墅湖,百米湖景水岸,如图1所示。桃花源集湖、园、巷、宅、院于一身,纳居住、社交、雅集、博物馆等多重功能于一体,园林内每一处形制、建材工艺皆暗含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审美情趣、社交伦理与家族礼仪,象征着世界文化遗产级别的“东方国宝,全球孤品”。

(二)设计理念

街道、水巷等景观元素是苏州的城市脉络,而苏州园林则是中国传统园林的典范。本项目以苏州园林和街巷文化为本源,遵循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并结合了西方现代的设计理念,在继承传统文化上有所创新,追求建筑、景观一体化,特别是内、外向型空间的布局堪称典范。

(三)总体景观设计规划

1.南北轴线以园林为主

入口空间为了突出会所及销售区域,刻意将空间放大形成广场,入口前布置巨石层叠的水景,并种植两颗互相对称的孤植树立于水中,将人的视线引导到前方的景观及会所上来。(图2)

紧接着通过狭长内道,营造出“密”的压缩过的空间效果。然后到了中心花园景观,用户一眼看到主水景的大面积水池,有种豁然开朗的“疏”的空间感受,如图3所示。疏密结合的空间营造出强烈的虚实对比效果,其西北面为太湖石搭配黄石堆筑的土山石,再加上丰富的植物形成古树参天的感觉。其中的亭台楼榭成为该空间的对景点,用户可居高临下观赏水景,体现出外向型空间适于交流的空间属性。上述一系列的园林造景都是为了让用户在观赏景观的同时能感受到如何从“密”的建筑空间过渡到“疏”的山水空间。接着再通过狭窄巷道过渡,收缩了用户的视线,说明了空间从十分开敞的外向型变成越来越私密的内向型。最后呈现出主会所,由于空间被高墙挤压所产生的压抑感突然消失,再通过回廊以及郁郁葱葱的大树烘托出幽深静谧的氛围,此时,用户的心理得到释放。(图3)

2.东西轴线以水巷为主

桃花源水巷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苏州历史悠久的经典水巷——平江路。从主轴向东西两侧区域的空间转换是外向型空间向内向型空间的逐步过渡。水景从中心大水面往东西两侧别墅区延伸,变得越来越窄,慢慢变成沟渠,这说明了空间从十分开敞的外向型变成越来越私密的内向型,而绿化也从南北轴线开阔的草坪上点植几颗大树,到变成丰富、整齐、高大的灌木丛结合阵列式的乔木树阵,目的是为了保护别墅区的私密性。接着再往别墅区的深处走去,就要经过一些狭窄的巷道,里面也种植如竹林等茂密的植物。最后来到了别墅的内庭院,此时整个内庭院已是完全私密的内向型空间。(图4)

(四)景观示范区布置要点

1.粉墙黛瓦,曲径通幽

在私家庭院外围的交通区域种植了很多丰富茂密的植物,从而遮挡路人的视线,提高用户居住环境的私密性。富有中国韵味的竹林被种植在弧形步行道和建筑物的山墙之间,表示了该区域为外向型空间。进入私家庭院景观即可体会到开敞与曲奥空间的对比。每个别墅的主入口都放置了寓意保佑平安的石鼓,作为内、外向型空间的分界。阳光从别墅半开的房门射入,使室内外的空间流动起来。在正对客厅或卧室外布置一片干净的大草坪,让人感觉景观空间的开阔。这两种空间在庭院中融合使用,从而给用户带来丰富的空间意境。(图5)

2.小桥流水,假山湖石

桃花源在每一条重要景观轴线的交汇处都会布置小桥流水和假山湖石,以与中式建筑相呼应。在中心庭院中,平台与传统的亭、廊互为借景,体现出安静、私密的空间情趣。灰白色的建筑和色彩丰富的植物共同倒映在被落日余晖渲染成金黄色的湖面上,远远望去,极富有东方韵味。在内向型庭院中,桥作为视觉焦点与亭、廊、水景、驳岸等元素共同构成了江南园林的意境。让人充分体会到内向型的景观空间所带来的的意境,表达出新中式景观的文化内涵。(图6)

3.古桩盆景,四季异景

为了营造出传统文化的氛围,桃花源多方面收集中式造景树、盆景资源,古桩盆景的运用给桃花源营造出不少的历史感和意境感。在植物搭配上,桃花源坚持重木轻草的原则,但不过分推崇植物的繁复,而是追求绿化与建筑的完美结合。桃花源在景观设计上运用了五层垂直绿化体系,营造了多树种错落的分布,多重景观绿化厚重浓密,十分有层次感,各种花卉分不同时段绽放,并充分配合苏州当地的气候条件,使春、夏、秋、冬四季都呈现截然不同的景观,从而成功营造了一个生态、自然的和谐社区。

4.古法铺装,庭院幽深

古法铺装不仅能满足观赏,而且还可以营造出古朴、自然的氛围。中国传统园林里主要以砖和瓦石铺陈的,但是也有不足,因为卵石高低不平,时间长了容易生青苔而且打滑,所以桃花源通过用花岗块石代替传统黄道砖材料解决此问题,因为铺装的图案可以是传统的,但铺装的材料是比较现代的,依然保持了原有的色泽和图案,而且更为坚硬、耐磨。其中不同卵石的组合搭配将所处空间分割较小,从而形成更容易被人感受到的副空间,从视觉上拉近了用户与园林空间的距离感。居住区的道路是外向型空间,但是进入庭院后则为内向型庭院,充分利用别墅的前院和后院发挥出苏州园林“小中见大”的特点,创造出精致的景观空间。通过高墙营造私密性、用院落感创造流动的空间、用入户风水墙来遮挡“路冲”以及利用建筑本身的高差种植植物等手法创造出丰富的竖向变化,同时也展示出内、外向型空间的对比。

图3 桃花源景观示范区中心花园景观(图片自摄)

图4 苏州桃花源景观与水巷双轴规划

图5 庭院外的小径(图片自摄)

图6 小桥流水,假山湖石(图片自摄)

5.亭台楼榭,别有情致

桃花源采用了中式合院建筑形态,这在苏州尚属于首次。中式合院建筑具有厚重的屋顶和坚固的结构,其空间给人一种安全和稳固的感觉,而室外的园林空间却给人以通透、流动和变化的不同于建筑空间的心理感受。因此在桃花源中游赏时始终都能感觉到这两种不同空间的对比和融合。步入桃花源示范区,行走在亭台楼榭之间,穿梭在小桥流水之畔,不经意间仿佛就能够感受到生活的本色,在自然与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完美结合中体会着生命的自然、淳朴和乐趣。掩映于绿荫花影间的示范区,座座门开中正,严整考究,堂皇承接四方之瑞气。门下青石台阶横卧,是谓“平步青云”,入门遇前庭,中经游廊,至后院,建筑美感次第释放,中式亭台外观通透由几根柱子支撑,朝多个方向开敞,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有和无、虚和实”的哲学思想,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

6.巧于因借,步移景异

桃花源的空间营造手法基本上以内向型和外向型这两种不同属性的空间进行有机结合的模式为主。从中式建筑和别墅庭院的总体规划来看,庭院都被高大的围墙和各个建筑物所包围,形成私密而安静的内向型空间。而走入位于中心的花园景观,它就变成了相对外向的景观空间,通过如月洞门、长廊、亭子、墙体、漏窗等元素,把用户引导到不同中式建筑各自的内向型庭院之中。用户在行走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内、外向型空间的转换,从而产生强烈多变的景观体验。“巧于因借”是指桃花源通过巧妙的借景,在一个小空间中将多种景观元素有机地搭配起来,并将独墅湖和高尔夫之景巧妙地引入用户的视线,这种手法不但可以扩大视野、加强美感,还能增加用户对室外空间的参与度。“步移景异”是指通过步行道、廊道等路径的引导,让用户在行走中感受到桃花源的不同空间。

五、结语

苏州桃花源不是一个单纯的景观设计项目,而是由许许多多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和苏州园林的有识之士齐心协力共同完成的伟大作品。桃花源将园中盛况美景寓于人文情怀之中,或雅或俗、亦庄亦谐、抒情言志、字字珠玑,于亭台之上、庭中一隅,以诗情画意、韵味无穷的匾额与楹联成就点睛之笔,表达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高远情趣,值得当代景观设计师的借鉴与思考,把新中式景观设计发扬光大。■

[1] 戴美玲,缪琳如.新中式景观设计研究与实践以绿城苏州桃花源别墅区景观设计为例[J].福建建筑,2017(9):10-12.

[2] 何萍.试论苏州绿城桃花源的江南风格园林实践[J].园林园艺,2015(7):5.

[3] 杨静.“新中式”景观在居住区设计中的应用——以上海临港书院为例[J].中国园艺文摘,2012(10):92-95.

[4] 诺曼·K.布思.住宅景观设计[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5] 诺曼·K.布思.风景园林设计要素[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6]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猜你喜欢

桃花源中式庭院
再造“桃花源”
回到庭院
《四季桃花源》独幅版
口语提升:和中式英语说再见
庭院
庭院中的童年
《桃花源记》
新·中式生活美学Chinese NewAge
最美中式酒店,你去过几个?
在《边城》中寻找“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