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措并举综合施策 推进废膜回收利用

2018-05-28甘肃省农牧厅政策法规处

当代农村财经 2018年3期
关键词:做法农业

甘肃省农牧厅政策法规处

摘要:本文介绍了甘肃省废膜回收利用的做法。

关键词:农业;废膜回收;做法

甘肃省属典型的旱作农业区,现有5200多万亩耕地中,旱地3600多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0%;年均降水量只有300毫米左右,且70%的降水集中在7、8、9三个月,十年九旱是气候特点的总轮廓;旱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中东部黄土高原区,涉及10个市(州)69个县(区),人口17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近70%。特殊的省情和农情,决定了必须把大力发展旱作农业高产技术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拓展发展空间、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试点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较传统栽培方式具有显著的增温保墒、抗旱节水、增产增收效果。近年来,在甘肃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农业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省各级农业部门多年的不懈努力,成功探索出了以打水窖、修梯田、铺地膜、调结构为主要内容的旱作农业生产方式,发展完善了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核心的地膜覆盖技术体系,彻底解决了甘肃靠天吃饭的历史性难题,结束了甘肃“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历史。2016年,全省各类农作物地膜覆盖面积已达2870万亩,地膜使用总量17.9万吨。据测算,通过地膜覆盖栽培,玉米平均亩产由320公斤增加到450公斤,增产40%;小麦平均亩产由245公斤增加到320公斤左右,增产30%;马铃薯平均亩产增加30%。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为甘肃成功实现粮食从依靠调入到供需平衡有余的根本性转变、保障粮食安全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在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同时,也产生了“白色污染”问题。面对新问题,各级农业部门大胆探索、积极作为,逐步建立了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有效机制,形成了地膜综合利用监管新体系,开创了地膜综合利用新局面,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水平逐年提高。2016年,全省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率达到78.6%,全省农村人居生活环境和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基本形成了“地膜增产增收、旧膜回收利用、资源变废为宝、农业持续发展”的绿色发展模式。主要做法是:

(一)抓源头防控,制定法规标准。超薄地膜的大量使用是造成地膜回收难、残留污染重的主要原因。2013年,甘肃省政府出台规范性文件《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集中治理残留废旧农膜的通知》,在全省范围内明令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超薄地膜。鉴于规范性文件的层级和效力较低,省农牧厅积极推动甘肃省人大率先在全国制定出台了首部关于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方面的地方性法规《甘肃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条例》,将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以及提高农膜生产标准等成熟的管理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政策上升到了地方法规层面。2014年,制定颁布了甘肃省地膜生产地方标准《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DB62/2443-2014),该标准在《条例》相关规定的基础上,从地膜厚度、耐候期、抗拉伸强度等相关影响地膜回收率的参数上,进一步进行了细化规定,相关指标均高于现行国家标准,有效提高了《条例》贯彻实施的可操作性。2015年,制定和颁布了《甘肃省废旧地膜回收技术规范》(DB62/T2622-2015),为全省地膜回收操作流程提供了规范的技术标准。

(二)抓企业扶持,项目引导带动。回收加工企业是连接废旧地膜回收和综合利用的桥梁。按照“政府扶持,市场运作,企业主体、循环利用”的思路,2011年起,省农牧厅争取省级财政支持,设立了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专项资金,至今累计投入1.3亿元,重点采用以奖代补的方式,扶持建设了一批基本覆盖全省主要用膜地区的加工企业和回收网点,为废旧地膜回收综合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积极争取到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农业清洁生产(地膜回收与综合利用)示范项目44个,获得中央补助资金近2.34亿元,有效提升了回收加工企业的生产水平和回收加工能力。在这些项目资金的激励和引导下,截至2016年底,全省从事废旧地膜回收加工的各类企业达285家,设立乡村回收网点2100个,基本健全了涵盖地膜捡拾、回收和资源化利用等环节的网络化体系。

(三)抓行政推动,强化目标管理。行政推动是防控地膜残留的有效方式。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工作,连续多年写入省委一号文件,列入省政府重点工作目标责任考核范围,把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工作纳入生态保护考核指标体系,实行目标管理,将废旧地膜回收利用与地膜覆盖技术推广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对工作不得力、监管不到位、地膜残留问题突出的地方,进行公开曝光和行政问责。同时,严格监督企业地膜回收责任落实,明确对享受资金扶持的企业实行包片回收责任制,对纳入招标采购范围的地膜生产企业,要求严格执行供膜区废旧地膜回收协议。各级农牧部门依法履行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指导和监管职责,在每年春秋两季集中覆膜揭膜期,与工商、质监、供销等部门开展农膜市场联合执法,督促企业落实包片回收责任和相关部门属地化管理责任,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超薄地膜、劣质地膜的生产、流通和使用行为。

(四)抓工作创新,探索长效机制。工作创新是有效推进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的重要动力。2012年以来,为保证废旧地膜可回收率,在旱作农业项目实施中通过政府招标采购,补贴农民使用厚度达标、强度大、耐候期长、易回收的高标准地膜,为废旧地膜资源化利用创造了基础性条件。从2014年起,全省在旱作农业区政府招标采购地膜时,实行充分考虑回收因素并予以相应加分的做法,优先采购开展废旧地膜回收加工利用企业生产的高标准地膜,率先探索建立“谁生产、谁回收”机制。从2014年起,依托国家旱作农业专项资金,实施地膜覆蓋技术补助,在部分旱作农业县区组织开展以旧换新工作试点示范,有效提高了地膜回收利用率;在部分县区探索建立废旧农膜兑换超市,根据农民交售的废旧农膜数量兑换洗衣粉、肥皂、食盐等生活必需品,有效激发了农村男女老幼捡拾废旧农膜的积极性。

(五)抓舆论宣传,提升环保意识。引导全社会积极主动参与是做好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工作的社会基础。通过举办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宣传月,建立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示范区等举措,持续开展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宣传教育,切实营造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的社会氛围,引导市场化回收废旧地膜再利用,捡拾清理农田残膜已经成为全省广大种植户的自觉行为。如会宁县现有回收加工企业10家,乡村回收网点28个,常年从事废旧地膜收购的流动商贩约有50多人,形成了符合当地实际的废旧地膜回收利用体系。废旧地膜回收企业以合理的价格敞开收购,亩回收旧膜可得约11元左右的收益,平均每户旧膜增收可达200—300元,农民捡拾交售废旧农膜的积极性非常高。

责任编辑:凌玉

猜你喜欢

做法农业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张北“未来农业”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浅谈利用网络浇灌党建之树
盐城市农业保险发展现状遇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呼吸科实习护士带教的几点做法
农业科学
设施农业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