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场事关人生道路的推演
——评林克莱特的“爱在”系列电影三部曲

2018-05-26

影剧新作 2018年1期
关键词:克莱特杰西琳娜

胡 蓉

美国独立电影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拍摄的“爱在”系列三部曲非常特别,有很多值得评说之处。在评说之前,我想先引用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一首诗《未选择的路》,这里只节选了首两句与末五句: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这首诗的寓意让人惆怅:人生歧路重重,你只能走一条,但不免会怀念着另一条,尤其是不如意的时候,你或许会想,如果选择了另一条路,会不会少一些坎坷,多一些风景?

我觉得林克莱特的“爱在”系列也在做类似思考:人生如何选择?选择对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他用20年时间拍了3部电影,1995年的《爱在黎明破晓前》,2004年的《爱在日落黄昏时》和2013年的《爱在午夜降临前》,在银幕上进行了一场事关人生的推演,来展现他的思考。

不同的选择,当然会导致不同的人生。格温尼斯·帕特洛主演的电影《滑动门》就直接进行了对比呈现:早一步跨入地铁车厢和迟一步被拦在车外,女主人公就有了截然不同的经历,前者将让她邂逅浪漫,后者则让她遭遇生活变故。可是,按照这个逻辑,今天会遇见什么人、出门走哪条路甚至穿了件什么衣服都可能变得事关重大,让人举棋难定了。太多的选择实际上也意味着无从选择,地铁滑动门所被赋予的寓意也就失去了意义。

人生中确实有许多我们所不知道的紧要关头,可是,大多数时候命运也并非完全虚无,主观努力也并非完全无用。因此,《滑动门》显得太过琐碎与虚无,反而有失审慎了。与之相比,“爱在”系列就显得严谨得多,对观众也更具说服力。而这种审慎与严谨首先就表现在林克莱特的创作时间上,整个系列的创作过程长达20年。

展开论述之前,我想先谈谈对韩剧的一些观察。韩剧我看的不多,但一度被一部长达上百集的韩剧给吸引了。众所周知,韩剧剧情拖沓,这部剧每晚又只播出两集,几天看下来,剧情进展很慢,所以虽为结局悬心也无计可施,于是不免抱怨编剧注水太多。但有一天,我忽然明白了,这正是编剧有意为之,也是其高明之处。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家务事其实是没有标准化解决方案的,甚至可以说,很多家务事不是解决出来的,而是妥协出来的。白天的生活碰撞出了矛盾,于是晚上每个涉事人都在挣扎、扪心自问和自我开导,一晚不行就两晚,总之会在某个天明后做出让步。生活要继续,不妥协怎么办?离家出走、一逃了之的总是少数。因此,韩剧的拖沓就是为了让观众尽可能同步经历主人公的困境,跟着他辗转反侧,跟着他苦思冥想,自动对号入座而欲罢不能。

让观者卷进来,电视剧是有优势的,其播出时间能长达半个月甚至几个月,电影明显就没有这个优势了。两个钟头一到,曲终人散,观众就会从电影苦心营造的虚拟世界重返现实世界。故事也许会让他们回味良久,但结局的尘埃落定已不再让他们牵挂。因此,为了让观影者有更强的代入感,林克莱特比韩剧走得更远,那就是把一个故事拍成三部曲,三者的间隔也基本上与故事的进展时间真实一致,长达十年之久。这么拍续集,在电影史上也是少见。

林克莱特对于时光的流逝有着超出常人的感怀。除了“爱在”系列,他还拍过一部电影叫《少年时代》。这部电影每年拍一部分,历时十年最终合十为一。因此,在这部电影里,少年容颜的变化都是真实的,不像大多数电影往往需要由几人分饰。看这部电影常常有种错觉,林克莱特不是在拍电影,而是在记录,记录光阴、记录成长。

林克莱特深知,时间的流逝也在深深影响着我们的选择,此时下不了的决定,彼时便不再是困扰,因为那段时间内经历的一切会改变我们的看法。所以林克莱特不打算像《滑动门》那样一锤定音,他要让观影者一起参与,把“爱在”系列变成了一场用时20年、在银幕上进行的人生推演。如果观影者从第一部一直追到最三部,那么他将和电影中的主人公一样,在人海沉浮20年,如此,男女主角的选择,也是他们可能要面临的选择;男女主角如何选择,他们也将更加感同身受。

命题很大,但电影的故事情节却非常简单,基本上由两位主人公的大量对话来推动。在第一部电影中,法国女孩塞琳娜在火车上邂逅美国男孩杰西,因为相谈甚欢而欣然接受杰西的邀请,半途下车与他在维也纳漫游了一夜,天明后再各奔东西。两个初谙世事的青年男女一见倾心,临近告别时,却纠结到底要不要让他们的邂逅落入因了解而分手的俗套。选择出现了,两个人感情发展就如弗罗斯特诗中所叙一样分出的两条路:美好的感觉应该及时封存,还是冒着可能变质的风险将之延续?电影里在开始就暗示,塞琳娜正是因为一对夫妻的争执而换座,从而与杰西相遇。这是任何人都会有的犹豫与不舍。因此杰西的火车就要启动时,两人匆忙约定:如果大家依然有意,那么半年后故地重逢。

他们到底会不会赴约呢?未知的结果,让人牵挂了九年。不知道林克莱特是早就计划好要拍续集,还是因为第一电影获得好评才生念。直至第二部电影上映,我们终于才知道,当年杰西如期赴约,但塞琳娜却爽约了。杰西随后结婚生子,塞琳娜也并没有让感情空窗。可是,那场邂逅还是在他们生命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与妻子貌合神离的杰西倍感煎熬,心生“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的感慨,于是他将那次邂逅写成了一本书,希望这本书能够帮他找到塞琳娜。由于小说的畅销,塞琳娜读到了这本书,并且前去参加杰西在巴黎的读者见面会。两人再度见面,和上次一样,两人漫步巴黎街头,又开始了倾心畅谈。

第二部电影结束时也留下了一个悬念,本应赶机回国的杰西会不会为了塞琳娜留下来?只不过,这一次答案昭然若揭。无论是电影中的男女主角还是观影者,大家都很清楚:人生有几个九年,而且是在最好的年华,谁也不敢漠视时间的惩罚了,也只有少年不识愁滋味,才会有当年那样的等闲离别。

到了第三部电影,两人已结婚多年,并且有了一对双胞胎女儿。电影讲的完全就是一个平淡婚姻故事:妻子忙于家务,逐渐迷失自我,丈夫却事业有成。两人虽然受邀到希腊一个天堂般的小岛上度假,却不时为琐事争吵。

第三部看上去与前两部联系不大,甚至有点勉为其难。但我以为,没有这最后一部,这个系列将失之完整。他们的选择是否正确,正需要第三部来验证。塞琳娜与杰西兜兜转转多年之后才重新在一起,正是不想让他们的感情流失在生活琐事的龃龉和指责之中。找到真爱真的能够逃脱婚姻必趋平庸的普遍规律吗?此外,没有第三部,整个系列也会略显轻薄。只有童话才会止步于王子与公主的幸福结合。而与塞琳娜、杰西一样步入中年的观影者们早已过了相信童话的年纪。而林克莱特也绝非浪漫主义者,否则,把故事结束在男女主角感情最纯与容颜最美的巅峰时刻就好,何必一拍再拍,让我们看到,时光是如何爬上男女主角眼角眉梢的,岁月是如何瓦解曾经美好的肉体。所以,林克莱特一定要讲述10年后男女主角的故事。

在电影中,塞琳娜与杰西的激烈争吵,正如当年火车上的那对中年夫妻一样。看到这里,我们几乎要绝望了:人生的选择毫无意义,因为最终的结局似乎没有分别,林间哪怕有再多小路,任何一条都殊途同归,徬徨犹豫、精心抉择全都是庸人自扰。这再次证明了林克莱特的理性,他不会为了标新立异而故意与大众为敌,而是不回避常态。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夫妻不是没有,但“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既然会成为一句俗谚,就说明了真正有矛盾有争执的婚姻才是大概率事件,塞琳娜与杰西也必将面对。

电影演了大半,塞琳娜摔门而去,两人的关系僵到似乎已没有了挽回的余地。但林克莱特还是给了我们一点慰藉。电影完结前,找到塞琳娜的杰西说了这样一番话:你要的是完美,但生活不是完美的,而是真实的。我做得不够好,但这么多年来我的陪伴是真实的,我对你的爱也是真实的。这些话终于触动了塞琳娜。

对于选择,弗罗斯特的态度是看透后的看淡:只要做出选择就必然会留下遗憾,那就随遇而安吧。相较而言,林克莱特尽管谈不上乐观,但还是更积极一些:即使人生中那些普遍性的困境无法逾越,但是,用心选择还是比随波逐流值得。至少爱过,至少还有唤醒的可能,就算未必会更好,但至少不会更糟糕。

而在我看来,即便塞琳娜与杰西没能重归于好,曾经的努力也不会毫无意义。什么都没做而导致的悔恨,其实是更难以忍受的痛苦;就算是寻觅无果甚至所托非人,也能让人安心得多。即便如此,真正勇于实践的人还是不多,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会被“爱在”系列吸引的原因。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大多仍是“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然后借着电影一浇胸中块垒。

猜你喜欢

克莱特杰西琳娜
Students’ Feedback on Integrating Engineering Practice Cases into Lecture Task in Course of Built Environment
一条被熊贿赂的狗
松鼠、坚果和时间机器
会交朋友的杰西
New twist on Old Style
我还要回来
善于倾听
巴黎再续前缘
希腊情浓时
吹毛求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