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治法治并用建设和谐校园

2018-05-23盛伏平

关键词:相辅相成

盛伏平

摘要:本文阐述了德治与法治在小学校园内如何相融,如何充分发挥法治教育在学校的德育效果,如何将德法并济,通过氛围的营造、阵地的建设和活动的开展推动法治教育在校园内开花结果。

关键词:德法并济;相辅相成;正能量传递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5-005-2

法律与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规范,有着共同的价值目标,即通过解决和预防冲突的方式在一个社会内部形成秩序、提高效率。法律基于人性的恶而进行基本的制度架构而道德则基于人性的善而设置各种社会规范。法治的功能优势是德治的功能局限,法治的功能局限则是德治的功能优势,法治与德治因此得以成为不可或缺、不或偏废的治国途径。孟子云“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只有“善”与“法”的共同作用,才能有一个良好的治理体系。面对当今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的环境,科技飞速发展的同时,少年儿童的人文精神越来越淡化,导致全社会精神文明和伦理道德的滑坡。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需要高度重视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質,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德治与法治必须同步并轨,相辅相成。

花港迎春小学德育体系以“善”为主线,通过明善理、学善样、践善行,让每一个迎春学子成为一个善良有为的人、善于思考的人。学校在重视“德治”过程中,意识到如果重德轻法,那么德治也就几乎成了表面文章。十多年前,邓小平就强调“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社会上也要进行这个教育。”《小学生法制教育》的出台,就是根据小学生的年轻时段、切实需要和接受能力,从法律常识、家庭生活、学校生活、行为规范、安全保护等常识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启蒙教育,树立小学生的法律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因此,“德法并济”是适合学校青少年工作的模式,只有加强德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同时重视法制教育,提高法制认识才能为少年儿童构筑起遵纪守法的思想道德防线。我校也在不断实践与探索中形成了适合学生与学校发展的“德法并济”教育新模式,让德治与法治融合共治。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营造“德法并济”的氛围

学校工作以德育为首,法制工作更要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首先就需要提高认识,让德治与法治并行。

1.加强领导,广泛宣传

学校组织机构明确,以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建立了一支“学习型、服务型”的行政队伍。建立了以行政服务中心为龙头,党、团、队组织为依托,工会、学生成长中心、法制教育领导小组为中间力量,德育中心组骨干从而辐射全体教师。从上至下,坚持一个方向,确立一个目标,制定了一套制度,形成学校全方位的德法宣传教育格局,营造出了浓厚的宣传氛围,也增强了普法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分层学法,明确重点

学校校长室首先要求领导干部在德法工作中做好表率,明确德治与法治的具体任务,学习好德育内涵、法律法规,力求养成“研究问题先学法、制定决策遵循法、解决问题依照法”的好习惯。教师层面,制定集体学习制度。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法制理论和专业法规。学校通过学习强化了教师的法律观念,提高了教师依法执教的自觉性,增强了教好书育好人、做好示范表率的信心和决心,彻底杜绝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师生之间建立了相互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建立阵地,丰富活动,传递“德法并济”的正能量

1.渗透德育,宣传法制,让德法成为学生必修课

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必须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课堂教学是进行学生教育的主渠道。在学科教学中,教师的每一节课都要有德育教育点,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有意识的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学校每学期由德育中心组负责,每月组织一次德育渗透课堂主题研讨活动,推动学校德育渗透课堂的工作。定期组织德育渗透教案评比活动,激发每一个教师的思考,将育人工作放在第一位。

同时,法制教育专题课、思想政治课要采用形象化的手段,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展开。学校将《道德与法治》课落实到实处,按课表进课堂,严格执行课程要求,每一位任教的老师都会认真做好教学计划,从备课、上课、反思各个环节严抓落实。让法制教育课真正意义上落实。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习起,渗透与小学生关系密切的法制安全知识。

除本校教师外,学校聘请司法部门专业律师为学校法律顾问,定期为教师和学生开设法制教育专题讲座,让师生能够学习《预防未成年保护法》、《义务教育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聘请公安部门警察为学校法制副校长定期来校园进班开设法制主题班会课,用生动的案例来激发学生学法兴趣,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认识到违法犯罪的危害,自觉遵守道德与法治。

2.确立主题,丰富活动,让德法成为学生体验课

根据德育内容具有继承性、系统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分别利用重大的节日、纪念日和重大事件为契机,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为载体,开展富有成效的专题教育。学校利用宣传橱窗、板报、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等载体营造全民学法的氛围。在学校的图书馆、读书角等放置了适合不同年龄学生阅读的道德与法制书籍,让孩子们能够在阅读中学习中华传统美德,增强法制意识。每学期学校制定法制教育主题月活动,集中性开展法制主题班会、法制展板阅览、学生法制故事比赛、法制手抄报制作评比等各项主题活动,让法制教育能在校园内掀起热潮,持续发酵。利用“八礼四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开展系列学习活动,包括“学八礼四仪做礼德少年”国旗下展风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邮赏邮票活动、“讲文明、讲道德、讲礼貌”系列文明案例活动、“有感恩心责任心进取心”的主题教育活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学雷锋树新风活动、重阳爱老敬老活动,“爱我家乡爱我祖国”的美术比赛、歌唱比赛、摄影展等活动,定期在学校表彰美德少年和德善、智思、体健的迎春好少年,发挥榜样的力量,传播校园的正能量。

学校将法制教育与学校的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生命教育紧密结合,与安全、禁毒、交通安全等专项教育有机整合,使之融为一体。用生活化的德育,体验式的活动,让每一个孩子能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受教育,促成长。

3.依法治班,创新形式,让德法成为学生体验课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集体也同样需要“法”,也需要依“法”治班,让学生实实在在的体验“法”的存在,用执行力来促进学生道德养成。每学期初,班主任和全体学生一起制定“班级公约”,“班级公约”成为班内的班规班纪,这由全体同学讨论通过予以确立,这样可以让学生体验“立法”的过程,“法”的执行机构是班干部队伍,在班级管理中,每天的值日班长便是处理本班日常事务的负责人,负责记载好人好事,违纪行为等,并且及时向班主任汇报。做到“执法必严“,关键在于选拔好小助手,并且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素质和执法水平,使之成为全班的榜样和模范。对于违法班级公约的学生,老师会设计一些有趣的“处罚”例如:义务值日、为班级服务、负责图书角等,晓之以理,约之以法,学生受教育后心服口服,也对班级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立足家庭,扩大网络,延伸“德法并济”的实效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长的垂范对孩子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些家长自身不良的道德行为将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孩子。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除了依靠学校,家庭教育更是不能缺失的方面。

1.家长学校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我校学生95%以上都是吴江新市民子女,家长群体大都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指导家长用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来促进孩子道德与法治观念行为的形成尤为关键。学校家长学校通过分年级的主题制定,每学期根据不同年级家长的情况开设专题的家长教育。包括心理讲座、法制专题讲座、家长开放日、家长现场咨询、主题班会观摩、学生成长仪式等,这些多样化的家庭教育指导课程,让家长获益良多,也引导家长和学校有效配合,与学校的德治与法治教育形成合力,提高教育效果。

2.家长志愿者率先垂范成榜样

我校积极组建家长志愿者队伍。发动一批有热情有想法乐于参与志愿者活动的家长,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志愿者队伍在上学、放学时段维护交通安全;在春游、运动会等大型集会活动维持现场秩序;在学生就餐中义务提供服务。各班还通过家长课堂,请家长走进教室传授知识与文明。学校家长志愿者通过自身的行为,展现良好的道德品质,给孩子展现了正能量,也给社会带去了积极的影响。对学生的教育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单纯依靠学校、教师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多管齐下,才能形成一种有利于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社会环境。

学校教育德治与法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抓好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国家长治久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通过整合促进,将德治与法治达到最佳配置,发挥最大的育人实效。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坚持依法治校,德法并济是传递校园正能量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教育发展的必然。在探索“德法并济”的道路上,教育者将坚持不懈,不断实践与创新,让我们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有生气、有动力、有成果,真正做到德治法治融合共治,推动吴江的法治建设。

猜你喜欢

相辅相成
美起来的语文,美起来的人生
明确作业要点搞好政治教学
美起来的语文,美起来的人生
浅谈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浅谈家庭教育与学习教育的关系
浅谈平面设计与印刷工艺的结合
例谈散文中的借景抒情
城市管理与城市经济发展关系的探讨
实体法与程序法相辅相成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推动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