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导航系统的自动寻迹智能小车研究*

2018-05-23艾皖东卢浩陈振斌姜立标

汽车技术 2018年5期
关键词:航向接收机导航系统

艾皖东 卢浩 陈振斌 姜立标

(1.海南大学,海口 570228;2.华南理工大学,广州 510641)

1 前言

随着高精度地图数据库的建立,导航系统对于自动驾驶的重要性也得以突显[1]。汽车导航系统配合高精度地图不仅能为车辆决策出最优路径,还可以实时监控车辆行驶速度、加速度、道路环境、位置等行车数据,也是实现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ITS)的必需条件[2]。

传统汽车对GPS和高精度地图的利用多为定位、被动导航、道路环境等行车数据监测,而基于主动导航的自动驾驶汽车不仅能有效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还具有提高车辆安全性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国内对于主动导航下的汽车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智能车模型为研究对象,基于高精度地图数据库,将GPS对汽车的精准定位与避障系统对周围环境的识别相结合,通过搭建硬件系统、编译控制程序,准确识别智能车实时行车数据并进行计算处理,为智能车决策出正确的行驶方向[3],实现智能车的主动导航、安全行驶以及按照规定路线从放置点到达给定目标点的目的,并为主动导航下的自动驾驶汽车安全等性能控制提供参考。

2 车辆模型结构

本文使用的车辆模型装有3个直流电机,可实现全时四驱、独立转向,且其四边减振器弹性可调,采用空心高弹性橡胶轮胎,不仅能衰减振动,还可以适应全地形。车辆模型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车辆模型结构简图

3 硬件系统设计

3.1 主控芯片

基于处理器数据解析和逻辑运算器的功能,结合主控固件库、内部资源等,主控芯片采用STM32F103C8T6。该芯片采用了ARM 32位CortexTMM3 CPU内核,程序和数据并行独立存储,加设输入/输出端口(I/O)、模数转换器(ADC)、集成电路总线(IIC)、通用同步/异步串行接收/发送器(USART)等,核心板内部资源丰富,模块相对独立[4]。主控芯片原理如图2所示。

图2 主控芯片原理图

3.2 电机驱动

基于车辆模型装载的3个直流电机,调用标准定时器模块(TIM)配置脉冲宽度调制(PWM)输出[5],通过改变占空比实现对电机分状态控制以满足前、后移动、转向。电机驱动原理如图3所示。

图3 电机驱动原理图

3.3 导航系统

3.3.1 定位原理

GPS由空间卫星、控制站和接收机3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协同与数据交换为用户提供了定位服务[6]。由于卫星时钟与接收机时钟的不同步[7],当存在时钟差Δt时,卫星与接收机之间的距离即为伪距PR(Pseudo Range)[8],表示为:

式中,Δt为卫星时钟与接收机时钟的差,接收机时钟慢于卫星时钟时,Δt取正,反之为负;c为速度常数。

研究使用的定位模块根据一台接收机的观测数据进行单点定位,定位模型[9]如图4所示。

图4 卫星单点定位模型

至少4颗卫星就可以得到接收机定位信息,设接收机坐标为(x,y,z),空间卫星坐标分别为(x1,y1,z1)、(x2,y2,z2)、(x3,y3,z3)、(x4,y4,z4),卫星与小车的空间距离分别为d1、d2、d3、d4[10],则

3.3.2 定位模块

双模 ATGM332D-5N能够捕获 GPS、BDS和GLONASS三大导航系统的空间卫星,为加强信号接收,配置了一个带有互联网络数据包交换(IPX)接口的外置有源天线。ATGM332D-5N原理如图5所示。

图5 ATGM332D-5N原理图

ATGM332D输出数据默认采用美国国家海洋电子协会(National Marine Electronics Association,NMEA)的NMEA-0183协议[11],主控芯片主要对$GPGGA、$GPVTG数据进行解析调用。数据示例:

3.3.3 定位数据采集分析和结果整理

由于定位模块存在一定的误差,并且受天气、地球自转、卫星运行、云层流动等因素的影响,即使定位模块固定于一点不动,其定位信息仍为浮动数据[12]。如果浮动数据直接赋给主控芯片用于运算,那么车辆电机转速和转向的控制数据会出现浮动,不仅增加主控芯片数据处理的误差,也伤害电机的运转,致使车辆稳定性能和机动性能下降。此外,数据的量级浮动也增加了后续数据计算的复杂性,所以对浮动数据量级简化处理以提高计算速度是有必要的。对试验中所采集数据的经度差和纬度差的处理结果如图6、图7所示。

图6 定点测试经度差值

图7 定点测试纬度差值

根据图6和图7所显示的结果,纬度差值波动范围为-0.000 1~0.000 1,经度差值波动范围为-0.000 1~0.000 1。显然,使用的定位模块经纬度数值精确度可达到千分位。

3.4 硬件系统结构

除了机械机构、定位模块、主控STM32F03C8T6和电机外,为方便二次开发,硬件系统还附有18 650锂电池包、可调降压稳压板、TTL串口、下载调试器、夏普红外避障传感器、OLED液晶显示屏等,如图8所示。

图8 硬件系统组成及控制框图

4 主动寻迹模型的建立

4.1 航向控制

$GPVTG包含以真北为参考基准的地面航向,可以指示车辆的运动方向,即以真北为0°位,顺时针所扫过的夹角为车辆航向角。将车辆的航向角和当前位置与目标位置间的动态角度建立关系,即航向控制模型,如图9所示。其中,(x0,y0)为起始坐标点,(x1,y1)为目标终止点,θ0为航向参考角(0°~89.99°),α为车辆某一时刻的行进方向(0°~359.99°),即航向角。

图9 航向角控制模型

航向角α不能直接与航向参考角θ0作比较,以大地经纬度建立虚拟平面坐标系[13],得到航向参考角θ0所对应的目标航向角θ。目标航向角θ的计算如表1所示。

航向角α由GPS数据解析,为使车辆的行进方向(航向角)等于或逼近目标航向角θ,采取求差值的方法[14]:

当角度差值Δ=0°或者Δ→0°时,即达到了航向控制的目的。

4.2 寻迹模型

车辆按照(x0,y0)到(x1,y1)的直线路径行驶是其自动寻迹的最佳路线。规定当Δ≥180°时,车辆前轮左转,0°<Δ<180°时,车辆前轮右转,Δ=0°时,车辆直线行驶。

寻迹控制模型如图10所示。其中,A为起始点,G为设定目标点,AB为车辆起动后在GPS数据未更新之前的路径。车辆处于B点时,GPS数据更新,AB段路径的行驶数据和B点坐标被解析,B点则替代A点作为新起始点。

表1 目标航向角θ计算表

图10 寻迹控制模型简图

主控STM32F03C8T6计算BG段的行进参考角和角度差值,对外执行前轮转向和驱动电机驱动。小车之后向C点行驶,达到C点后,GPS数据再次更新,C点成为新的起始点,再次计算CG段数据,行驶至D点,类此,小车在转向和驱动配合下,逐渐逼近目标点。

5 程序编译

基于Keil编译环境,程序控制从各硬件配置初始化到循环体判断执行,导航数据、红外测距、OLED显示、方向计算和电机控制顺序循环执行实现智能车寻迹。程序执行逻辑框图如图11所示。

主控STM32F03C8T6在执行时,main函数为执行起点,以下为智能车寻迹控制程序中main()函数部分,Tracking()函数为智能车寻迹循环函数。

图11 程序执行逻辑框图

6 试验测试结果

为验证主动导航智能车的自动寻迹能力,对智能车进行实际道路测试。图12所示为道路寻迹测试智能车行驶路线示意。

图12 道路寻迹测试小车行驶路线示意

测试道路长15 m、宽3 m,路面水平且达到二级公路等级,测试时天气晴朗,风速低于3.5 m/s。如图12,A点为智能车放置起始点,B点为给定目标点,C点为智能车到达点。受导航模块定位精度和卫星与定位模块之间数据存在延迟的限制,智能车在行驶过程中出现S形路线。测试初期因智能车放置角度β不同导致转向偏移量d差异较大,但经多次测试,行车路线从第2次极值点起偏移量d的范围在±0.30 m内,且随到目标点距离的减小,极值点的偏移量逐渐减小,结果达到预期目标。

7 结论

根据试验结果可以得出,通过建立小车航向、路径控制模型,设计电路模块、编译路径控制程序,能够实现以GPS定位数据为主、红外测距避障为辅的主动导航下智能小车的自动寻迹。

为进一步开展研究,导航系统数据传输可使用5G通信,提高数据传输速度、加强导航系统时效性;还可与DGPS、SBAS、INS形成组合导航,提高导航精度;结合手机APP进行起停控制、目标点输入;结合高精度地图和API实现精准导航;载入车机系统完成交互式控制等。

参考文献

[1]周济.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J].中国机械程,2015(17):2273-2284.

[2]刘宗巍,史天泽,郝瀚,等.中国汽车技术的现状、发展需求与未来方向[J].汽车技术,2017(1):1-6+47.

[3]赵亦林.车辆定位与导航系统[M].谭国真,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

[4]周柱.基于STM32的智能小车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1.

[5]高枫.基于ARM的智能寻迹小车的设计与实现[D].太原:中北大学,2012.

[6]胡斌,陈林.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浅谈[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3):218-219.

[7]纪超.基于ARM的无人车GPS导航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西安:西安工业大学,2013.

[8]王琦.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原理与应用[J].卫星与网络,2010(4):26-30.

[9]陈立.BDS/GPS组合系统伪距单点定位算法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7.

[10]卢望.基于ARM的GPS定位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9.

[11]张帅帅,崔红霞.GPS数据的采集提取和显示[J].科技创新导报,2013(25):22-23.

[12]郭俊杰.无人驾驶车GPS自主导航系统设计与实现[D].西安:长安大学,2014.

[13]Liu J,Zhang Y,Guo L,et al.A multi-objective Antidisturbance Robust Filter for SINS/GPS Navigation Syste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t Computing&Cybernetics,2013,6(3):216-231.

[14]Chen R,Li X.Virtual Differential GPS Based on SBAS Signal[J].GPS Solutions,2004,8(4):238-244.

猜你喜欢

航向接收机导航系统
低成本GNSS接收机监测应用精度分析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专名的确定与保护
功率放大器技术结构及在雷达接收机中的应用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船舶智能导航系统
基于事件触发的船舶航向逻辑切换自适应控制
风浪干扰条件下舰船航向保持非线性控制系统
GNSS接收机FLASHADC中比较器的设计
无人救捞艇的航向控制器设计*
基于频率引导的ESM/ELINT接收机的设计与实现
用“国家使命”导引航向——大学之大,重在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和科技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