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律文化的转型规律

2018-05-21孙骄阳

法制与社会 2018年10期
关键词:法律文化规律转型

关键词 法律文化 规律 转型

作者简介:孙骄阳,中共中央党校。

中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4.002

法律文化常常包含有众多不同法律要素。随着西方法律思想不断成熟,在实践中出现许多具有理论价值的法学思想,这些法学思想都形成了流派。自19世纪以来,我国开始了现代化进程,法律文化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在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不断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日益发展,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矛盾,例如群体事件频发等等。文化在全社会中具有维系价值观的作用,因此文化在维护社会稳定中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举依法治国的伟大旗帜,加强社会法制建设,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法律认同文化。

一、法律文化与法律文化的转型的概述

(一)法律文化的内涵

法律文化主要是指将法学研究与文化内涵进行有效结合,在文化内涵基础上对法学研究进行分析。在西方法学理论中最早诞生法律文化概念。著名学者弗里德曼认为,法律文化其实也可以叫做习惯法,主要是人们将自己的习惯与文化进行整合。与此同时,弗里德曼还将法律文化分成了内外和外在两种不同的种类。内在法律文化主要是指社会统治阶层的法律文化,外在法律文化主要是指社会普通大众所认知的法律文化。日本学者千叶正认为,法律文化主要是指法律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结构。我国学者何庆华成对于日本法律文化进行了梳理,他认为日本法律文化更多是以法律意识为主,非常强调比较法律文化的关注。

通过以上见解我们发现,当前学术界对于法律文化的认知存在许多分歧,在内容、范围等等方面都没有达成共识。总体来说,法律文化和人们的价值取向存在一定联系,也与法律思想存在联系,在一定时期内可以体现社会政治诉求。从广义上分析,法律文化还包含有法律制度和组织机制。从纵向分析,法律文化还可以分成传统法律文化和近现代法律文化。

(二)法律文化转型概念

如果一个社会正处于剧烈转型阶段,各种各样的思想文化碰撞非常剧烈。在社会转型之时,法律文化也存在着传播和重构的现象。在一个时代向另一个时代迈进过程中,法律文化的变革也直接反映了社会需求,而社会需求也会直接带动整个社会理念出现转变,进一步推动法律文化出现转变。法律文化在维系社会关系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法律文化的转型对于整个社会秩序调整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文化也开始了大发展,我国学术界有关法律文化的研究也层出不穷。在进行法律文化研究时,我国学者出现了方法论的法律文化研究和对象论的法律文化研究。方法论的法律文化研究主要是指法律文化仅仅作为一种手段不断推动自身进行转型。对象化的法律文化主要是指法律文化本身作为了社会内涵的重要组成之一,推动整个社会向前发展。

二、中国法律文化的发展现状与转型的特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获得长足发展,中国大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这个日益变幻的世界中,人们对于文明法治国家的追求依旧不变。文明法治国家已经是数代中国人的共同理想,在40年改革路程中激励着无数先人向前奋进。

在社会发展长河中,社会发展都是从点滴开始,文化发展更是如此。文化发展可以不断推动社会向前进步,整个社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也为社会进步储存催化剂。中国法律文化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社会不断转型而快速发展,中国法律文化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同时也移植了西方法律文化,不断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法律文化转型不仅是法学概念,同时还带有一定社会学性质。因此,法律文化转型现状应当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继承状况进行探讨。在历史连接过程中,法律文化转型并不是与传统文化完全割裂,相反它却出现了两种不同趋势,一种是乡土气息的法律文化,另一种是城市孕育的法律文化。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趋势代表着法律文化转型的特征,这也反映了我国当前城乡两极快发展非常迅速。法律作为调节社会秩序的有效手段,在弥补社会风气的同时也应当做社会沟通机制的桥梁。

中国传统社会其实就是乡土社会,因此中国社会一直具有乡土性质。在中国人传统观念之中,安土重迁是非常重要的理念。许多学者将我国乡土结构认定为礼俗社会,与这种礼俗社会不同性质的社会就可以称作是法理社会。人们生活在这两种不同社会结构之下,人们思想文化必然會截然不同。如果人们长期生活在礼俗社会,他们所接触的人物都是与生俱来的人物,这些人物并不是由人们选择而是先天就有的。在法理社会中,人们所接触的人物常常是通过契约关系而形成,这些人物不是先天就具有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是随着人们不断奋斗和变化而产生的。在这两种不同社会中,人们所形成的文化也截然不同。对于当代中国来说,笔者认为中国社会正在由以前乡土社会向法律社会进行过渡,法律文化也随之改变。

三、法律文化转型运行规律分析

(一)公众法律文化意识的普及

当代中国文化转型主要是指观念性文化转型,法律文化已经由传统向现代不断过渡。通过移植方法并不能将制度性法律文化融入到整个社会发展之中。在移植过程中,移植法律文化常常会显现出一些水土不服的现象,对于当前社会结构秩序并不能进行很好调节,移植目的效果也非常不理想,甚至可能在社会上引起法律无用论的言论,最后使得法律成为空谈。如果法律不能对社会纠纷产生有效救济,法律底线就会被突破,整个社会就会沦落到混乱状态。在任何一次社会大变革中,人民群众才是历史走向的缔造者。对于精英阶层来说,他们的着力点在于推动社会向更合理的方向发展,但是这种发展如果没有大众参与就会变得荒废。因此,在进行社会转型期间,法律文化大众化可以破除普通群众与社会精英之间的障碍,努力使法律语言可以在普通民众与社会精英之间进行交流,法律文化不再是深不可测,法律文化变得更加世俗,乡土社会中的底层群众也可以理解法理社会中的法律文化。通过这些世俗化的法律语言,法律文化传播变得更加容易,法律文化转型也更加顺畅,法律文化教育也更加高效。在中国法律文化转型期间,我们只有放低姿态,从启蒙做起,将法律的基本信仰贯穿到社会各个阶层之中尤其是广大群众之中,从而可以使广大群众信赖法律,普及法律意识。

(二)程序意识崛起

这社会立法过程中,法律文化的转变可以使社会成员真正享有制度化意见表达渠道,真正享有进行社会治理的权利。在现代社会中,公民将自己权利让渡于国家,使国家可以行使管理职能,让国家每个组织都可以保持运作。当国家治理手段开始逐步变少时,政府干预会处在管理和服务之后,更多的社会矛盾会向公民社会化方式进行转移,有关社会公共政策立法就需要在立法过程中社会化出来。法律至上的思想还需要在法律社会中得到同向发展,法律思想可以通过制度化形式表达出来,法律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不是人们遥不可及的。

在法律文化转型期间,更多精英阶层倾向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利益诉求,在经济不断发展过程中寻找自我身份认同以及权利归属。在进行法律文化主导之下,程序意识开始不断被人们提起,人们认为程序相对于权力更应当放在优先位置,合乎程序的法律理念也在中国本土文化中孕育出来。程序包含有更多的公平和平等,也是人们可以通过肉眼看到的正义。整个社会阶层也会因为程序的出现而变得不再分割明显。在立法机制的运作过程中,公民的法律文化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普及,这对于制度性法律文化的培养,会起到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会不断推进制度化法律向前发展。

(三)“活法”传统尊重

家族法规主要是以血缘为基础,对家族内部事务进行规范的各种制度。在改革开放之后,乡村社会的结构出现了重大转变,这种转变与当地社会文化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关系。在当地社会文化转型的过程中,法律文化的转变更为突出。在许多乡土社会的年轻人中,他们敢于挑战权威,不再像他们父辈一样一味的遵守权威。当然,在对权威进行挑战时,他们也只是对权威中的消极内容进行挑战,积极内容依旧在默默的遵循。在这里,权威指的就是家法族规,积极有效的家族规法对于当前青年人依旧具有影响力,消极的家族规法对于当代青年人的影响力非常弱。

(四)现代法律文化不断发展

第一,明确权利义务观念。法律文化的转变在公民权利义务方面的表现更为突出。在广大公民的概念中,公民注意权利义务的认识,有了更清晰的看法,只想到自己所拥有的权利,也知晓自己权利的边界。在法定的范围之内会主动行使自己权利,勇于捍卫自己利益,不会无视社会所提供的物质或者精神条件盲目和滥用权利。公民认同自己对国家和社会的义务,忠实自己的法律义务,主动承担法律责任。在任何情况之下,公民不会推卸自己的过错,勇于担当。

第二,更加广泛的自由理念。在民主法治社会中,平等和自由是非常重要的标志。随着我国社会民主法制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社会法律文化也随之转变,整个社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动力,这一切为更加平等和自由理念推广打下了坚实基础。平等而又自由的理念主要来自于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文化中,任何人没有任何理由可以享有特权,任何人更不应当利用自己的职权谋取私利。这样的文化理念对于我国当前社会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在文化转型阶段是自由主義更加深入人心,在整个社会形成了宽松和谐的氛围。

第三,树立法律信仰。法律信仰主要是指人们对法律的忠诚,它包含整个社会对法律理性崇拜,公民对于法律极具关怀。在整个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法律信仰在整个社会中具有浓厚的群众基础,这就可以更好的推动法律文化在群众中的传播,使越来越多的群众树立法律信仰。

参考文献:

[1]郑楷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当今的法治认同.智库时代.2017(7).

[2]魏淑君.从法律文化到法治文化:回归前后澳门法文化的变迁.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7(5).

[3]于庆生.制度转型与法律文化变迁——以纠纷解决机制为例.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

[4]吕明.影响与策略:大众法律文化视阈下的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7(5).

[5]王晓骊. 从古代文学叙事中庶民的司法想象看中国法律文化.理论与改革.2017(2).

[6]张芳霞. 法律文化之软实力——《拿破仑法典》的域外传播及其影响.社会科学论坛.2017(9).

猜你喜欢

法律文化规律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转型
职业院校法律教学对学生法律文化素养的培养可行性路径探索
民国时期湖北司法制度变迁及民事司法实例研究
巧解规律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