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倒叙”在科学生物课堂教学过程的作用

2018-05-18胡炯炜

考试周刊 2018年43期
关键词:生物科学结构功能

摘 要:初中的生物教学在引发学生兴趣的过程中,会采用很多观察实验,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在教學中不拘泥于教材,不死板的解释结构,再引出功能。而是解释某个结构在生物体中所需要发挥的作用,从而让学生发散思维,构想结构,不断优化,再辅以验证性的观察,可以更好地立足学生发展,体现学生的思维探究,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关键词:生物科学;结构;功能

在初中科学中的生物教学中,由于生物结构的复杂性,相较于经典物理学中直观的概念和宏观的现象,化学直观的现象和无机化学更加清楚的结构组成,生物教学在一些基础概念的讲解上就显得非常的无趣,在很多学生心目中,生物嘛,不就是背背背。对教师来说,如何进行这方面的教学,也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生物学日益发展的今天,生物学的发展,带来的也许是医学的迅速发展,在医学资源不充分的今天,培养学生对于生物学的兴趣,在生物学课堂中利用课程资源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学生有自己的生成和理解就显得更加重要。

一、 生物难以引发学生兴趣的实际问题

在经典物理学和无机化学中,我们经常会安排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物理学中有关浮力的各种小实验,经典力学中的小车实验,磁力学中的相互作用,化学中的颜色变化都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兴趣。

而生物中涉及很多学生无法直观看到的物质,例如:细菌和真菌,显微镜的使用就是学生非常头大的问题,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显微镜并不是一个经常操作的工具,它的本身使用就带有一定的困难性。而且显微镜的实验,教师在指导上面,一节课也许教师也无法对每个人进行指导,有些学生一节课看显微镜也许什么也看不到。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考虑到实际教学,很多老师会直接采用已有的图片直接进行概念灌输,这个结构是拟核,这个结构可以区分细菌和真菌。在学生来看,这节课就变成了一堂概念的堆积课,除了机械的记忆并没有其他好的方式。

还有一些学生无法感知的生物体结构,例如:人体的一些器官教学,正常的初中课堂并不可能有真正的人体器官进行观察,学生其实也并不是十分清楚自己的内部结构,包括人体的免疫,都是学生无法实际感知的这个复杂过程,所以老师只能通过图片进行展示,大量采用讲述法进行课堂教学。

而有些宏观的生物实验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见到现象,如:大豆种子的萌发,植物的向光性等实验,都是无法直接有结果的,实验无法马上得出结果,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没有那么高,在几天,甚至十几天的观察中,部分学生也许都难以坚持去做好观察活动。所以,老师在课堂上更喜欢采用视频教学的方式。

但对于学生而言,视频也好,图片也好,这些难以有自己的生成,学生会更多的偏向于记忆,而不是思考。

二、 生物教学中的一般顺序

初中科学的生物教学非常注重建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规律,在很多课程的设计中都会有这样的体现,我们会采用以大见小的方式,一般先看能看到的,然后逐步缩小结构,在结构介绍后讲解结构相对应的功能。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中,会设计一些观察活动,通过直接的感知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例如:华师版八年级上《人体的排泄》中,按照教材设计,我们从直观的观察猪肾开始,延伸肾的结构,肾的动脉,静脉,肾盂等结构,然后皮质,髓质,进而缩小到肾单位,来讲解肾单位内部的结构,最后通过肾单位结构讲解尿液的生成。

教师期望以学生能观察到的宏观结构入手,来加深学生对于结构的认识,进而能理解相关的功能。

三、 正常顺序下生物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以大见小的方式不可谓不好,但也不可都如此,因为在部分课程中,尤其是涉及生物实验活动中,会出现一些实际的问题。

例如:猪肾的观察实验中,在实际的教学中,观察猪肾,无法完全看到书本上肾脏结构图的各个结构,肾动脉,肾静脉事实上无法看到,强行要求学生一一对应,学生会将其中红色的其他血管对应成肾动脉,皮质,髓质的颜色也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与书本配图有一定的出入,会造成学生部分概念的混淆。且在直观感受肾脏总体结构之后,如何引入肾单位这一无法直观观察的事物就会成为一个难题。

四、 “倒叙”法的尝试利用

“倒叙”法是一种从功能入手开始讲结构思路,改变教材原有的安排,从功能入手,让学生去推测相对应的结构。

这种方式最好的一点在于,实现这个功能也许有很多种设计,生物体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各个组成体其实都是为了适应各种现实问题而存在的,生物体选择这样的设计定有它应有的意义,结构是死的,学生在看到结构之后,思维就被固化了。而当我们从功能入手去设计结构的时候,学生的思维就被打开了,当最后呈现这个结构的时候,学生会惊叹于生物体设计的巧妙。且有些生物体的进化过程中,也许这个结构也存在着不是非常完善的地方,当学生有这种生成的时候,学生的思维层次就会有很大的提升,也会对生物学的继续研究有更大的兴趣。

例如:在《人体的排泄》这一节课中,先从打扫类比排泄,利用无机过滤实验引出肾的总体功能,就是过滤废弃物,从这个角度入手,让学生猜测滤过作用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引出肾小球和肾小囊结构。之后通过滤过作用的物质分析,引导学生再次思考,葡萄糖,氨基酸及部分无机盐其实是我们人体所需要的,从而学生自然而然就得出了还需要重吸收作用。然后出示曲折的肾小管,周围是毛细血管。在学生对整个过程有了解之后,告诉他们这些结构组合在一起就是肾单位。以功能引出结构,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无法直观看到肾单位这一难题。且更加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学生在整个问题链中可以很清楚地设计出相应的结构,并与人体实际肾单位结构相对应。然后通过一个以小见大的数学分析,引出一个肾脏是由近100万个肾单位所构成。并要求学生解决血液来源与去处,尿液去向,构建肾脏的总体模型和整个泌尿系统的模型。

当然,在能进行直观观察的情况下,观察也是必需的,但观察未必是为了引出结构,有时候,我们大可以换一种思路,在学生设计相应结构以完成所需功能后,让学生做一个验证式的观察,也许更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拓。

参考文献:

[1]林霏.浅谈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04):172-173.

[2]吴楠.初中生物课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初探[D].重庆师范大学,2012.

[3]刘妍婧.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初中生物教学现状的探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

作者简介:

胡炯炜,浙江省余姚市,浙江省余姚市黄家埠镇中。

猜你喜欢

生物科学结构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论结构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生物科学核心课程关系及内容研究
我院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现状分析与对策
论《日出》的结构
对生物教材的应用和体会
创新治理结构促进中小企业持续成长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