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实践

2018-05-18卓美新

考试周刊 2018年43期
关键词:课堂实践学科核心素养高中历史

摘 要: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更新教育理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刻不容缓。课前讲题是一种较为符合“一体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需求的课堂教学模式。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发,发展学生终身学习力,有机地把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渗透于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中。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高中历史;课前讲题;五定法;课堂实践;自主学习

近日,教育部发布了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語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通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湛说:“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新修订的课程方案强调普通高中教育不只是为上大学做准备,还应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以前是以知识点学习为导向,现在是凝练学科核心素养。”笔者认为学生在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中,要懂得学以致用,确实要着眼于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历史思维,进一步拓展历史视野,才能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所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一直很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自我学习力,力求把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高效地渗透于课堂教学中。通过探索,逐渐摸索出在必修课程授课完成后的每节课上课前设置讲题环节不失为一种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及培养创新精神的课堂教学模式。所谓课前讲题即利用每一堂课的前5分钟,详细解析一道题。本文试以全国卷高考选择题的训练谈谈课前讲题模式的具体操作与推进。

一、 学生轮流出题 教师示范讲题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习惯了被动的学,习惯了被动做无数教师所分发的习题。因此要让学生有效的课前讲题,调用所学知识讲清楚解题思维点,活用知识,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看似简单讲一道题的背后,要做细致充分的准备。比如要先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进行充分的思想动员,帮助克服畏难心理。故采取让学生每节课前轮流出一道题考教师,要求只能在历年的高考真题范围中出题,这样研题质量才有保证。学生起初为了考验教师,会研究挑出他们认为费解的题目。在这过程中其实学生已无形接触多道题目且已做一定的探讨与思考。

教师抓住学生们希望考倒老师的这一心理契机,带头示范如何解题,渗透讲解题方法与步骤从而提升学科素养。笔者基于多年的教学经验常运用一套“五定法”用以培养学生解析选择题思维的高效训练方法。所谓“五定法”即包括定短句、定时空、定考点、定关键词及定选项五个步骤。把做选择题程序化,以训练解题思维的缜密,才能做到审题精准解题到位且选择有依据。现以2017全国卷Ⅰ第27题演绎讲题步骤:明朝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皿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朝后期,连低级官员至普通人家也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A.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 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五定法解析如此:(一) 定短句 题干最后一句是“这一变化反映了……”明确指代性的词“这一变化”是指“玉制器皿使用由高级官员不得使用变为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能使用”。(二) 定时空 从题干“明前中期……明后期……”确定时空为明朝时期的中国。(三) 定考点 浏览题意可明确考点为“明朝时期的中国政治经济状况”的相关内容。(四) 定关键词 抓取“严格规定”“不得使用”“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等信息。(五) 定选项 浏览圈画出程度性的词“逐渐加强”“冲击”“兴起瓦解”“易染”,涉及概念性的词有“君主专制”“等级秩序”“传统伦理”“奢靡风气”等一一明确后可做出有依据的判断了。A项“逐渐加强”不符题意,因为“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种现象恰恰是对君主专制的冲击,故错误;B项根据所学知识知道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经济高度发展,商品经济活跃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经济的发展使传统的四民观念发生了变化,冲击了等级秩序,故正确;C项市民阶层在宋朝商品经济繁荣就已兴起,而且传统伦理内涵广泛包括如纲常名分等,故错误;D项说法获取材料信息片面,且不符合题意,故错误。

二、 学生自主研题 教师多向指导

教师在以“五定法”的解题步骤示范讲解15道左右选择题过程中,反复强调解题时有针对性地定短句以及有依据地定选项的重要性。一再强调排除备选项的技巧是找出选项中的程度性的行为词及概念性的词。在这一磨题的示范中,有效地把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一一渗透于学生的解题思维中。虽然教师备课量很大,课堂突发因素也多,很考验教师的驾驭课堂能力和专业素养。但教师在一题一题的讲题中用自信征服了学生,用方法渗透了思维,用魅力树立了权威。学生的积极性不仅调动了起来,更激起了探究好题目的斗志。

随着课前讲题活动的推进,教师的带头示范已把讲题步骤与方法演绎成熟,该轮到学生唱主角,放飞展示。为保研题质量依旧要求只能在历年的高考真题范围中选题。轮到的学生为了在台上出彩,自行代入了“小老师”的角色,精心备课。在选题挑题时,会类似于挑商品货比三家,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和优势选出一道认为有把握讲透彻的题。有个同学打算讲他感兴趣的2017全国Ⅱ卷第30题即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共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A. 革命工作的中心开始转移 B. 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C. 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 D. 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在对该题的研题时,学生已会套用“五定法”来备题。把时空定位为“抗战胜利后的中国山东”,也找出了选项中的概念词“工农武装割据”“统一战线”等和程度性的词“开始转移”“已经形成”“进一步扩大”“趋势加强”等。按自己的理解回归了教材查阅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等相关知识,还上网查阅了“统一战线”等概念。并不时在课后通过微信或面谈方式与教师探究疑惑点。师生共同拓展了“中共革命工作中心的几次转移”“国共关系的演变历程”等几个小专题。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只在疑惑处及解题大方向上给予指导,在学生信心不足时给予鼓励。这样的研题过程,学生不仅学会知识的迁移与运用,更学会了多渠道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也大为提升。

三、 学生登台讲题 教师点评拓展

学生精心研题后到了登台讲题环节,大多会仔细推敲语言表述。准备讲稿,力求言简意赅,少出常识性错误以免闹笑话。因此都很注重學科语言表达的规范性,铺垫了日后的材料解析题方面的文字表达能力。让学生登台讲题的绝妙之处还在于学生教学生,少了距离感多了无限可能的课堂生成资源。课堂气氛极为活跃,学生课堂学习热情更为高涨。

例如有个同学在讲2017全国卷Ⅰ第35题即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解决世界经济难题,后来俄罗斯加入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A. 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 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 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 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先介绍了他所查找的“旧的世界经济秩序”概念是指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意志和需要建立起来的,核心特征是不合理分工的国际生产体系,不等价交换的国际贸易体系。后想要举实例生动解释什么是“不等价交换”却不得法,台下同学迫切互动并举例发达国家拿廉价玻璃杯换发展中国家的夜光杯。虽然举例不太恰当,却也简单明了易懂。讲题者与听题者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解这道题上,挖掘了更多平时不会关注到的知识。

教师在学生讲题结束后,结合课堂互动生成的资源做及时的点评与拓展。尤其是对讲题者讲题过程中的亮点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切不可一味指出不足,打击学生积极性。当然讲题过程中的思维盲点还是应该及时点出。对于题中新生成的问题教师不必马上给出答案,鼓励同学记录问题课在下进一步合作探讨,自己寻求的答案才记得牢。把课堂延伸到课后,探究无极限。

总之,在追求有效且高效的课堂实践中,课前讲题是一种较为符合“一体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需求的课堂教学模式。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发,发展学生终身学习力,有机地把提升学科核心素养渗透于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中。

参考文献:

[1]张华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环节要素设计探析——例谈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N].天津示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7(4).

[2]王芳.让学生“讲”出精彩——对“课前讲题”有效性的思考[N].甘肃教育,2013(9).

[3]何成刚.历史核心素养的提炼与培养[N].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6).

[4]陈俊德.浅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与实践[N].教育现代化,2017(3).

作者简介:

卓美新,福建省南安市,福建南安柳城中学。

猜你喜欢

课堂实践学科核心素养高中历史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核心素养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与疑问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四个对话视角
大学英语网络资源与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