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大课堂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研究

2018-05-18吴丽娟

考试周刊 2018年43期
关键词:课程资源

摘 要:参加社会大课堂的学习已经成为北京地区中学生的必修活动。对于社会大课堂基地资源的开发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本研究立足于社会大课堂中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探究社会大课堂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力图以课程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在社会大课堂活动中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社会大课堂;课程资源;开发途径

一、 研究背景

2008年9月1日,“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活动正式启动。作为一个平台,社会大课堂旨在整合利用校内课程和社会资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主要内容,本着服务学校课程、服务学生、服务教师的原则,借助北京市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为中小学生提供安全的活动环境和适合的教育内容,为学生集体或个人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课程学习和实践学习创造条件(贾美华,2011)。可以看出,开发社会大课堂基地的人文和自然资源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但是,在最近几年的社会大课堂活动开展中,很多学校和资源单位没有充分开发可利用的教育资源,以本校为例,社会大课堂活动常停留于参观、教师讲解的模式,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活动效果不好。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中探究社会大课堂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

二、 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本校从2015年9月到2017年12月初一到初三年级学生参加的所有社会大课堂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问题是:社会大课堂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有哪些?本研究主要采用了访谈法和观察法。通过访谈参与社会大课堂课程资源开发的教师、资源单位人员和第三方课程资源开发企业、学校领导,了解并归纳本校社会大课堂课程资源开发途径。此外,通过观察开发过程,总结每种途径开发出的课程资源特点。

三、 研究结果

在本研究中,本校从2015年9月到2017年12月共组织学生进行了19次社会大课堂活动,这些资源单位类型多样:既有市级和区级统一要求的社会大课堂资源定点单位,也有本校自主选择的特色单位;既有展示中国历史的文明古迹,也有本土文化鲜明的地方企业。课程资源的多样化为开发途径多样性奠定了基础。研究发现,目前社会大课堂课程资源开发途径主要有五种,具体如下。

1. 资源单位单独开发课程资源

本研究中,很多资源单位在成为社会大课堂制定基地时已经自主开发了课程资源并形成了任务单。有的资源单位按照学段划分,分别设计了小学、初中、高中任务单;有的资源单位按照学习内容划分,设置了不同主题的任务单。这类课程资源特点是:内容简单,操作简单。对于大多数的学生而言,其学习难度都是可以接受的。

2. 本校教师单独开发课程资源

这类途径是为了开发更适合本校学生实际学情的课程资源。例如,本校教师先初步参观北京天文馆,然后结合教材相关内容,选取了馆内部分资源进行开发,形成了任务单。这类课程资源特点是:特殊性。也就是说,这类任务单适合本校学生的学情,但对于其他学习程度的学情而言,可以提供借鉴意义。

3. 第三方企业单独开发课程资源

针对部分社会大课堂资源基地,学校使用了某文化传播公司开发的专题类课程资源学习手册。这类课程资源的特点是:专业性强,信息量大,学习难度大。但同时,学生参加这类活动时,学习时间也比其他类活动的时间增加很多,例如,学生利用两天的时间在中国科学技术馆系统学习并完成手册。

4. 资源单位和本校教师合作开发课程资源

部分社会大课堂资源基地为了系统提升自身的教育力量,采取了与校内教师共同开发课程资源的方式。例如,某资源基地与本校合作形成了以下开发模式,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活动前,本校教师与资源单位工作人员沟通,共同开发出任务单;活动中,本校各学科老师进行知识讲解,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单;活动后学生分享学习成果,进行拓展活动。这类课程资源的特点是:系统性和普适性。系统性是指这类课程资源贯穿于整个活动前、中、后;而普遍性是指开发的课程资源不仅适合本校,也更适合其他大多数学校和学生。

5. 资源单位、第三方企业和本校合作共同开发课程资源

当资源单位和本校教师合作开发的课程资源还需要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普适化的时候,第三方企业就融入了其中,形成了三方合作的局面。第三方企业具有专业的课程资源开发团队,其对基地资源的挖掘深度、对课程设计的整体布局,都比本校教师和企业人员具有更专业的能力。例如,在对本地特色企业参观学习时,本校教师、企业人员和某文化传播公司合作,多次沟通并进行样本前测,最终形成了一个学习手册。这类课程资源的特点是:系统化、规范化和普适性。规范化主要指这类课程资源内容的深度、广度都更具有梯度性,编排成规范的学习手册。

四、 总结

在本研究中,社会大课堂课程资源的五种开发途径各具特点,但都对学生参与社会大课堂的学习起到了促进作用。当学生手拿任务单,有目标地寻找相关知识、提高了学习效率。此外,教师们也逐渐成长为课程的研发者,促进了专业发展。但是,除了本研究中发现的五种途径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开发途径?此外,如何评价这些课程资源的有效性,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贾美华.课程开发实践指南——基于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资源[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

吴丽娟,北京市,北京市顺义区仁和中学。

猜你喜欢

课程资源
中学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
试论新背景下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与运用
“跨境电子商务”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多元评价,焕发劳技课程的魅力
新时期高校足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探析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独立学院经管专业创业实训课程体系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