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政策不可轻易改变

2018-05-17韦俊宁

现代交际 2018年6期
关键词:交融民族政策

韦俊宁

摘要:我国是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众多民族携手创造了悠久而灿烂的文化。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在五个少数民族地区施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得到少数民族地区的衷心拥护和欢迎,对加强民族团结、加快少数民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2011年,有学者对现有民族政策提出质疑,认为民族政策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转型到“第二代民族政策”,引起学界的一场论战,笔者在拜读《评析“第二代民族政策”说》一书之后,发现“第二代民族政策”的论点和论据存在一些偏颇。

关键词:第二代民族政策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6-0213-02

2011年,胡鞍钢、胡联合两位先生提出以“第二代民族政策”代替现行的民族政策,即“与时俱进地实现我国民族政策从第一代向第二代的转型,即实现从识别56个民族、保持56个民族团结发展的第一代民族政策,到推动国内各民族的交融一体、促进中华民族繁荣一体发展和伟大复兴的第二代民族政策的转变,构建起凝聚力越来越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你我、永不分离的中华民族的繁荣共同体”[1]。此文一出,引起了民族学界、民族工作界一场不小的震动,不少学者发文批驳“第二代民族政策”这一说法,认为这一说法不成立。并形成了《评析“第二代民族政策”说》一书。从他们的唇枪舌剑的争锋中,笔者总结出一些观点。

在“第二代民族政策中”,两胡的主要观点是政治方面的“非政治化”;加强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光从标题上看,这些提法都没问题,也是目前我国民族政策正在实践的。可了解其中内涵后,很多方面就很值得商榷了。

一、曲解了党中央民族政策的意图

“第二代民族政策”的提出,是有着一定的现实条件。在2010年1月举行的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2010年5月举行的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中,胡锦涛主席在会议上提出了促进民族间“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概念,作为现在现有民族理论和政策经验的总结,也是对今后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展望。也是这个概念被胡鞍钢、胡联合解读为我国应该从现有的“第一代”民族政策向“第二代”民族政策进行转型升级,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成为“第二代”民族政策的实施的理论指导。

金炳镐教授提出了反对的意见,他援引胡锦涛总书记在这两次会议上的讲话,认为两胡并没有领会领导人的精神,反而把自己的主张解释为中央领导人的讲话精神,认为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就是“第二代民族政策”提出的标志。另一位学者则认为,胡锦涛总书记两次报告中提到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问题,但并不是从两胡理解的角度来提出,而是从全局出发,从国家的发展和地方的稳定出发,从民族平等团结进步角度出发,在具体谈到在新疆、西藏这两个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如何衡量民族工作成效时说的。并且胡锦涛总书记谈这一段的前提是党和国家关于民族工作的基本制度、方针、政策不能动摇。也就是说,中央并没有打算从第一代民族政策转变成第二代民族政策。

二、不符合历史演进过程

我国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这条道路是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结晶。民族政策的制定,必须紧扣中国的国情,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作为一种特殊的稳定的人民的共同体,是在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客观发展过程。民族这一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末期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民族的生命力也随之进入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进入共产主义之后,民族也最终会消亡,这是人类社会民族发展的一般过程或者说一般规律。毛泽东也在1958年的成都会议上作出过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国家、民族中,阶级将会第一个消亡,而后国家将会消亡,最后才是民族的消亡的论断。不仅是中国如此,世界也如此。

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认为我国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时期。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仅是对我们社会发展矛盾的精辟总结,也是对我国民族地区社会主要矛盾的精辟总结。这些矛盾更是民族地区问题的客观反映。要解决这些矛盾,就必须经过长期的努力,这也是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一个客觀原因。

胡鞍钢、胡联合先生试图在当今阶段淡化56个民族的观念,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发展的规律:“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而长期的历史过程”[2]的论述。试图以人为手段推动“民族融合”,归根到底,还是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

三、“第二代民族政策”设计不慎重

在婚姻方面。“第二代民族政策”的设计中,两胡先生提出了民族之间自由流动和自由通婚,《婚姻法》并没有禁止这方面的自由。婚姻法规定:“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3]“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婚姻法的禁止要件中也没有提及与民族相关的条款。也就是说,现有法律框架下,并没有反对民族间的自由通婚。通婚是各民族百年甚至上千年不断交融得到的结果,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族际之间的通婚,前提是建立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而作者提出的“从制度上引导族际通婚”,这是一个人为强制推动的荒唐做法,并且带有一种强制的色彩。

在教育方面,作者提出“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一律推行双语教育、民汉合校、混班教学”,从民族融合角度上讲,这些建议是不错的,适合建立起各民族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关系。但我国宪法第二条有着明确规定:允许各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的自由。一律要求推行双语教育这一想法显然违反了这个原则。从个人层面说,强制推行这些政策,也不符合教育中以人为本的原则。

笔者认为,族际之间的通婚应该是建立在男女双方自愿的基础上,不强制也不反对。民族地区各民族的青年人交流多了,自然而然会有族际之间通婚的产生。在少数民族教育方面,无论是双语教育、民汉合校,或是混班教学,都需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同地区不同的民族,其社会发展程度、方言、民族语言、文字等情況不一,不宜使用一刀切的方式推动,应因地、因时制宜,稳妥推动,制定出不同的政策,才符合当地的利益。

四、“第二代民族政策”举证观点不恰当

两位胡先生在其文章中,使用了“民族大拼盘”和“民族大熔炉”的概念,从学理上的分类来讲,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分类方法。但为了证明概念的合理性,以苏联、巴西、印度、美国等国家的民族情况为例,与事实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作者在援引例证时,引用到苏联作为大拼盘模式的主要论据,认为苏联的民族政策是其解体的根本原因,然后类比中国,认为中国仿照苏联的民族政策,如果再执行下去,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重蹈当年苏联解体的覆辙。所以中国必须实行第二代民族政策。固然,苏联解体有着民族问题这一推动力,但把解体主要责任强加到民族问题头上,就不恰当了。苏联的解体,是一个综合问题的爆发,其是在政治、经济、社会多种因素综合酝酿、综合作用下,才导致了这一悲剧的发生。

将美国的国情作为论据来说明大熔炉模式,则更没有说服力。在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上清楚地书写着美国白人对印第安土著实行的血腥的“西进运动”和对黑人奴隶的种族歧视。从美国建国的1776年到20世纪初的100多年里,印第安人被美国人视为“外人”进行“隔离”“圈禁”,至今美国还保留着给印第安人的“保留地”制度。

美国建国元勋签署《独立宣言》时,并没有赋予黑人同白人一般的政治权利,依然视其为奴隶,并无人权。直到林肯于1862年签署《解放黑奴宣言》,黑人才享有一定的自由,政治地位才有一定的提高。一直到20世纪中叶,才结束种族隔离。时间跨入21世纪,美国的种族冲突依然严重,在近几年的新闻中,就有多起美国警察枪杀黑人的事件。2014年8月9日,美国密苏里州弗格森市的布朗枪击事件中,年仅18岁的非洲裔美国黑人男子布朗在未藏匿也未携带枪支的情况下,被28岁的白人警员达伦·威尔逊开枪射杀。根据事后的消息,布朗不仅未携带枪支,也没有任何犯罪记录,与射杀他的警员也没有私人恩怨,第一次与警员接触不过枪击前三分钟。美国密苏里州地方陪审团在11月24日傍晚决定,对枪杀布朗的白人警察不予起诉。

五、结语

解决民族问题急不得。中国的国情、文化背景和所处的历史地位,导致民族问题不是一阵风就能解决的。民族问题需要解决,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需要认清民族问题所在的环境背景下,必须按照民族发展的规律来办事。现有的民族政策是在无数实践中提炼出来的,需要补充、需要完善。但不需要“先破后立”,进行全盘否定和推倒重来一次。

参考文献:

[1]胡鞍钢,胡联合.第二代民族政策——促进民族交融一体和繁荣一体[J].新华文摘,2011(2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3条.

[3]《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5条.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交融民族政策
“三提高”“两保障”: “双减”政策落地生根的有效策略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China allows couples to have three children 中国出台三孩政策
真美
MINORITY REPORT
股指冲高回落 多方政策救市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交融的独特优雅
民族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