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方向研究

2018-05-17张春娇

现代交际 2018年6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大学生

张春娇

摘要:大学生志愿服务是目前高校探索培养实践型人才的一种有效尝试,大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一方面回馈了社会,一方面获得了自我成长,鞍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阳光教室”,就是学院在探索适合的大学生志愿服务之路时所作的有效尝试,并已成为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 志愿服务 阳光教室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6-0169-02

一、阳光教室简介

阳光教室是鞍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主办的品牌社团,自2002年建团以来,已经有15年的历史,主要内容是社会实践类活动,由学生组成志愿者团队在寒暑假期间到社区进行义务教学,为农民工子女以及留守儿童义务辅导,发展至今已经成为鞍山师范学院全校参与的大型志愿活动,2015年阳光教室活动吸纳了中文、美术、学前教育、社会发展学院的同学参与到阳光教室的活动中来,课程涵盖历史、英语、折纸、书法、绘画、国学等方面;2016年更将来自6个国家的20余名留学生志愿者首次纳入到中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中,使阳光教室志愿服务更加国际化。

二、阳光教室的志愿功能

很多学者对大学生志愿服务都有深广的研究。我国有学者研究认为志愿精神以自愿、奉献、友爱、进步等为核心内容,体现了个人对生命价值、社会、人类和人生观的一种积极态度,是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志愿服务者的社会参与度、组织能力和水平,反映了该国家和民族的文明进步程度。[1]志愿服务一方面可以促进大学生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一方面也加快了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根据阳光教室志愿活动的社会功能来看,我认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具有宣传价值、可持续发展价值和人文德育价值。

(一)阳光教室的宣传价值

阳光教室运行15年,曾在鞍山市铁东区、铁西区、立山区等地进行志愿服务,从最初的只有几名学生到现在全校学生都加入到这个志愿活动,从最初只有几个孩子参与到现在寒暑假班人员爆满,阳光教室体现了极强的社会动员功能,学生们被志愿精神所感召,自主选择、全心付出、积极投入、不计得失地参与志愿活动,使志愿活动本身具有了积极意义,节约了国家成本,弘扬了正能量,使志愿服务成为可以广泛推广的社会动员和宣传手段,尤其在得到电视台等媒体报道之后,更是成为具有极强号召力和感召力的活动,让更多志愿者和孩子加入进来。志愿活动成为动员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信仰的社会公众共同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志愿者参与融入社会、扩展社会资源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渠道。[2]

(二)阳光教室的可借鉴性以及可持续发展性

阳光教室采取的是寒暑假课外辅导的形式,对大学生来讲,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和指导意义。阳光教室从最初的个人联系方式发展为学院与社区共建,一直到现在成为学校与铁东区携手合作、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大型志愿活动体系,体现了极强的可持续发展性,并对其他高校的志愿服務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阳光教室的人文功能和德育功能

阳光教室志愿服务因其志愿性、服务性、奉献性而具备了企业等营利性机构所无法企及的精神价值和人文关怀,无论对参与者还是受益者而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阳光教室活动因其本身的特殊性,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紧密相连,成为思政教育的优质发挥平台,丰富并促进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内涵,使思政教育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我校,思政课实践学分的设立使阳光教室活动具有了时效性,是形成长效机制的有效实践之一。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存在问题

1.社会参与面过窄

社会参与面过窄是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突出问题,以阳光教室为例,即便从最初仅有几人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发展到如今的全校参与,也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尚未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另一方面,从受益者角度而言,虽然人数和规模都有所增长,但仍局限于几个社区之内,而且受益参与人员稳定性不足,因其公益效应或其他一些原因,导致参与者对志愿活动的重视度不够。

由此可见,增强大学生志愿团体的宣传和社会动员能力,建立多元化的志愿服务参与机制,拓宽志愿服务参与渠道,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手段鼓励和吸引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是我国志愿服务管理及志愿服务队伍建设中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3]

2.学生身份制约,人才队伍的稳定性缺乏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在我国处于起步摸索阶段,一直面临人才缺乏和流失的局面,大学生本身具有特定的流动性,以本科四年为一个周期,培养的志愿者人才毕业之后就无法继续参加学校的公益性活动,需要重新培养,这就需要加强志愿服务队伍的传承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二)发展方向

1.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

以目前来看,大学生志愿服务团体或是以院系为单位或是以共青团为组织力量进行具体的志愿活动,如三下乡、辽西北计划、西部计划等都是在共青团的组织领导下。由于受到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平台的影响,高校志愿活动往往内容单一、可选择面小、学生能力得不到更好的锻炼,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很难形成长效机制。[4]因此,在志愿者活动蓬勃发展的初始阶段,构建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长效工作机制,使志愿者活动常态化、制度化,是解决现阶段志愿者队伍流动性过大等问题的有效途径。

2001年,“全球志愿者宣言”曾明确指出:志愿服务是公民社会的基石。对于志愿服务,我们不应是心血来潮的冲动,不应是趋利从众的跟风,而应成为一种全民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志愿服务应常态化、制度化,促进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制度化与可持续发展,建立和健全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是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战略需要,是一种世界潮流。[5]

2.志愿服务的传承化

大学生志愿服务有一定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毕业之后的学生继续从事志愿服务的情况很少,我国志愿服务主要也是青年志愿者。对于大学生志愿者而言,志愿者意志和行为的传承更为重要,以阳光教室为例,在2002年建社团之初的优秀志愿者,有部分已留校成为英语教师,继续带领学生们参与志愿活动,这样进行的传承更有人文和德育意义,也更有可持续发展的后继之力。

3.志愿服务的深广化和多元化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目的是给大学生们提供一个与社会交流并参与回馈社会的平台,而社会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就应该进一步拓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渠道,拓展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容[6],使志愿服务更加深广化、多元化,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深纵发展。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志愿服务更是结合了奉献、友善、利他等理念,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更要通过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典型示范作用,弘扬志愿精神,树立“互助、友爱、无私奉献”的道德风尚,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志愿者服务的全面发展,普及志愿理念,将德育教育寓于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中,不断丰富志愿服务活动的內容和形式,促进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将培养大学生的志愿精神,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7]

参考文献:

[1]张晓红,张海涛.后奥运时代志愿精神的大学延伸——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社会性发展[J].教育学术月刊,2008(11):42-43.

[2]廖肯.论志愿服务的社会功能及其形成[J].中国青年研究,2012(3):38-42.

[3]党秀云.论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2011(3):50-54.

[4]王亚科.美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成功经验极其启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251-253.

[5]党秀云.论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2011(3):50-54.

[6]胡凯,杨欣.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思想教育研究,2010(2):28-30.

[7]吴鹤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机制探讨[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5):61-63.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红十字建设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