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仪式与仪式话语研究的发展与演变

2018-05-17张洁

现代交际 2018年6期
关键词:仪式

张洁

摘要:仪式作为一种遍在的社会现象,受到各学科的关注和研究。仪式与话语紧密相连,对仪式话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通过对仪式与仪式话语这两个概念发展演变的探究,深化对仪式这一概念的认识,分析仪式话语的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为仪式话语的深入、系统研究作出必要的理论补充。

关键词:仪式 仪式话语 仪式性

中圖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6-0111-03

仪式研究是人类学的经典命题,人类文化学认为,仪式与人类相伴而生,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巫术、神话和宗教;仪式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也成为社会学家考察的对象,古典社会学家认为仪式是宗教信仰的一个基本范畴,是“某些明确的行为方式”(涂尔干著,渠东译,1999∶42),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E.Goffman)认为仪式指一种表达意义性的程序化活动,兰德尔·柯林斯(Randall Collins)承继其观点,提出“互动仪式链”理论;在语言学领域“仪式的象征意义引起话语学者的关注”(武瑷华,2014∶84),俄罗斯语言学者卡拉西克(В.И.Карасик)认为“仪式是由传统固定下来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行为序列”(卡拉西克,2002:275),英国大学语言学教授卡达尔(Kada′)“将仪式看作是人际关系沟通的行为,由会话者在会话互动中通过事先存在的模式加以建构”(卡达尔著,陈新仁导读,2016∶4)。由此可见,不同的学科对仪式的定义有着不同的见解,而整合不同学科对仪式定义的解读,可以深化对仪式的本质与功能的认识。本文拟通过解读不同学科的学者对仪式的定义,进而加深对仪式、仪式性以及仪式话语的特征与功能的认识。

一、仪式的定义与演变

“仪式”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的释义为:举行典礼的程序、形式。这一解释显然无法与“仪式”作为一种社会普遍现象的含义完全对应。“仪式”在英语中的对应表达Ritual一词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的释义为:①(宗教等仪式的)程序、仪节;具体的礼仪。②(尤作戏谑语)固定方式;老习惯。由此可见“仪式”在中西方的字典中皆可理解为“程序、形式”,不过有些意义区别。“典礼”即为隆重、郑重的仪式,汉语词典解释中突出“仪式”的隆重性,而英语词典解释中则指出“仪式”与宗教的范畴关系。此外,“典礼”在英文中的相应表达“ceremony”一词“与和社会地位有关的宗教行为有着更紧密的联系”(Turner,1967∶95)。西方人类学家认为,仪式是宗教的核心,仪式对宗教功能的实现起到配合和强化作用,“通过仪式,生存的世界和想象的世界借助一组象征形式而融合起来,变为同一个世界,而它们构成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意识”(Geertz,1973∶125)。

社会学家同样关注宗教和仪式的关系。古典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所有已知的宗教信仰都表现出了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它们对所有的事物都预设了分类,把人类所能想到的事物都划分为两类,即凡俗的与神圣的。“一块岩石,一棵树,一泓泉水,一枚卵石,一段木头,一座房子,简言之,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神圣的事物。所有仪式也都具有这种性质;事实上,如果仪式不具有一定程度的神圣性,它就不可能存在”(涂尔干著,渠东译,1999∶43)。“仪式是各种行为准则,它们规定了人们在神圣对象前应该具有怎样的行为举止”“仪式不仅为所有社会集体成员逐一接受;而且完全属于该群体本身,从而使这个集体成为一个统一体”(涂尔干著,渠东译,1999∶47,50)。这里涂尔干将仪式定义为一种行为准则,并且具有神圣性,为社会集体成员所接受,具有凝聚力。

随着社会的世俗化进程,仪式获得了更宽泛的定义,仪式不仅仅是“神圣世界”中与宗教信仰相关的、具有神圣性的行为,还可以被理解为“凡俗世界”中的各种仪式化的表达。“在更加泛化的意义上,人的生命历程、自然的四季更替、工作的时间节奏、节日的周期性反复、社会交往的迎来送往和周期性发生的大型赛事等都可以以仪式的视角进行关照”(闫伊默,2014∶27)。

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将仪式概念“用于对城市世俗生活某些方面的研究”(卡达尔,2016∶5)。戈夫曼把仪式描述为确立社会道德秩序的人人遵守的行为规则,一种表达意义性的程式化活动,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了以下互动仪式类型:惯常的口头互动仪式(如问候、道贺),转换仪式(指交际情景的转换),结束仪式(如道别、晚安),遵从仪式(指遵从他人),回避仪式(指不冒犯他人)。戈夫曼认为“从一种问候、聊天或告别仪式转到另一种,是改变社会关系特征的最易察觉的方式”(柯林斯,2012:39)。

柯林斯发展了戈夫曼的互动仪式理论,认为互动仪式是“一种相互关注和情感连带机制”(柯林斯,2004∶47),互动仪式有四种主要的组成要素或起始条件:第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聚集在同一场所,并以其在场而影响对方;第二,对参与者设定了界限;第三,将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对象和活动上,并通过相互传达了解该关注焦点;第四,分享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柯林斯,2004∶48)互动仪式“关键的过程是参与者情感与关注点的相互连接与调动,它们产生了共享的情感/认知体验。涂尔干所称的集体意识的东西正是这种主体间性瞬间的微观情景产物”(柯林斯,2012∶81)。互动仪式可带来四种主要的结果:群体团结和群体归属感;个体的情感能量;群体符号受到珍视;道德感,包括正义感和违背群体团结和其符号标志所带来的负罪感。柯林斯认为互动仪式的核心在于高度的相互关注和共享的情感,仪式的正式性与程式化并非是关键的因素,它们只是有助于主体间性与共享情感的过程,即集体意识与集体兴奋的体验。(柯林斯,2004∶81)那些通过被普遍认可的典礼程序展开的活动称为“正式仪式”,而没有在正式的程序的情况下建立起的相互关注和情感连带的互动则称作“自然仪式”。局部“际遇”(encounter)所形成的链条关系,即“互动仪式链”推动社会关系网络的发展,是社会结构的基础。

二、语言学家对仪式的定义

仪式所具有的丰富的象征意义和重要的社会功能也引起了语言学家的兴趣。俄罗斯语言学家卡拉西克认为“仪式是由传统固定下来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行为序列”(卡拉西克,2002∶275)。具有象征意义的程式化行为也包括仪式、典礼、礼俗和礼仪。俄国人类学者巴伊布林(А.К.Байбурин,1988)認为,仪式和礼仪的区别在于神圣性/日常性、集体性/个体性、形式严格性/灵活性、情节完整性/片段性。卡拉西克认为仪式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充满象征的行为,它能够强化某一群体(民族、宗教、团体)的集体认同感,因而在这个意义上,仪式并不经常变化。仪式活动具有情节完整性,仪式活动的参与者在对仪式的不断重复中体验并感知本初的归属感。仪式是为了表达某种能够凝聚社会的深层价值,而礼仪活动仅仅出现在日常交往领域,目的是展示一种友善和文雅。仪式活动的分类可以根据仪式活动的特征(外部仪式视角)和仪式基调(内部仪式视角)而进行。获得仪式地位的社会行为可以是周期性的(如宗教节日、军人宣誓、总统就职典礼),也可以是偶发的(如葬礼、颁奖、答辩)。卡拉西克提出仪式的四个功能:①肯定某事;②团结仪式参加者,将其联合为统一的集体;③动员参加者完成某种行为或形成某一特定的态度;④以具有一定核心价值意义的形式将交际行为固定下来。确定、整合、动员功能并不能完全使某一事件具有仪式意义,只有固定功能才能将其转为为仪式。(卡拉西克,2002∶277)

英国大学语言学教授卡达尔将仪式看作人际关系沟通的行为,由会话者在会话互动中通过事先存在的模式加以建构。卡达尔对仪式持有一种更宽泛的定义,认为日常会话中存在各种带有仪式特征的话语实践现象,在互动中由交际双方或多方共同建构。(卡达尔著,陈新仁导读,2016∶4)卡达尔提出了人际关系仪式,并对其进行如下定义:人际关系仪式是一种形式化/图式性的、重复发生的行为,能够塑造、强化群内人际关系。仪式可被看作一种嵌入行为(模仿性),这种行为必然同以往的交际关系史有关或是曾经发生过的行为有关。仪式正如人类学家所研究的那样还具有情感影响功能。(卡达尔,2016∶12)卡达尔将人际关系仪式归入“带有规约性质的人际行为”(conventional relational acts)的领域范畴,将其表述为“带有仪式特征的人际行为”(ritual relational acts)。

1.仪式话语的特征与社会功能

话语和仪式的关系可区分为两种:①话语是仪式行为序列的一部分;②交际过程中话语的仪式化(ритуализация)倾向。前者具有仪式的一切特征,后者是某些仪式特征在某种程度上的表现,二者都可视为仪式话语表达,都可作为话语仪式性(ритуальностьдискурса)的研究对象。(武瑷华,2014∶84)俄国斯拉夫学学者、语言学家尼·伊·托尔斯泰(Н.И.Толстой,1995)认为仪式包括各种不同的符号成分,如动作、道具、言语、人物、场所、时间、音乐和造型。俄国学者普洛特尼科娃(Плотникова,2000)认为仪式中的话语不需要证实,因此也不必去评价其真诚与否。卡拉西克(卡拉西克,2002)认为严格的形式化导致最初仪式行为内涵的语义销蚀,卡尔采夫斯基(Карцевский)有关语言的形式与内容二元不对称规律也印证了这点。

卡拉西克在社会语言学基础上根据交际者类型将话语区分为两类:个人话语和机构话语。个人话语即日常话语和存在话语,机构话语则指运用于社会不同活动领域的、具有一定程式化的交际形式。他指出,不同类型的话语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仪式性,仪式性在机构话语的结构特征中(交际者、交际目的、时空、价值、策略、体裁、先例文本、话语公式)得到特别的显现。仪式话语的特征在于表现为一种特别的交际基调,即特定语境中的核心价值意识。(卡拉西克,2002∶277)仪式话语既可以是交际者必须说出的高度刻板化的言语,如军人宣誓、法庭证人作出的承诺,还可以是非刻板化的语言。然而,无论仪式话语是刻板化还是非刻板化,其所传递的信息于交际者而言都是已知的。如果说出新的信息,就违背了该仪式话语的体裁要求。仪式话语的的本质在于它的重复性(递归性)。(卡拉西克,2002∶278,279)俄国语言学家楚季诺夫(楚季诺夫,2007)也持有类似的观点,认为仪式话语是不以传达新信息为目的的一种固定的形式。(楚季诺夫,2007∶53)

俄罗斯语言学者扎列茨卡娅认为“仪式话语属于社会的普遍规范。仪式话语同交际行为的规约性紧密相关,而规约是该社会(并由该社会规定的)中惯常接受的相互作用形式,其中也包括语言相互作用”(宋晓婧,2014∶121)。中国语言学者武瑷华认为,仪式话语是以特定的社会组织形式象征性地表达某种社会价值的话语。(武瑷华,2014∶107)

英国大学语言学教授卡达尔基于人际关系视角对仪式话语进行透视,认为仪式话语是交际者之间使用的“形式化/图式性的、规约化的语言使用”(formalized/ schematic and conventional language usage),并具有以下特征:具有约定俗成性,该用法不是交际者发明的,但却由交际者首先把他用来作为仪式表达方式的;反复实施的特征;情感性,该仪式能够建立一种临时性的仪式框架,让交际对方感到一种不同于平时默认的交际基调,增强互动效果;历史性,即类似的经历曾经在双方的交际史上发生过;模仿性或表演性,该仪式表达是双方所共知的。(卡达尔著,陈新仁导读,2016:4)

综上所述,仪式话语既可以指发生在严格仪式行为中的话语,也可以指社会语言实践中具有仪式化特征的言语;即可以指机构话语中仪式化的话语,又可以指人际关系中规约化的语言使用。仪式话语具有象征性、重复性的特征,服务于特定的交际目的、具有特定的社会组织形式,具有表达某种社会价值、建构人际关系的功能。

三、结语

仪式与人类相伴而生,记录着人类演进的文明,对仪式认识的不断变化体现了社会的发展进程,仪式由最初的宗教范畴演化为人人遵守的行為规则、一种表达意义性的程式化活动,继而被定义为“相互关注和情感连带机制”,仪式参与者分享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仪式的情感功能得到极大程度的展现;俄罗斯和欧美语言学家对仪式与仪式话语进行了不同路径的研究,俄罗斯语言学家认为“仪式是由传统固定下来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行为序列”,仪式话语在不同类型的社会话语实践中具有不同程度的仪式性,仪式话语具有象征性、重复性,体现特定语境中的核心价值意识;欧美语言学家承继了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的互动仪式理论思想,将仪式看作人际关系沟通的行为,关注仪式话语的情感性、互动性以及人际关系建构功能。

参考文献:

[1]爱弥儿·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第1卷[M].渠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武瑷华.话语的仪式性[J].外语学刊,2014(84).

[3]КарасикВ.И.Языковойкруг: личность,концепты[M].Волгоград : Перемена,2002.

[4]丹尼尔·卡达尔.交际中的人际关系仪式——群内仪式互动研究:中文导读注释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5]Turner,V.The Forest of Symbol:Aspects of Ndembu Ritual[M].Ithaca,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67.

[6]Geertz,Clifford.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M].B-asic Books Inc,1973.

[7]闫伊默.仪式传播与认同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

[8]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9]武瑷华.仪式话语的形式与内涵[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107).

[10]宋晓婧.教学话语之一的中小学主题班会的仪式性分析[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4(121).

责任编辑:于蕾

猜你喜欢

仪式
让家庭教育中的仪式感伴随孩子成长
让家庭教育中的仪式感伴随孩子成长
壶落风月
当代年轻人仪式感行为大赏
仪式感
仪式感
入职仪式
人生需要仪式
流绚夏日
拍照要有仪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