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阴翳中的铁路
——德日据时期胶济铁路济南车务段现状调查

2018-05-16金文妍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站房遗产济南

金文妍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1)

2016年8月笔者利用暑假时间,与山东建筑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的“铁路迷”组成调研团队,对原胶济铁路济南区段站房及相关建筑展开了普查调研。调研涵盖原胶济铁路济南站、北关站、郭店站、黄台站、明水站、历城站、普集站7处站点。通过本次实地调研访谈,笔者对胶济铁路沿线建筑的历史变迁及现存问题有了直观了解,本次调研仅涉及胶济铁路全线的一小部分,但样本的多样性仍能说明一些普遍问题。在此将调研部分信息进行汇总并结合过程中的思考加以提炼归纳。

1 胶济铁路概况

1.1 胶济铁路发展的5个阶段

1898年中德签订的《胶澳租界条约》开启了德国在山东修筑铁路、开采矿山的序幕。1899—1904年由德方主持修建的胶济铁路,正线长度394.9 km,支线长度56.6 km,站点55处,机车牵引能力600 t,采用德国殖民地铁路标准即“凡跨度十五公尺以上者均为开顶华伦式,核其载重约在古柏式E二十五级左右”。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强占胶济铁路,为满足掠夺资源、倾销商品的需要,日占期间对胶济铁路博山、坊子等矿产资源丰富的支线进行改造升级,并将机车牵引能力由600 t提升至1 000 t。

1923年《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和《山东悬案铁路细目协定》的签订使中国赎回胶济铁路,但铁路收入及车务长仍由日本管控。限于当时政治经济因素,民国政府对胶济铁路桥梁和轨道铺设采取局部改造,主体修缮的保守措施[1]。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再次强占胶济铁路全线并于1940年将津浦铁路济南站与胶济铁路济南站合并。1945—1948年国共时期,两党分治胶济铁路,至1949年青岛解放胶济铁路全线通车。有关胶济铁路建国前发展的各阶段概况详见表1、表2。

表1 1899 —1948年胶济铁路建设概情况

表2 胶济铁路各路段通车时间"

1.2 胶济铁路调研的特殊性

胶济铁路东起胶澳(今青岛)西达济南是一条东西贯穿山东省腹地的铁路,牵动着近代山东整个区域的发展,其影响从历史延续到今天。对胶济铁路工业遗产的研究在时间、空间层面都不宜局限于特定的领域和区段,而需要与更大的社会、历史、战争、产业背景相联系。胶济铁路具有时空和地域的连贯性与丰富性,因此宜将其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特别是建筑遗产鲜明的德式建筑特征、近代日式建筑特征、以及中西合璧的杂糅样式都是研究建筑文化融合的宝贵样本,胶济铁路的调研工作不仅是地方性工作,更应具有跨地域研究的国际视野。

2 调研内容

2.1 调研对象

原胶济铁路济南区段调研主要以铁路站房为主,包括:"站房主体及周边附属建筑如办公用房、住宅、站场设施等,关注各部分的空间结构、分布格局;#建筑要素调查,含标注、拍照、文字、草图、录音等。通过《胶济铁路田野调查表》将站房、住宅、服务用房、铁轨等要素图示记录,并对复杂构成的区段以布局简图记录,本文列举调研表中站房部分的表格加以说明(表3);$铁路沿线记录,根据Google卫星图预判铁路走向,并做行进过程中的沿途拍摄,同步观察、对照记录实际地物;%向地方铁路档案部门征集资料,对铁路周边居民、铁路工作者、站房租赁者进行访谈。目前正进行图纸信息整理、数据量化统计以及多方资料的校核比对工作。

表3 胶济铁路田野调查表

2.2 济南区段站点情况概述

胶济铁路遗产类型可归纳为铁路遗产、胶济铁路城镇工业遗产(如坊子、淄博地区)、非物质遗产三大类。物质遗产从形态上归纳又可划分为铁路线路类遗产、铁路车站类遗产、铁路管理类遗产、产业类遗产、居住类遗产、公共服务类遗产。济南区段现状遗存类型丰富,覆盖了全部类别。

胶济铁路建设时沿线站房划分为特等、一等、二等、三等、四等5个级别,南区段现有特等站1处,二等站2处,三等站1处,四等站3处。其中特等和一等站特别设计建造,初建时以标准德式建筑风格为蓝本,日占时期修建的站房体现近代日式建筑风格,数量较少。其余等级站房多采用统一标准复刻,等级越低的建筑地域特色越显著。随着济南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原胶济铁路济南区段建筑多已被现在的城市区包围。摧枯拉朽的城市建设对原有铁路建筑群造成不可逆转的毁坏。以下为此7处站点调研现状(表4)。

表4 胶济铁路济南区段各站点情况

2.2.1 济南站

济南站位于济南天桥区经一纬三路,原为胶济铁路济南站,后用作济南铁路分局办公楼,目前改为铁路博物馆。原站舍与铁路线剖面关系为平线通过式,现状建筑坐北朝南,东西两侧各有配楼一座,与主体建筑形成半围合院落,内有花坛一处。

济南站为砖木结构,平面呈一字形,水品三段式。主体建筑两层建筑,局部设置地下室。由中部候车大厅,东翼餐厅和贵宾候车室,西翼两层管理办公用房和旅馆组成。主入口位于中间偏东,稍向南突出,入口处为3个圆券式洞口;二层立面由六根爱奥尼石柱支撑,转角处做双柱处理,檐板做半圆形隆起,置一圆钟强调中轴线[2]。墙基为灰白色整砌蘑菇石,墙面以灰黄色饰面为主,红色机制瓦屋顶。该建筑立面门窗比例协调,坡屋顶上有弧形老虎窗。中间候车厅部分的圆券式洞口现存一门,两侧改为窗洞,并镶有彩色玻璃。目前该建筑正在进行内部空间改造以适应未来的博物馆功能,不日将开放与公众见面。图1是济南站的历史照片,根据拍摄时屋顶已完工可判断该照片是在日本接手济南站后拍摄的。

图1 济南站(来源:《图说济南老建筑近代卷》)

2.2.2 黄台站

黄台车站位于黄台南路15号。原为东关车站,20世纪90年代取消客运业务,后货车编组和货物中转也基本结束,现为济南铁路局办公用房。站舍建筑群保存较完好,是济南及胶济铁路全线为数不多保存下来的原有车站。站房东侧为原铁路高级职工宿舍,现为铁路派出所;西侧为后期建设的三层铁路职工宿舍。黄台站南侧有一小型站前广场,目前被流动摊贩大量侵占。站舍与铁路线剖面关系为平线通过式,车站北侧原月台本不宽敞(图2),现状在铁轨和出站口间加设了隔离护栏使得月台空间更加局促。

图2 黄台站(来源:《图说济南老建筑近代卷》)

黄台站为砖木结构,平面呈一字型,立面水平三段式,竖向三段式,由东侧单层的售票、候车厅和西侧两层的办公楼组成,现已经全部作为办公使用。面北的出口是建筑造型的重点,一个突出的石门廊4个方向均开洞,上面是一高两低的小尖塔。黄台站墙基为整石砌筑,灰黄色水泥粉刷墙面,墙角用深色石材做隅石装饰。据1905年历史照片,原屋顶初建时为四坡传统小灰瓦屋面,屋顶上的吻兽花脊与济南当地的民居做法相同[2]。现状为红色机制瓦屋顶,屋脊装饰不存。该建筑尚有部分德式建筑风格的木门窗留存,矩形窗框,扁平的窗楣;东部的候车厅还保留了镶着粗石边框的大半圆拱形门窗。据铁路职员介绍原黄台站月台2处,长300余m;地磅及水鹤2座;水塔1座容量40 t。20世纪50、60年代是黄台站的鼎盛时期,很多民众通勤都靠这条郊区线路。从济南站向东,经过黄台站,再往东是历城站、韩仓站、郭店站、一直到章丘平陵城站、枣园站、明水站。

2.2.3 北关站

北关车站位于济南天桥区角楼庄街1号,原为德式风格的小北门车站,后于1930年重建,改为近代日式建筑风格;北关站曾长期作为疏散济南站客流的功能存在,1991年济南东站建成后北关站即停用废弃。车站现状一楼租赁给济南精科五金弹簧有限公司做仓库与作坊;二楼租赁给“北关一号”文创沙龙。北关站坐北朝南,进站口面南,出站口面北。比对1930年历史照片发现,原有宽阔站前广场一处,现状为单车道小路,北关站建筑为一字形平面,竖向三段式,站舍与铁路线剖面关系为线下式。中部三角形山花具有近代日式建筑特征,上写有“北关站”三字(图3)。原站房中部为候车厅,东侧为警务室、西侧为售票厅。因站房与北侧铁道路桥有3 m高差,旅客需借助楼梯进入月台上车,因此从南面看车站为二层小楼,北面仅一层。原候车厅内楼梯已不存,现状站房东外墙有一室外楼梯。为现状屋顶为红色机制瓦多处破损,建筑立面简洁,除檐口、柱头有砖叠涩装饰线脚外别无修饰。北关车站于2013年被定为济南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角楼庄北关车站旧址。但由于出租给五金弹簧公司,用作仓储和生产作坊,现状南立面被加建的棚户遮挡,工业生产对建筑室内污损严重。

图3 北关站历史照片(来源:《图说济南老建筑近代卷》)

2.2.4 郭店站

郭店站位于济南市历城区郭店镇,北邻郭店镇中学南邻西枣园村。原站房1904年修建, 1970年代重建站房,无原始建筑保存。现状郭店站杂草丛生,有一座红砖水塔,几处红砖平房。据当地铁路职工介绍,郭店站旧址已无原始建筑,后建设的房屋一部分作为铁道管理用房,一部分作为铁路职工宿舍。砖砌水塔具体建设年代不详,用于铁路职工生活供水且至今仍在使用中(图4)。

图4 郭店站现状(来源:作者自摄)

2.2.5 普集站

普集站位于济南章丘普集镇中学东侧。站址位于铁路线北。原站由候车室、售票室、值班室、信号室、站台、货场仓库等建筑组成。普集站是第一次日占时期日军的军事防御、铁路运输、经济掠夺重要据点。经过1980年,2010年两次改造原站已不存,后曾一度用做站房,现停用。现状建筑为单层一字型,由中部候车大厅、两翼售票厅和附属用房构成,建筑面积共985 m2。主体建筑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平顶屋盖。外墙为水泥砂浆抹面灰砖勒脚,南侧外墙有水泥花格装饰,颇具时代特点。目前该建筑用作某玻璃厂仓库,年久失修缺乏维护(图5)。

图5 普集站现状(来源:作者自摄)

2.2.6 明水站

明水站位于济南市章丘市铁道北路3010号,经过1980年、2010年两次改建,原站已不存,现为“济南段路淄博工务段章丘线路车间”办公楼和职工宿舍(图6中部的四层建筑),沿街一层用作商业用房。据该站铁路工作人员介绍:80年代胶济铁路济南段的起止点是济南站到明水站,2005年后济南段的终点改为黄台站,章丘境内的明水站,普集站,枣园站、王村站4处划归淄博段。明水站旧址附近有一德建时期胶济铁路纪念石碑,镌刻“1903”字样,实地调研未发现该碑刻。

2.2.7 历城站

历城火车站位于历城区王舍人镇境内赵家村。原胶济铁路历城站与明水站同为段管二等站,除客运职能外,还肩负济钢、济南炼油等大型企业专用线15条,因此也是一个货运周转大站点。20世纪90年代该站取消客运目前仍有货运职能。现状站房及附属建筑为1990年代建设的钢筋混凝土平顶建筑,候车大厅已废弃,办公楼为二层,另有铁路供电工区一处。图7为调研时候车大厅现状,站址周边荒草丛生。

图7 历城站现状(来源:作者自摄)

3 调研反思

3.1 各方势力的较量

胶济铁路的修建和运营贯穿着各方势力的反复较量,不仅体现在路矿权的争夺还深刻烙印在站房建筑风格上。以济南段为例,原胶济铁路商埠站1904年初建成时为地域民居建筑风格的单层站房。因相较于中方主持修建的哥特式风格津浦铁路济南站(1911年建成,1992年拆除)相形见绌,德方才修建了具有德式建筑风格的胶济铁路济南站(1914年动工,1915年建成)[3]。胶济铁路济南站是中德双方铁路建设相互较量的产物。纵观建筑历史发展流变,当时的德国正值建筑风格巨变,而令人玩味的是作为国家形象输出的铁路站房仍然采用了德国古典复兴晚期建筑艺术。

3.2 活态遗产

胶济铁路济南区段现存建筑部分为原德日侵略时期遗存,如济南站及周边建筑、黄台站及附属建筑、北关站及附属建筑;部分为20世纪80年代拆除原站房后新建建筑,仍为铁路部门使用,如明水站、历城站;另有部分站点弃置、原始区位尚可推测,但建筑已在历史更迭中面目全非或另作他用,如普集站。种种状况在胶济铁路工业遗产中屡见不鲜,济南区段站点现状的多样性反映了这一普遍问题。但保护和研究工作不应因现实严峻而止步不前。笔者认为铁路遗产因其特殊的运营属性是一个活态发展演变的过程。原真性也应综合各因素来描述,而非仅以时间、风貌等指标单一界定。

胶济铁路建筑风貌特征普遍认为有德式建筑、近代日式建筑、中西合璧、地域民居建筑4种类型。有研究者认为对胶济铁路的站房建筑风格理解应同时由规划站房等级和地域建筑风格两个维度决定[4]。胶济铁路横贯山东,从胶东半岛至鲁中腹地,站房及其附属建筑呈现出材料由石材到砖材,色彩也由黄色抹灰到灰色清水砖墙的转变。但本次调研对此判断已难做验证。以济南区段7处站点为例,全部隶属鲁中地区,地域建筑以鲁中山地石砌民居为代表。胶济线穿越鲁中平原地区,建筑特色本不鲜明,加之目前遗存建筑原物多为德式和近代日式建筑风格特色的站点,因此地域建筑特色更难觅端倪。遗憾的是,我们只可在历史照片中寻觅此建筑风格推断的佐证。

3.3 类型样本的缺失

济南段现状调研表明,遗存的站房德式建筑、近代日式建筑均有实例,而中西合璧、地域民居样式已鲜见。这造成胶济铁路建筑遗产研究的样本残缺。反观铁路建设伊始就已为这一状况埋下了伏笔,据1900—1901年的《胶澳地区发展备忘录》记载:“胶济铁路全部车站设施、站房、货棚、厕所和护路小屋等,都是按照最简单的建筑式样建造的……计划只在铁路起点和终点,即青岛和济南府的车站建筑上要更加有特色,更为宏伟一些。”[5]目前三等、四等站房多已被摒弃或在铁路升级中消亡,而这些消亡的站房大多是中西合璧或具有地域民居建筑样式的站房。

目前原胶济铁路济南区段站点实际留存为济南站、黄台站、北关站3处,其余初建站点已不存在。郭店站、普集站的消失,首先是由于站点职能的变更或取消;然后是建筑本身建设等级较低,体量较小不具备扩展条件;最后是这些站点区位处于城市发展的边缘地带,未能搭载上城市更新的大好时机。

从铁路发展角度来看,站点的建立和废止,线路的延续和变更是必然现象。但鉴于胶济铁路的特殊性,站点及周边建筑群的去留应充分考虑类型样本的留存,不致使四等站点全部消失。随着站点消失的还有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珍贵样本以及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3.4 调研成果的平台整合

原胶济铁路全线至少涉及57个站点的信息采集整理,目前学界对胶济铁路工业遗存的研究范围多集中于站点留存较多的济南、青岛、坊子、淄博4地[6]。对于其他地区的站点关注不足,尚未有学者或研究团体普查全部站点的留存变更情况,家底不清难于展开系统性的胶济铁路研究。因此,笔者认为胶济铁路工业遗存研究尚处起步阶段,亟待学界通力合作,展开扎实有效的基础调研。

笔者在实地调研、史料查阅、近期学者研究论文的比对中屡次发现信息不一致现象,这或者由于文献转译的笔误,或者由于著述时间先后的差异,更或者是由于胶济铁路这一正在使用中的活态遗产的自更新特质。因此,对胶济铁路的调研工作和成果存储,应置于一种具有空间架构可能性、即时更新便利性、多客户端操作灵活性的平台之上,同时应为资料共享,数据处理留有接口。传统的静态、封闭式调研,已面临未来科研、保护工作的巨大挑战。

[1]胶济铁路管理局总务处编查科.胶济铁路旅行指南[M].济南:商务印书馆,1931.

[2]张润武,薛立.图说济南老建筑近代卷[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7.

[3]铁道部秘书处.铁道年鉴[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4]贾超.文化线路视角下胶济铁路建筑遗产的研究与保护[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4.

[5]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山东省志 铁路志[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

[6]张峥,江海涛,李诗若.胶济铁路沿线工业遗存概览[C]//中国工业遗产调查研究与保护(六).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站房遗产济南
中老铁路国内段站房“颜值”初显 全部11座客运车站装饰装修接近尾声
营改增对公路站房工程造价影响研究
遗产怎么分
青岛西站站房主体封顶
千万遗产
Paving Memory Lane
济南
遗产之谜
遗产
Hi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