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教师权威的退隐与重建

2018-05-15王哲车丽萍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3期
关键词:重建

王哲 车丽萍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大众传媒的发展、对新型师生关系的倡导和后现代主义从权威到去权威的完成,传统教师权威逐渐退隐和消散。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教师权威又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关系着学校教育的正常运行,也是教师工作的本身意义所在,同时在学生的习惯养成和道德培养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的知识权威和道德权威予以指引;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需要重新解读教师权威;教师权威的重建需要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及教师的自我赋权。

关键词:教师权威 退隐 重建 自我赋权

一、引言

权威是一种被人认同、自愿遵从的精神力量。这一点权威与权力是不同的,权力是迫使人们服从的力量,人们服从但不一定认同权力,但人们对权威则属于认同,是发自内心遵从的。社会的正常运行离不开权威,作为社会子系统的教育,也存在着自己的权威,教师权威就是教育权威中的最主要力量。教师权威是一种为人所认同、尊重、遵从的,是教师凭借国家制度、社会认同和自我赋予而产生的教育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对学生的生活和成长产生很大影响,具体表现为教育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仰赖与遵从。

国内对于教师权威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期刊网数据显示,以教师权威为主题的论文数有两百篇,这些研究从不同视角提出了不同结论。总体来看,研究者们研究主要方向为教师权威消解、教师权威转型、新型教师权威等,但是深度和广度都还不够。从研究主体来说,大多数研究者研究都是从教师自身出发来探讨教师权威,从社会层面研究的较少。

国外对于教师权威的研究也很多。后现代主义主张“去中心” “去权威”,认为权威不应该存在。另外也有学者认为权威的存在是有必要的,比如雅思贝尔斯虽然强调教育要自由,但同时他又承认合理存在权威的意义。罗素也曾这样说,“一个赞成教育上的自由,并不是说让儿童整天为所欲为,教育必须施加纪律和权威的影响。问题在于纪律和权威的份量以及如何使用它们”。皮亚杰出版的《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则指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道德意识逐渐增强,当权威和公平冲突时,他不再屈从于权威,而是出于对内在理想的尊重而捍卫公平。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力图从社会、教师等不同层面,进一步探讨教师权威的丧失与重建这一教育问题。

二、教师权威退隐的现状分析

(一)教师在学生中绝对影响力的丧失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不同的社会意识在相互之间碰撞,而以往教师所代表主导的社会意识和价值形态渐渐难以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人们不再盲目遵循某一种价值观念,而是理性批判地接受不同思潮。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之下,学生也深受影响,教师所代表的社会主导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不再是他们唯一的选择。随着民主、自由、平等这些观念的普及,学生的民主和平等意识也大大提高,教师不再拥有以往的威严,面对教师权威甚至有学生对其进行挑战,近年来的“辱师”报道不断,正是传统教师权威遭受严峻挑战的表现。由此可见,在社会主义化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和多种社会意识形态相互碰撞的今天,教师已然失去了往日对学生的绝对影响力。

(二)社会对教师评价的降低

在以往的传统文化中,教师是具有极高的社会威望的,尊师重道也是一直倡导的价值取向,教师职业一度被称为“最光辉的职业”,而教师也是备受赞誉,被人称为“辛勤的园丁” “人类灵魂的建筑师”。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资源的配置越来越多地受到市场影响,为了吸引更多学生,各大教育机构竞争愈发激烈,而私立学校的兴起也对传统公立学校产生冲击,在这种环境之下,“教育即服务”的理念开始树立起来。尤其是直接与家长和学生接触的教师群体,更被要求具有服务精神,因此,在家长和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作用仅仅变成了传授知识,双方的关系逐渐成为买卖关系,传统教师权威不复存在。此外,由于存在个别教师道德滑坡、行为失范现象,以及部分教师受商品经济影响,开始追逐经济利益,比如私下成立辅导班、以权谋私等,都导致了人们对教师评价的降低,由此引起学生对教师不再尊重,整个教师队伍的形象也深受影响。

(三)教师天职伦理的丧失

在古典时期,教师的职责是为“天道”所规定的,教师这一职业更被视为“天职”,具体职责是传播天道,让学生领悟并遵循天道,成长为完善的人。这时候的教师职业是极其崇高的,甚至远远高于社会分工意义上的世俗职业。然而,近代以来,人类在实际生活中理性渐渐成长起来,传统的天道不再有说服力。教师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圣职业,而是转变成了世俗职业的一种。教师这一群体也不再相信“天道”,而是把教书作为自己谋生的手段。在新的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与政策的影響下,教师的工作理念从责任转变为服务,教师的天职伦理向世俗的职业伦理倾倒。而教师的师德观也因教师天职伦理的丧失而改变,认为只要不违背职业道德、遵循最低的道德底线即可,教师也是平常人,社会不应该对教师过于要求苛严。“天道”的崩溃使得教师权威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丧失危机。

三、教师权威退隐的原因分析

(一)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对教师权威的挑战

在信息技术尚未如此发达以前,学校和教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最重要渠道,教师在学生的知识获取中甚至是取得垄断地位的,因此,教师受到非常大的尊重。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大众传媒的广泛传播,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大大增加,学生可以通过大众传媒更多地获取教师在教学中未传授的知识(包括价值观、态度、生活方式等),这些知识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起到了很好的补充。因此,教师在知识传递中不再享有垄断地位,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的权威受到极大挑战;同时由于当今知识的无限增长,使得任何人想要穷尽知识几乎变得不可能,而教育的开放性又使得个体试图追求更宽领域的知识,这就使得教师作为原本获得知识的最重要途径受到冲击。教师不再是无所不知的“百科全书”,学生提出的许多问题可能教师也不能做出回答,而教师由于时间、工作等的限制,也不能继续全面地充实自己,教师也有了很多不知道的东西,传统观念里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崇高地位逐渐受到冲击,教师的传统权威处于退隐状态。

(二)“学生中心”的新型师生关系的诉求迫使教师权威的退隐

随着学生主体意识观的逐渐形成,人们开始倡导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这种被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又弱化了教师的话语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对话协商意识,让教师更多地扮演学习中的顾问与合作者,与学生共同学习而不是主导学生的学习,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激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这改变了以往教师仅仅传授知识的局面。这也就表示师生之间已不再是原本的知识传递者和接受者这么简单,而是更偏向于一种合作学习的关系,教师更多的是帮助学生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正是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影响,使得教师权威发生改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教师以往的绝对权威。这种权威的弱化既有其合理的一方面,同时也产生了不少的误解———以为放弃权威就是放弃责任,即教师要放弃权力,这种误解打破了以往教师凭借权威对学生主体进行全面管理的局面,也使得原本属于教师的权威逐渐弱化。

(三)后现代教育从权威到去权威的完成

在“学生中心”的新型师生观已经对教师权威造成一定冲击的基础上,后现代主义教育观认为立足于“学生中心”的现代教育仍不够合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对于学生是不利的,会损害教育中真正的民主与公正。有学者对此后现代教育又提出了“去中心化”的新型教育观,他们主张在学习中不需要有中心,这就意味着教师不需要有权威,主张教师要从学生自身来看待学生,要求教师尊重每个个体独特的需求和个性,教师与学生是完全平等的,教师需要和学生一起学习而不是指导者。而在后现代主义教育观来看,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可能就是去权威。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是双方共同造就的,教师只有通过自身努力使学生也真正觉得双方是平等的,这时教学双方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总之,后现代主义教育观认为:权威无益,去权威才是解决教育中一系列问题的关键。

四、教师权威的重建

(一)重建教师权威需要教师发挥自身主动性

教师权威受到多方面挑战,其根本原因可能并不在教师本身,因为大众传媒的迅速传播、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教育民主化、去中心化等思想的影响,教师其实也是“受害者”,这些种种对教师来说都是巨大挑战并对其产生较为深刻的影响。面对这些挑战,重建教师权威首先需要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现在信息技术十分发达,知识的传播渠道非常广泛,这些对教师权威造成巨大冲击,为应对这种冲击,教师应该从自身出发,充分利用资源,不断学习先进的知识和吸取优秀文化,充实自身的专业储备知识。但需要注意的是,知识是无限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要求老师穷尽所有知识,术业有专攻,每个教师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以此来应对各种挑战尤其是网络和大众传媒等的冲击,最终赢得学生的尊重。教师权威的消散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也不能将解决问题的思路归结于单单提高教师素质一个方面,这是不全面也是远远不够的。

(二)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提升教师权威影响力

要重塑教师权威,还需要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在以往探讨师生关系时,我们常会提起“师生平等”的概念,这一观念被广泛地看成是处理当代学校师生关系的一个基本价值尺度。但我们常说的“师生平等”是否真的合理?通常来说师生平等反对的是那种专制的、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将师生平等误解为学生和教师是完全平等的,教师如何对待学生,学生就能如何对待老师,很显然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理解,在这种错误理解影响下,人们开始有意无意地否定着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主导必将会造成教师对学生的绝对凌驾,这对于学生的成长不利,因此不建议教师在学习中再起主导作用。我们必须认识到,教师主导并不表示老师必然凌驾于学生之上,它指的是教师在某些主要方面对学生起的引导作用,比如学生人格的养成和思考方式的培育,并不等于二者是不平等的存在。教师是负有教育职责的人员,而学生是不斷完成的生长主体,他们不能独立成长为完全人格的人,学生都是需要教师指导的主体。因此,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参与,而所谓的教师要成为“互动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等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既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同时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

(三)重建教师权威需要教师“自我赋权”

教师权威的合法性有三个来源:分别是教师的自我赋权、国家的合法赋权以及学生成长权利的合理让渡。要重建教师的权威,最重要的是教师对自我进行赋权,因为自我赋权是教师权威形成的内在理据和根本保障,是构建权威身份和争取他人承认的必由之路。在“去中心化”越来越强的今天,教师更应注意对自我的赋权,教育良知和职业要求使教师产生清晰的责任意识,使教师知道培养有文化有道德的学生对家庭对社会的重要意义所在。但是如果没有对自我的赋权,教师在日益提倡“去中心化”和面对诸多挑战的今天,也就难以完成自己的使命,承担自己的责任。也只有自我赋权才是在“无中心化”的教育秩序中保证教育活动正常运行、保证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学习知识的最有力武器。

五、结语

教师权威不仅必要,而且也是每个教师都必须具备的影响力。重建教师权威,是一个复杂的教育问题,需要教师从自身出发,发挥教师自身主动性,提升自身素质,进行“自我赋权”;同时需要社会和政府共同努力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如何实现教师权威的重建,使教师摆脱目前的困境,需要从全社会的认识、国家相关制度层面以及教师自身层面来共同着手。

参考文献

[1] 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会员.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 袁春平.自媒体语境下教师权威的消解与重构[J].教学与管理,2017(3):64-66.

[4] 黄庆丽.教师权威的丧失与重建[J].教师教育研究,2016(3):18-23,93.

[5] 宋晔,牛宇帆.教师权威:爱与惩罚的道德张力[J].教育科学研究,2016(7):19-25.

[6] 沈萍霞.教师权威的困境与出路探索[D].陕西师范大学,2012.

[7] 李孝川.学校生活中教师权威的退隐及其重塑[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5):68-71.

[8] 姜美玲.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本质属性与衍生特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9):321.

猜你喜欢

重建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国际商事仲裁的机遇与挑战
如何构建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理念
髋臼部位肿瘤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构建
全媒体时代文学评论的寻路与重建
二孩时代,人口生态重建的理性思考
关节镜下腓骨长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研究
用镜头“重建”徽州
澄海“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