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革与发展

2018-05-15安虹钢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3期
关键词:南音发展策略互联网

安虹钢

摘 要: 本文以“互联网+”产业为落脚点,从“互联网+南音”产业特点和“互联网+”产业模式下南音艺术发展策略两个方面入手,提出了相关策略。笔者认为,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南音不能一味因循守旧,“适应性改革”才是保证南音艺术拥有长久活力的保障。

关键词:南音 互联网+ 发展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华夏职业学院校级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闽台地区“南音”艺术历史发展澶变及技艺传承研究》中期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K21070105

南音也称“弦管”,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由西汉至南宋年间涌入闽南地区(以泉州为中心)的中原移民带入,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变迁,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音乐形式——南音。

从古至今,南音在闽南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学者余承尧指出:“南管在闽南,是唯一的音乐,老少皆知,单就我们永春县来说,每个乡村都有南管音乐的组织……”在闽南地区,南音除了可作为人们茶余饭后的娱乐消遣外,亦在祭祀礼仪、宗教仪式、人生礼仪、岁时节日等民间活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近些年来,随着流行文化在全国各地盛行,南音却日渐式微:由于南音表演程式复杂,记谱方式古老难懂(“工乂谱”记谱),演唱又多以“古闽南”方言(泉州方音)为主,让南音的普及与广泛傳播变得十分困难。厦漳泉三地新一代的年轻人却对南音并不了解,也很少有人会主动欣赏或学习南音这一古老的艺术。虽然所在地福建省政府和泉州市政府做出了较大的努力:如在泉州部分中小学开设南音选修课;在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增设南音方向的本科专业(2003年)和研究生专业(2012年);并积极推动南音进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但要改变南音“被边缘化”的现状,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我国的互联网产业高速发展,很多传统产业和艺术(如戏剧、电影等)在“互联网+”的影响下,焕发了出新的活力。本文将以“互联网+”产业为落脚点,谈下南音艺术在新形势下的发展策略。

一、“互联网+南音”产业特点分析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指的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把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结合起来,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可见,“互联网+”产业并不是简单地把传统产业搬到网络平台就可以了,而是要利用互联网思维与其特性,将传统产业加以改造,生产出具有新形态、新模式、新思维的“三新”产品。

“互联网+”给传统产业带来的改变是巨大的。以南音这一古老的音乐表演艺术为例,“互联网+”将从传播模式、受众需求和艺术形态等多个方面为其注入新的活力。

(一)新的传播模式

一直以来,南音艺术的传播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首先,演出空间的封闭性,它需要在特定的表演空间内(如剧场、戏台等)演出,容纳的听众数量是有限的,单次传播能造成的影响力有限;德国学者本雅明在其著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中指出,传统艺术之所以具有无可比拟的“光韵”,正是因为它保证了“即时即地”的“独一无二”性。南音艺术也同样具备这种特质(由于不同表演艺术家、不同舞台产生的艺术效果不尽相同,只有观众亲临现场,才能感受到南音艺术的独特魅力),该性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让南音具有了夺目的“光韵”,但它无疑也为南音的传播增添了阻力,使其只能禁锢在一个个小圈子里,无法被广大人群了解。除此之外,在南音表演过程中,外界的“噪音”也会对其声音信息产生一定的干扰。

第二,作为以声音为载体的艺术,传统的南音的保存难度较大,表演艺术形态无法被完整地记录下来(如,虽然南音的声音符号能以“工乂谱”的形式被记录,但视觉形象符号和表演动作符号却无法被保存),这无疑会对南音的传播与传承造成一定的影响。

“互联网+”的到来,使南音不再局限于剧场表演模式下的“小众传播”。借助于各类视频网站、门户网站和自媒体平台,南音在以往传播过程中遇到的“时空障碍”被一一打破,“噪音”干扰被降到最低,变“小众传播”为“大众传播”。观众可以足不出户,通过自己电脑和手机,随时随地地收听(或观看)南音录音片段或演出视频;某些具有仪式性的活动(如郎君祭等),亦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现场直播。除此之外,观众能够借助媒体交流平台(网站留言版块、视频“弹幕”系统等),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演出方(官方媒体)可随时和观众在线互动,变“单向”传播为“双向”传播。

(二)受众需求和艺术形态的改变

南音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老一代南音传承人逐渐老去,年轻一代中却难以寻见后继者,南音传承已经开始面临接班人“青黄不接”的窘境。加上绝大多数年轻人不了解南音,更不愿意去学习表演南音。虽然福建省政府和有关高校在南音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上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若不能从真正意义上“激活”南音,南音的未来堪忧。

目前来看,南音在普及的过程中,有三个方面需要我们关注,分别是:语言(泉州方音);表演方式和唱词内容。

不可否认,传统南音表演形式考究,旋律优美悠扬,唱词经典有意境。但我们也要清晰的认识到,南音想要在未来有所发展,那它的传播范围就不能只局限于闽、台地区,应放眼全国乃至全世界——做中国与世界的南音。

新加坡湘灵音乐社丁宏海认为:将南音和其他艺术种类结合,能生产出“新”的南音来……在新加坡,除了传统南音表演,还成立了南音合唱团,改变了南音一人唱到底的方式;搞话剧,利用话剧向年轻人推广南音;钢琴伴奏配合南音,使南音交响化;南音融合梨园戏,开发与妈祖有关的梨园戏目……南音表现形式要多样化,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认识南音、了解南音,使南音更好地得到保护、传承。④可见,在如今“互联网+”的大环境下,适时“改革”南音,推广集现代表演(或伴奏)形式、现代唱词与普通话与一体的新南音,能够更好地迎合大量年轻受众的审美需求,为南音的发展打开一片新的天地。

二、“互联网+”产业模式下南音艺术发展策略

南音艺术深深的根治于闽南人民的文化生活中。然而在快节奏的今天,人们在文化消费的选择上,年轻化、流行化、快餐化、视听冲击力较强的艺术形式更受大家青睐。而过于程式化的南音,必然会在今天受到冷落,所以在“互联网+”时代,数字信息技术理应在南音艺术身上得到广泛运用。

(一)南音艺术“数字化”策略

传统的南音文献、南音乐谱的保存是以手抄本或纸质出版物的形式存在的,然而这些保存媒介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老化和破损的情况,不利于长久保存。在互联网数字化时代,我们要积极挖掘新的技术,为南音的数字化传承和传播提供新的可能。

1.政府和高校牵头,共建南音数字化信息平台

数字化信息平台可作为南音资讯(如新闻消息或者演出信息)发布的根据地和资源共享中心:通过开辟专门的版块,将南音曲谱、南音演出视频、南音文献等数字化资源分门别类进行保存:即克服了传统媒介保存的弊端,又能为广大南音爱好者和学者提供资源参考与交流。笔者通过互联网检索,目前能搜索到的南音数字化信息平台仅有“福建南音网”(由南音表演艺术家林素梅老师创办)一家,虽然该网站栏目较为齐全(分为南音新闻、南音曲谱、南音曲库、南音影像等12大版块),但大部分版块内容更新较慢,视频资源库建设不全。

2.建立南音数字博物馆

目前国内并没有以南音为主题的博物馆(独立场馆),仅在泉州市博物馆中,有一处场馆被开辟用作“泉州南音南戏陈列馆”。博物馆的缺乏,使南音艺术(特别是南音的乐器、演出服饰、舞台建设、祭拜仪式与礼仪等)难以在广大群众间推广、普及,而数字博物馆的出现恰好可以弥补这一缺憾。数字博物馆是运用三维图形图像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互动娱乐技术、特种视效技术等手段,将现实存在的实体博物馆的三维立体的方式完整呈现于网络上的博物馆。⑤它能弥补博物馆的空间局限性,引领博物馆进入数字交互新时代,达到知识普及与宣传的目的。如北京故宫博物院官方出品的《每日故宫》、《韩熙载夜宴图》等手机软件,就很好地将展品介绍与数字化互动结合在一起,“有料”又有趣。如果“南音”也能够数字博物馆化,必能为其普及推广提供强有力的帮助。

3.南音表演艺术与VR(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

近两年来,VR虚拟现实技术越来越火,VR视频、VR游戏的出现,给广大受众带来了一个不一样的“全沉浸式”体验。笔者认为,南音表演的影像记录可以考虑与VR技术相结合,不仅可以弥补传统影像记录视角单调、场景画面受限、真实感弱等弊端;还能让观众在欣赏南音之时,如临演出现场,体验南音之美。

(二)借用“互联网+”思维,发展南音“周边”产业,提升南音这一符号在广大青年人心中的影响力

1.深耕“南音”符号形象,开发和 “南音”有关的网生IP

相关南音团体和政府部门,应联合各大互联网公司(如“BAT”三巨头、搜狐、优酷土豆等),举办以“南音”为主题的互聯网创作比赛,包括(不限于)南音唱词、南音卡通形象设计、与南音有关的卡漫、小说、微电影等等,在广大青年群体心中强化“南音”符号形象。同时这些优秀的IP作品可为新南音的创作、推广所用。

2.互联网众筹与南音联袂

现代众筹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方式发布筹款项目并筹集资金,筹款项目完成后,项目发起人将会给予支持者对等的回报,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服务。⑥南音艺术可以借助于“众筹网”等相关平台,发布和南音艺术保护、南音作品创作等有关的众筹项目,鼓励各大网友以实际行动,参与到南音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中来。目前也有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项目,加入到众筹的行列中来,并取得较好成效。

作为中国古音乐的“活化石”——南音,在我国艺术发展的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南音不能故步自封。现代化的改革是保证南音艺术拥有长久活力的保障。“互联网+”模式下的南音,可以抓住广大青年人的审美心理,让大家能逐渐主动接受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使南音获得新的生命与活力。

参考文献

[1] 余承尧.南管音乐问答[J].载于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编.两岸论弦管[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9:17.

[2] 王东雪.当代泉州南音传承社会运行机制研究(1980年至今)[D].福建福州: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3] 阿里研究院.2015年3月“互联网+”研究报告[EB/OL]. http://i.aliresearch.com/img/20150312/20150312160447. pdf,2015.03(12).

[4] 林鸿君,卢虹.千年古乐路在何方?——海峡两岸南音学术座谈会昨在厦举行[N].海峡导报,2005.9.20(A13).

[5] 百度.数字博物馆词条[D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

[6] 郑积勤.新媒体技术在传统戏剧书抓保护与传播中的应用——以浙江婺剧为例[D] 浙江金华: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猜你喜欢

南音发展策略互联网
苏统谋与南音(十三)
传唱不衰的千年雅乐
FATE, PLAY, LOVE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在线视频用户付费的商业模式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形成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体育竞技能力发展
浅谈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