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众参与视角下的社区群众文化建设

2018-05-15张蕊

神州民俗 2018年3期
关键词:公众居民群众

[摘 要]群众文化仍然处在不成熟阶段,主要原因有:一是大众化程度不高,大部分的群众文化活动仅局限于小圈子内举行;二是创新意识淡薄,大部分文化活动仍然局限于传统的表演、手工艺等,在大众传播过程中难以对年轻人产生附着性吸引;三是民间文化有待进一步挖掘,许多优秀的文化名人、民间土艺术家、非遗传人和“文化达人”等还需要进一步挖掘,许多特有的民间艺术仍有待发现其价值并推广。本文将对公众参与文化建设所起宣传和推动作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群众文化;建设

一、城市社区群众文化公众参与概述

(一)城市社区群众文化

“社区群众文化指的是一定的社区范围内群众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一系列诸如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风俗传统、生活方式和特定象征等文化现象的总和。” 群众文化具有独特性,不同于职业圈的专业划分,群众文化的形成有其独有的方式和特点。群众文化的不同要素,诸如群众文化活动、队伍都是有效的载体,旨在满足居民群众精神层次的需求。社区群众文化在政府的合理引导下开展,社区居委会和社会组织相应进行补充,参与的主体是居民群众,以社区、小区等公共区域作为场所,群众文化的推广除了老百姓自己的宣传外,主要依托政府进行对外交流与传播。

(二)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是公众通过主动性参与、自主性参与以及合作式行动,参与并支持社区建设的一种民主管理的机制” ,公众参与的精神是实现居民自治的有效形式,通过居民参与到具体事务的管理,将社区理念融入到息息相关的生活中,有利于形成连接居民关系的纽带,促进邻里和谐。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每个人都忙于个人的工作生活,使得每个人的异质性不断凸显。社区群众文化具有天然的凝聚力,提供社区居民交流理解的途径,从而需求彼此的共同点,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消除在工作中积累的疲惫感。公众参与到群众文化建设中,切实解决具体生活、工作、学习中的纠纷和矛盾,对形成强有力的关系纽带至关重要,对增强居民之间的关系、提升共同抵御意外风险的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公众参与既可以提升群众文化建设的认同感,也可以巩固居民自治的主人翁意识,从而激发群众文化发展的潜力。

(三)城市社区群众文化公众参与现状

从当前社区群众文化的特点来看,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种类繁多,社区居民的流动性加大,不同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不断的交融,从而演变着新的形式,通过政府的合理引导,很多经典的民俗文化也经历了删繁就简,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二是民俗性突出,浓缩着浓厚乡土风情的民俗活动不仅承载着地区特色文化,也具有很高的观赏性,群众在民俗活动中不仅了解了地方风土人情,也体会到文化活动的趣味性;三是发展速度快,随着科技的更新和器具的丰富,在物质条件逐渐改善的今天,一些原本工具简陋的民俗活动变得更加精致化,可以给群众带来良好的视听感受,“对主流文化进行了辅助和补充,使文艺体现出了真正的‘雅俗共赏的特点”。

二、城市社区群众文化公众参与问题与原因

(一)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中公众参与现状

1、参与主观能动性不足,积极性不高

社区群众对群众文化建设的理解还局限于人到场即可,或者经社区居委会、熟人介绍被动的参与,对定期的群众文化活动没有主动询问和了解,对于文化活动的改进和创造也就无从谈起。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群众文化活动以何种形式的举办没有期待,不能够积极地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用以指导日后活动的开展,充其量属于文化的观众。群众参与主管能动性降低与群众文化不能满足广大居民群众的现状有关,参与的积极性也会导致居民评价,甚至形成无论政府如何发展都不会认同的刻板偏见,这对群众文化的发展会形成不良的影响。

2、参与目的有功利化倾向,利己性严重

受到市场经济浪潮的影响,公众参与群众文化建设呈现功利化的势头。为了吸引群众广泛参与群众文化活动中,社区居委会采取过物质性的奖励,比如参与活动送米、油等生活用品的方式。但这种鼓励参与的方式却导致了另一种极端,居民对于纯粹的文化活动或者公益性宣讲等没有兴趣。忙于工作、学习、生活起居的居民,在文化活动的选择上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具有不同背景的居民在交往中存在一定障碍和壁垒,加上对群众文化活动的漠然,使得消除障碍的手段和可能性不断减少,加剧了彼此之间陌生程度,很少有参与者愿意去思考如何选择满足大众口味的群众文化活动,而是根据兴趣爱好形成各自的小圈子,小圈子之间呈现出弱关系的交流格局。

3、参与群众文化的主体单一,认同性不高

老年人在家照顾小孩,渴望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作为娱乐生活的消遣方式,扩充了自己的生活圈子。由于群众文化的主体年龄特点,能够吸引年轻人的活动非常少,加上处于事业的上升期业余时间少,所以参与热情也有所降低。对于流动人口,往往是社区开展大型活动吸引到外来人口的参与,他们对于活动结束后当地社區群众文化的体悟不深,不会有高度的认同感。流动人口追求活动的效益、年轻人追求文化生活的娱乐性和感官刺激性,这与老年人对群众文化的偏好并不相合,导致了群众文化的参与群体相对单一。

(二)关于问题的原因分析

1.公众参与组织体系不完善

街道办事处作为基层行政单位,需要处理各方面的基层事物,造成对群众文化建设难以有专门的时间和精力;社区居委会属于居民自治组织,却又很浓厚的行政色彩,居委会的发展还不足以承接政府所让渡的部分职能,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还是需要政府引导和扶持;民间的社会组织发展尚不成熟,在资金和基础设施建设上来源短缺且不稳定,所以依靠政府以外的社会组织推动群众文化建设还处于构想阶段,离具体实施还有一定的距离。一方面,政府不能将群众文化建设完全让渡给居民群众,另一方面没有完善的组织体系对建设和管理进行补充,一旦公众参与各个主体之间产生利益冲突,在权责尚未明晰的情况下,会导致一旦公众利益受损,公众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久而久之,公众对群众文化的期待就得不到满足,进而降低对群众文化建设的积极性,甚至对群众文化持消极态度。

2.公众参与形式和渠道受制约

社区建设社区公共活动场地时,往往是根据上级的有关文件精神,这些文件多是宏观指导性的,对具体的实施和规划没有详实的要求,社区居委会囿于社会事务繁杂不愿意结合具体的情况为群众文化建设量身定制方案,导致公众参与的形式和渠道不广。社会组织先天受制于不稳定的投入,在没有基本物质保障的前提下,难以大力组织群众开展活动,限制了有效发挥服务居民的功能和作用,对改善群众文化建设心有余而力不足。

3.公众参与理念落后于基础设施建设

受制于传统的观念,很多退休老人由“单位人”转变为“社区人”还不充分,导致社区集体意识不强。参与到居住社区的群体文化活动对于很多居民来说有些不適应,在陌生的环境中需要寻求全新的融入方式,一旦找不准在社区的定位,很难对群众文化生活产生兴趣。相对于工作场所,社区成了较为陌生的场域,尽管社区的基础设施不断加强,不少居民仍然没有归属感。针对此,社区居委会应当积极了解居民的情感诉求,主动走进居民家中提供必要的关怀和服务。除了硬件设施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工作者应当提供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座谈会、宣讲活动等形式让居民打破“足不出户”的困境,让居民成为活动的策划者和倡导者,同时也成为受益最大的参与者。通过发动一部分参与意愿强烈的居民,作为意愿相对较低的群众的同辈群体加以引导,从而带动更多的人转变观念,试着参与到社区群众文化中,提升公众的参与意识。

三、城市社区群众文化公众参与的对策

(一)完善社区硬件设置,为公众参与提供物质保障

高质量的硬件设施和合理配置,对公众参与具有促进作用。在社区活动的场地建设中,在建设规划阶段应当充分提取居民的意见,转变以往被动的建设得不到认可的僵局,建设具有吸引力的公共交流场所。在社区功能室的布置上,充分考虑文化教育与宣传功能,联合当地的学校、图书馆进行资料图书的补充,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在必要的地方设置摄像头等监控设置,为群众开展文化活动保驾护航,让他们在安全的环境中全身心的投入到群众文化活动中体会到活动的乐趣,激发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二)提供公众参与各种渠道,创新参与形式

情感交流是建立社区认同的前提,也是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社区居委会在进行社区服务大厅、功能室建设中,需要增加对文化建设的计划,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引导社会组织的入驻,从而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形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群众文化建设需要引入网络手段进行丰富,通过微信群、公众号等手段将群众文化建设成文化品牌,在网上发起更多的互动和宣传,吸引年轻人的关注,通过开展线上线下的互动,提升社区的知名度。社区居委会可以设立网上信箱和邮箱,广泛收集居民的意见和想法,增强参与主体对实时信息的动态把握,实现社区内部的资源共享,在科技介入下提升更广范围的互动,增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

结语

“群众文化工作是一项民生工作,以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为目标。” 培养公众参与群众文化建设,就是要立足当地现有的资源特色,结合地区文化特点对群众高度认可的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在社区之间高度趋同的群众文化建设背景下,公众参与就是要创新思路,不断对原有的形式、内容进行创新,符合社区自身的口味和需求。政府部门不能一刀切的制定实施方案,应当着手群众文化建设的细微之处,提出具体可实施的办法,引导老百姓对群众文化有宏观的认识,保障在合理框架下广泛参与并进行改造,挖掘内在活力和特色,提供一定的物质保障,确保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让老百姓真正满意。

参考文献:

[1]王周户.公众参与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2]韦春艳,王琳,漆国生.提升公共服务中的公众参与水平[J].理论探索,2010;

[3]高春风.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公众参与[J].管理科学,2011,(9);

[4]刘文俭.公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策研究[J].行政论坛,2010,(3)。

作者简介:张蕊(1987—),女,本科,群众文化助理馆员。研究方向:音乐学。参与清远市文化馆主办或承办的大中型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统筹工作;2018年市民春晚、清远建市30周年主题晚会《再起云帆》、首届爱国爱港粤港澳青年音乐嘉年华、清远市第六届运动会开幕式、艺术百花系列活动等。现任清远市文化馆活动部部员。

猜你喜欢

公众居民群众
公众号3月热榜
多让群众咧嘴笑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1/4居民睡眠“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