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途径探索

2018-05-15邱钧彦

神州民俗 2018年3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摘 要]在新时期下,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不仅有利于增强民族精神的凝聚力,而且还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学校教育是每个人在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积极倡导中华文化走进校园,通过学生来更好的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今天毋庸置疑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一个最好的选择。本文我们主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阐述了民族文化所处的处境,为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出了有效的措施,并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教育与传承面临的困惑,针对困惑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里面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以及基因密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努力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已经成为了新时期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指明了方向和行动指南。

一、我国传统民族文化所处的处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步伐在不断加快,传统民间民族文化在人们的心目中逐渐地被忽视,我国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民族民间文化正在面临着被现代化进程所淹没的危险困境。许多人都在担心一些民族文化语言在不远的将来逐渐消失,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将不复存在,传统戏剧、曲艺、民间音乐、花灯制作、面塑、剪紙以及木版年画等等那些以前我们经常见的事物,在如今已经成为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珍珠般一样珍贵。

人们常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在时刻警醒我们保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国人对全世界的伟大贡献。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其实也在保护着我们自己民族的“根”和“魂”,保护着全人类的文明。然而,随着人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不断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仅仅予以记录保护是完全不够的,只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的进行传承传播才能更有效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而真正起到保护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二、学校教育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佳选择的原因

首先,进入学校接受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是培养大量社会人才的一个重要基地。将传统文化推进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来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毋庸置疑是一个非常好的传承途径[1]。比如,有些城市会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入校园内,供学生参观、欣赏,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体验,使学生零距离地接触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有更加的了解,而且还可以增强学生对各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感悟能力,使学生努力探索出一种新的传与承的模式,从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发展和可持续传承。

其次,学生是进行传统文化传承的最佳主体。如果在学生的童年时代就对其进行教育、传承,就可以使学生在从小时就认知以及认同自己的母体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而且还符合进步社会的教育观念:社会发展越快,就越注重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例如日本以及西欧等这些国家非常注重对青少年以及儿童进行本土民族文化的培养,培养青少年以及儿童的民族情感以及对文化的鉴别能力,以这种方式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民族文化继承者。我们国家早在几年以前就已经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对在校的每一个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的熏陶,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在学校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具体措施

随着我国新课标的不断改革,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也逐渐融入到了学生的学习教材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平台,所以我们要抓住这一发展机会,对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努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落实到实处。对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可以从几点具体实施:在教育的初期,教师应该以欣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为主,让学生逐渐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内涵,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价值,以此来增强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欲望,加强他们对自己本地传统民族文化基因的认知能力[2]。二是合理利用课余时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到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传承基地或传习所、展览场所进行参观,使学生了解民间艺人的技艺特征和艺术魅力,加强学生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性认知能力。三是教师可以多次邀请当地的艺人(非遗传承人)进入学校,在学校开展讲座或者演示活动等等,与学生近距离的接触,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的兴趣。四是可以将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课本的形式列为学生学习的教材,并在学校逐步推广,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为本校打造出特色教育品牌。

四、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时面临的困惑以及解决方法

在学校对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的教育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有效途径。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会面临着不同的困惑,要想更好地在学校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让学生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就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达成共识,并运用合理的解决办法解决其中出现的相关问题。

(一)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保证是经费投入

学校在对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时,必要的经费投入是其传承的必要保证。我国政府对其应该进行一定量的经费投入,主要用于对学生传统民族文化的教育工作,同时还要这项工作作为我国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措施是师资培训

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民族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学校建立强大的教师队伍,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重要保证。学校应该定期组织学校教师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考察、观摩以及交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传授能力等等,这些都是在学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措施。不仅如此,学校还可以聘请当地的民间艺人、演出团体来担任一定的指导工作,不断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水平以及教学水平[3]。

(三)通过校本课程发展或者项目的实施来传承

通过校本课程发展或者项目的实施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个重要传承手段。中国共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化特色,然而在一个民族内,由于地域以及习俗的不同,每一个民族又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特点。通过项目实施或者课题研究来传承本地的传统民族文化,同时凸显出本地的文化特色,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途径。但是仅仅靠学校自己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还需要当地的政府以及教育部门的积极配合,促进传承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学生的升学压力大

学生在学校承受着教师以及家长的升学压力,学生几乎会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升学考试科目学习中,即使我国现在在大力提倡“减负”,使学生多了更多的空余时间,但是学生依然面对着五花八门以及令人眼花缭乱的媒介文化,在传统民族文化的学习以及练习方面仍然没有时间和精力。为了有效的改变这一现状,在学校逐步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同时这也是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重大问题。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值得我们保护和传承。它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当中智慧以及创造力的结晶,主要包含着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以及价值观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以及创新发展是我国在传承中华文脉、培育时代精神以及建设美好家园的重要保障。还可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快速发展,使我国文化更加具有活力。在新时期的今天,我们应该运用好学校教育这一传承方式,将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到學生的学习内容上面,促进民族文化的快速传播,同时也为更好地传承我国源远流长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张满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探索与思考[J].城市文化,2015,39,(85):120-121;

[2]胡远慧,张珺怡.广东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保护与传承研究[J].音乐专题研究,2017,12(16):171-178;

[3]汪倩雯.基于旅游开发角度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广东为例[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15,12(14):139-141。

作者简介:邱钧彦(1965—),男,群众文化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专业。在国家级和省、市级报级杂志、出版社发表过60万字的文艺作品,有多篇小说在《南方日报》、《珠江》杂志获奖。在《文化遗产》、《广东社会文化》发表过多篇论文,主编出版了《云浮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一书,编辑出版了《云浮--中国石都文粹》一书,创作出版了长篇历史传奇小说《三罗传奇》。 现任云浮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主任。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