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民众的业余生活搭建文化舞台

2018-05-15闫鑫

神州民俗 2018年3期
关键词:社会文化创新传统

[摘 要]经济飞速发展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精神文化的建设与提升,因此群众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要。群众文化是中国公益性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文化的发展中有着示范与导向的重要作用。其中,群众文艺活动是群众文化的核心,群众文艺活动对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作用,因此,群众艺术文化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群众文艺活动;社会文化;创新;传统

目前,我们中国正处于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的飞速发展时期,各项事业的进步需要创建相应的机制,不断完善创新发展思路。其中,群众文化建设也不例外。群众文艺活动是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进步的产物,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随着群众文艺活动的不断更新,群众文艺活动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与地位逐渐凸显。群众文艺活动主要是为了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修养,促进物质和精神的共同发展,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在群众文化建设中,我们要着重于群众的参与性及活动内容的创新,让群众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不断的更新活动的内容,满足人们的需求。

一、群众文艺活动现状

根据国家数据统计显示,全国文化馆3218个,三级以上的文化馆有1125个,包括376个一级文化馆,317个二级文化馆,432个三级文化馆。近几年来,中国的文化产业不断发展进步,群众的文艺活动也陆续开展起来。群众文艺活动包括展览活动、公益培训和文艺演出等形式。近些年来我国的文化馆、文化站等部门举办各项文艺活动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从总的数量上看,五年来共举办597个展览活动,197万次文艺活动,943万次培训班,毕业人数高达3330万人。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文化活动发展呈现上升态势,群众文艺活动成为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方式。但是,虽然文化活动举办的次数提高了,但群众文艺活动还有很多不足。

(一)文藝活动设施不能满足需要

开展群众文艺活动需要健全的设备。但是部分区域忽略群众文艺活动的重要性,没有为群众文艺活动提供齐全的设施;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经费不足,不能为群众购买足够的文艺设备,这都是日积月累显现出的问题,必须转变看法。文艺活动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还可以发展有特色的区域文艺活动,提升区域的知名度,把自己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与弘扬起来。

(二)文艺活动内容创新不足

部分区域虽然群众文艺活动的开展得到了财政上的支持,但是由于群众文艺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没有创新,节目总是一成不变,没有新意,无法引起大家的兴趣,所以导致群众文艺活动的发展一直停滞不前,更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

(三)文艺人才稀缺

当前,部分地方已经跟上群众文艺活动改革的潮流,也有相应的组织来发展群众文艺活动。但是部分地区,大多都是老人和留守儿童,参与其中的人大多文化水平较低,缺少专业培养的文艺人才。再加上,这些人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和训练,根本无法满足当下群众文化发展的需要,导致活动无法更加深入的开展。

(四)思想还不够开放,群众创新能力不足

群众文艺是社会的审美艺术形态,没有形式和内容的进一步创新,这样很难唤起人们心中那个渴望美感的心。近几年广东文化馆的群众文化活动虽然有了创新,但是创新的程度还远远不够,或者一味的关注创新忽视了传统,把内容全部西方化,群众也不能接受这样的改变。这一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正确的处理创新和继承的关系,思想没有很好的解放出来。

二、搞好群众文艺活动的举措

(一)注重合作,发挥人民群众的优势

如果单靠文化部来搞群众文艺活动,恐怕这件事是不可能完成的。运用新闻媒体和政府的力量来举办群众文艺活动,让企业、教育、文化、体育和社会各界的文艺人才协同参与、共同推进,才可以更好的带动并引导群众文艺和活动的良好发展,这样才可以促进精神文明在社会各界的发展。

首先,政府和党一直是非常重视文化的建设,提出“两个文明一起抓”,并且在十七大上对精神的建设规划了新的计划和目标。依靠政府的社会影响力,和政府联合创办群众文艺活动,通过结合地方特色来进行文艺演出,不仅壮大了文艺队伍,培养了人才,而且还反映了广东的投资环境与人文优势,这样可以很好的带动广东各个地区发展,为全面社会发展做好准备。

其次,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企业家也越来越注重企业的文化建设,以前只是一味的搞生产,现在更加着重于广告和宣传。企业文化部门掌控走势,组织各大明星来进行文艺会演,用精神文化建设推动生产力发展。优秀的文艺汇演,展现了一个企业的精神风貌,可以达到双赢的局面。

(二)提升群众参与度,讲究群众性。

群众文艺活动的创作要能让全民参与,这也是由群众文艺活动的特征和性质来决定的。在现在的社会条件下,群众文艺活动已经成为主流文化的重要内容,群众文艺活动大大提高了我国国民的文化素养,提升全民的文化价值建立。在以后的长期发展中,通过全民的参与,群众的文艺活动会形成自己独有的特征和个性。

群众文艺活动与其他类别的活动有非常大的差异,群众的自我开发、自我娱乐、自我参与等等,是最根本的属性。群众文艺活动的主体是全民性的,它的价值取向与文化内容都是通过简单的精彩的活动形式,在这个社会的不同的行业能够很好地传播。广东文化部门应该重点以全民参与为主,考虑群众的参与度,让群众文化活动覆盖面更广。

此外,群众文艺活动还具有民间性、民族性,有着明显的民间特色与民族色彩。它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传统习惯、社会生活等等,并且通过这个地区独特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这样的表现方式,主要是与本地的传统、生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群众文艺活动是真正实用在人民群众之中的文化。群众文艺活动的内容是对民俗民间文化的充分展示,让它得以延续和传承,大大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感。所以,群众文艺活动必须提升群众的参与度,讲究群众性,和人民群众紧密相连才能搞好。

所以,应结合现代便利技术,如微信、微博、各类网络平台等手段进行宣传、展示、报名等工作,文化工作者更要下到乡镇,走到群众中去为群众服务,真正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和人民群众紧密相连,真正做到文化活动全覆盖。

(三)创造有利条件,建设专业团队

作为服务体系部门,广东本地群众文艺活动中心,在群众文艺活动的建设之中有着重要的使命,要肩负起搞好业余文艺群体发展、指导基层文化组织、创建更多门类文艺团体的使命。

文艺部门在进行队伍建设的同时,还要注重思想道德的提高與培养,还要学习党和政府一系列的政策和方针,从其中找到正确的方向,提高服务的意识。还要注意老艺术队伍与新艺术队伍的交换,不断填入新鲜的血液,让新人和前辈在学历、年龄和工作经验各方面的分化实现互补,只有新人和前辈不断互相学习并且贯通,文艺事业才会蒸蒸日上,把传统的传承和新时代文化发展需求结合起来。

(四)在新时期创新群众文艺活动

如果想要推进群众文艺活动发展,最重要的是要从思想上来改变人民群众对文艺活动的认识,注重群众文艺活动的创新。加强宣传力度,让群众了解群众文艺活动的创新形式,通过创新形式让大家知道群众文化艺术的魅力所在。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让群众从理论与价值主张上了解群众文艺活动,正确的价值观可以让群众文化更深入人心。因此,有关部门针对广东不同地区进行不同程度的创新培训,构建一套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传统和创新的完美结合,才可以促进群众文艺活动的持续发展,才能更好的促进广东人民生活的提高。群众文艺活动的开展,虽在刚开始还有很多不足,但是在传统与不断创新的过程中会逐步走进群众的日常生活,并给群众搭建属于自己的展示舞台,欣赏群众的智慧精彩。

(五)处理好创新和继承之间的关系。

在群众文化活动中,不能只注重群众文艺活动的创新而丢弃了传统的东西。同时,也不能只按部就班照搬传统形式而不注重创新,以上这两种方法都是不可取的,传统和创新应该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在创新的同时不能因为追赶潮流而全盘否定传统艺术。虽然奇、洋、新等各种文化风靡,但是传统的艺术活动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就是因为它具有地方的原汁原味等特点,所以更加容易让大家接受。文艺部门应该大力支持并给予帮助,创办具有当地特色的艺术活动。这样不仅可以让老一辈的人大显身手,还可以让现在的年轻人了解以前的文化,继承以前的传统,让传统一直流传下去。

结语

基层的群众艺术活动在不断地完善,紧跟时代的步伐,群众文化活动要走到群众之中,了解他们的生活,让群众文艺适应当下的社会的需要,为群众的人生出彩搭建更多的舞台。

参考文献:

[1]师庆合. 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繁荣地方文化事业[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4(2):82-83;

[2]黄道云.浅论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J].考试周刊.2013(15):21;

[3]张兰.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与创意[J].大众文艺.2017.(9);

[4]韦廷龙.充分发挥文化馆站职能,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J].留学生.2015(2):38;

[5]王晔.大型群众活动策划与组织问题研究[J].经济与社会科学研究.2017(10):445;

[6]黄贵平.新时期背景下群众文艺活动的组织方式研究[J].大众文艺.2016 (3):23-23;

[7]孙国营.群众文化活动在现阶段乡镇的创新思路探讨[J].文化天地. 2017 (11):287-287;

[8]欧华. 新时期基层群众文艺培训现状及发展对策浅析[J].大众文艺. 2017 (10)。

作者简介:闫鑫(1981—),男,助理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编导专业。从事群众文化工作10年,参与组织策划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演出活动500多场,受到好评。现任中山市文化馆活动策划部编导。

猜你喜欢

社会文化创新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关于 “机械复制”的思考
六曜与日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