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对民间舞蹈“大鼓凉伞”的传承与发展

2018-05-15李若兰

神州民俗 2018年3期
关键词:传承创新民间舞蹈

[摘 要]“大鼓凉伞”是盛行在闽南一帶的一种民间舞蹈表演形式,是闽南地区人们平日欢庆、祭祀、迎神、祈福等多种仪式中最常出现且最具有当地风格特色的庆喜内容之一。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生活的丰富,闽台交流的增多,对“大鼓凉伞”这一民间舞蹈表演形式的保护发展逐渐受到重视,有关研究逐渐增多,研究的视角也在不断的拓展。

[关键词]民间舞蹈;“大鼓凉伞;”传承创新;保护发展

一、“大鼓凉伞”的起源和演变

“大鼓凉伞”始于明朝嘉靖年间,已有数百年历史。相传,明嘉靖年间福建沿海一带倭寇活动猖獗,经常袭扰福建沿海。抗倭名将戚继光先后两次率领戚家军入闽抗倭,扫荡倭寇。在一次漂亮的歼灭战之后,戚继光率领抗倭队伍荣耀归来,闽南沿海的百姓见状纷纷带着宰杀的猪羊前来慰问有功将士,敲锣打鼓,好不热闹。为此,戚继光十分感动,将士们也纷纷为冒雨打鼓的百姓们撑起雨伞。打鼓的人兴致高昂,边鼓边舞,撑伞的将士们在欢快的气氛中也跟着鼓点跳起舞来。以致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抗倭的丰功伟绩,将大鼓凉伞舞在民间广为流传。

二、“大鼓凉伞”的现状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和演变,“大鼓凉伞”无论在表演内容、表现形式、表演人员以及流行地域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一) 流行地域

大鼓凉伞主要流行于福建漳州的芗城、龙海、漳浦一带。与漳州同处闽南金三角地区的厦门、泉州等地,由于地缘相近,语言文化和生活习俗基本相同,大鼓凉伞也较为流行。与漳州相邻的闽西永定等客家聚居区,也有大鼓凉伞的表演形式。随着闽南人大批移民台湾,大鼓凉伞也传到台湾,并逐渐演变成台湾民间舞蹈——跳鼓舞。

(二) 内容形式

在表现内容和表演形式上,大鼓凉伞已经从最初单纯的庆祝胜利、表达欢庆之意,逐渐发展演变成为当地节日或逢重大活动、喜庆之事,当地民众举行庆祝或纪念活动时表演的一种传统节目,成为闽南的一种民间习俗。

(三) 演职队伍

由于大鼓凉伞具有表演性、娱乐性等特点,使得大鼓凉伞的表演队伍具有比较鲜明的群众性特点。大鼓凉伞的表演者大量来自于大中学校、城镇社区、农村乡镇、厂矿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大都是普通学生、居民、农民和单位员工等文艺表演爱好者和普通群众,文化主管部门和文化馆、群众艺术馆等群众艺术工作部门以及市、县文艺团体主要承担组织、指导等任务,以及研究、创作和主要演出任务。

三、“大鼓凉伞”的传承与创新

在强调保护、传承传统民间舞蹈文化的同时,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创新,创新是一切文化艺术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生命。保护与传承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在传承中不断地进行发展,并融入创新元素,使中华传统民族舞蹈文化能够得到继承和弘扬,将传统艺术精神的实质内涵正确领悟。大鼓凉伞的发展离不开继承,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之上进行探索创新,不断为其注入活力,才能促进其持续发展。

(一)对原创结构形式进行重构

发展并不是完全推翻原创,而是需要与时俱进,继承和发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鼓凉伞这种舞蹈有一个非常有意思并值得玩味的特点是,整个舞蹈完全可以脱离音乐伴奏,只要依靠鼓点的敲击便可以进行舞蹈表演。大鼓凉伞舞蹈表演不仅气势恢宏,而且激动人心,能够使人充满斗志,这充分证明了这种舞蹈确实是地地道道来自民间并适合于战场的。因此,在进行大鼓凉伞舞蹈的表演中,需要把握舞蹈所传达出的感情基调,舞蹈全程需要贯穿豪放的情感色彩,对打鼓以及举伞的主角在形式上进行重构,首先可以增加鼓伞表演人员,不一定是一鼓一伞,也可以是多鼓多伞;其次,对鼓伞表演人员进行角色转换,由大爷大妈变成美丽的姑娘,敲锣伴舞人员也可以变成姑娘起舞。

(二)对内容融入时代气息

在表演中对表演形式进行重新构建,丰富表演内容,使舞蹈表演更具有时代气息,舞蹈发展需要适应当代人生活的快节奏,符合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作为地域性、群众性较强的民间舞蹈艺术,龙海市芗剧团的发展可谓是与时代气息相融合,“小百花大鼓凉伞队”的有效创建,使大鼓凉伞舞蹈的这种表现形式更加富有生机与活力。大鼓凉伞表演形式不能够固步自封,需要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在突破自我中融入进时代气息,提升艺术造诣,注入艺术发展活力。“小百花大鼓凉伞队”有效创新舞蹈编排模式,在表演中,共动用了十八对鼓伞以及一整套的“司令大鼓”,涉及舞蹈演员40人,在咚咚的鼓中感受排山倒海、惊天动地的态势,场面壮观程度可以想象。同时应当对舞蹈节奏加以重点把控,有急有缓,将急的跌宕起伏以及缓的行云流水有机融合。在群舞以及对舞方面,应当有所区别,体现出舞蹈表演的整体美感、队形美以及个人美,群舞以及独舞都不失风采,将民间舞蹈表演艺术的魅力充分呈现出来。

四、“大鼓凉伞”的保护与发展

“大鼓凉伞”和我国其他的民族民间舞蹈一样, 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大鼓凉伞在一些地区当中重获生机,在一些特殊的日子里,大鼓凉伞被重新表演,例如节庆、庙会以及企业工厂的奠基开业,虽然能够重新表演,但是此时的大鼓凉伞已经不复当年的表演艺术元素,也难以引起舞者以及观众之间的共鸣,大鼓凉伞的发展不甚乐观。虽然在此期间,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从未放弃重振大鼓凉伞的雄风,并从未放弃对其的探索,但对“大鼓凉伞”的保护仍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发展仍然步履艰难。

(一)“大鼓凉伞”保护和发展的必要性

“大鼓凉伞”作为闽南地区特有的民间舞蹈,其保护和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文认为,至少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1、 有利于扩大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增进海峡两岸人民情感

台湾与福建隔海相望,明朝时期即是福建的一个县。台湾本地居民的祖先大多是福建人,他们大多是一两百年前从福建沿海地区特别闽南地区迁移到台湾的。2008年,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先生返乡祭祖,福建永定县职业中专组织的一支60人的大鼓凉伞表演队,按照客家人的习俗礼仪欢迎吴伯雄先生返乡祭祖,为其表演大鼓凉伞,使其深受感动。大鼓凉伞作为一种民间舞蹈,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为加强两岸交流,促进海峡两岸和解互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应当给予积极的保护和发展。

2、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文化事业发展的需求

如今,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必然有更高的要求。闽南地区的许多地方特别是农村都有逢年过节或重大活动、喜庆之事、家族活动等时邀请民间文艺表演团体进行演出庆祝的习俗,如邀请演出高甲戏、南音等闽南地方戏曲。做为地域性、群众性、娱乐性强,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大鼓凉伞”,往往也是表演的内容之一,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二)“大鼓凉伞” 保护和发展的措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在新时期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性地位,不仅是一项开拓性工作,而且也是一项文化创新工程。在闽南地区,大鼓凉伞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进行保护发展已经是必然趋势。本文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大鼓凉伞的保护与发展。

1、政府要重视保护和发展“大鼓凉伞”

政府要提高对保护和发展“大鼓凉伞”重要性的认识。不仅要从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角度来认识保护和发展“大鼓凉伞”的重要性,更要从保护和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的角度来认识,特别是作为与台湾仅一水之隔的福建闽南地区,在当前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积极变化的历史时刻,更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从促进海峡两岸交流、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政治高度来认识保护和发展“大鼓凉伞”的重要意义。

2、对大鼓凉伞的经营地位进行明确

在当前大鼓凉伞的表演发展中,需要摆脱小圈子的发展模式,在时代的发展中注入创新型元素,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面向大众、面向市场。文化部门需要有意识的鼓励村社、企业、个人兴办大鼓凉伞表演队,并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以及财力支持;同时可以给予创作权和经营管理权,实现市场化经营管理发展;对民间艺术的潜在资源进行挖掘,使大鼓凉伞能够得以长效发展。

3、发挥专业人员的有效性

由于民间艺术项目的特殊性,缺乏艺术理论基础,导致其自生自灭。因此,民间艺术需要有专业人员的指导,提升艺术涵养,增强艺术性和观赏性,提升自身的竞争,并能够不断注入生机活力。因此,大鼓凉伞的保护和发展需要广大文艺理论工作者和艺术表演专业人员的帮助及配合,才能够使其长效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民间舞蹈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需要遵循艺术文化及舞蹈艺术本身的发展规律,同时积极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使民间舞蹈文化能够向多层次、多渠道、互补双赢、多元和谐发展的大好局面相发展。

参考文献:

[1]翁世晖.泉州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J].艺苑,2007(04);

[2]郑玉玲.漳州民间舞“大鼓凉伞”的文化评价初探[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1);

[3]蓝海滨.大鼓凉伞与芗剧表演艺术[J].漳州职业大学学报,2004(2);

[4]陳志光.浅析大鼓凉伞的创新与发展[J].大众文艺(理论),2008(09)。

作者简介:李若兰(1980—),女,大学本科,中学一级舞蹈教师,研究方向:舞蹈教育、舞蹈编导。南粤优秀教师、中国儿童歌舞学会理事、广东省舞蹈家协会会员、东莞市舞蹈家协会秘书长,东莞市青年委员、东莞市文联委员;从事舞蹈教育、编导15年,导演文艺晚会近百余场,创作编排的近百个舞蹈作品获全国、省市比赛金银奖项。现任东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艺术活动部部长。

猜你喜欢

传承创新民间舞蹈
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路径探究
民间舞蹈的现代创新与发展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传统民俗文化与民间游戏在幼师课堂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