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包公井价值刍议

2018-05-15贾敏

神州民俗 2018年3期
关键词:价值

[摘 要]宋代名臣包拯,字希仁,谥号孝肃,在肇庆端州任职三年,为官清廉,大办实事,造福端州,人称包公。当时端州百姓因长年饮用不洁净的水,瘟疫、疾病时有发生,于是包拯发动群众在城区开挖水井七口,百姓感激包公,将这七口水井称为包公井。包公井是包公治端的见证,是包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挖其文化内涵,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包公井;治端;价值

水是生命之源。千百年来,水井,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包公井,在包拯为官之端州、池州(今安徽贵池)、开封等地均有开凿,其井水清冽,有的至今仍在饮用,是当地百姓为纪念包拯而命名的水井。散落在全国各地、历经千年保存至今的包公井、包公祠、包拯题刻都是包公精神的载体,弥足珍贵,为研究包公文化提供了实物佐证。肇庆,古为端州,包拯在此任职三年(1039-1042),包拯的故事及其清廉高洁的品格一直被当地百姓传颂。笔者试着从端州包公井的由来、现状、价值和保护利用等方面作一探讨,希望能从中加深对包公文化内涵的理解,也冀望有更多的社会人士在开展包公文化研究的同时,也进一步关注其物质载体的保护和利用,让更多的人享受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受到包公文化熏陶,使端州是包公成名地的美誉源远流长,千古延绵。

一、包公井的由来

“喻清于水冽于泉,无意垂名名自传。民德式歌初凿日,吏情无染再疏年。春浮大地输温玉,月映澄渊彻二天。多少亭台时鼎革,独占用汲古堂偏”。这是明代肇庆知府陆鏊的诗作《包公井》。

包拯对肇庆当地市民来说是十分亲切而又令人肃然起敬的名字,当地百姓对其有着特殊的感情。史料记载了包拯知端期间开凿七井。包拯为何要开凿水井?当地文史专家、学者多有探讨。近日,笔者也试着从多方面了解包拯开凿水井的原因。经查阅相关史料,从中发现与包公井有关的一些信息。其中比较详细的有元末明初郡人董源《义井记》、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广东新语》、清雍正间曾任肇罗道员的张渠所著《粤东闻见录》。据董源《义井记》云:“宋仁宗朝包孝肃公以知扬州天长县徙知端州。病民之汲于江,作七井,以便其用。其一在府治内,后人以其水清冽比公之介名包公井。距府治西庙旁则其第二井也;其三在县学前街南,俗谓之义井;其四在分司巷口;其五在广济仓右;自广济①而转城北门之左,其第六井也;自城北门而复主帅堂①之前,其第七井也。②……”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广东新语》对包公井也作了记载:“包孝肃为端州守,尝穿七井。城以内五,城以外二,以象七星。其在西门外者,曰龙顶岗井,居民环抱,清源滑甘,为七井之最。”清雍正间曾任肇罗道员的张渠所著《粤东闻见录》卷上“井水条”称“肇庆昔有七井,包孝肃守郡时凿。内五外二,似七星,在西城外者曰龙顶岗井,最为清冽……”此外,还在历代的《肇庆府志》找到相关记载:如明万历《肇庆府志》载在包公井在“府厅之东”、清道光《肇庆府志》载大堂之东北有石楼三间,前有“包公井”。上述史料为我们了解有关包公井开凿的原因、名称的由来及其位置分布等历史信息提供了参考。

首先是包公井開凿的原因。“病民之汲于江,作七井,以便其用。”这里向我们道出了包拯当年开凿水井的原因——是当地百姓得了一种“病”。这是什么病呢?据《隋志》载:"岭南二十余郡,地势低湿,暑热,湿气交蒸,疫疠为害,向被称为瘴疠之区。”清屈大均《广东新语》是这样说的:“当唐宋时,以新、春、儋、崖渚州为瘴乡,谪居者往往至死。”其时在民间曾有“九月稻尾黄,十户九家卧眠床"的顺口溜,可见古代瘴疠危害甚烈。记史料记载,以写《爱莲说》著称的宋代官员周敦颐在广东任提点刑狱期间,由于染上了瘴气,得了重病,无法坚持在广东继续履职,万不得已,只好向皇帝上奏折,如实禀报。后经朝廷批复,周敦颐改任南康军的知军。可见“瘴气”对人健康的危害之大。端州濒临西江,水患频繁,洪涝过后“山林瘴气”聚集,容易导致瘴疫。故有“西江瘴疬多”的说法,古端州乃为"瘴疠之地"。由此可此,这种病应是“瘴疬”。瘴疠是一种恶性疟疾,当时的端州百姓深受其害。如何根治这种疫情就成为包公当时首要解决的民生问题。为此,包公多方搜集医方,但只是治标不治本。后来包公从端州百姓的饮水习惯得到启发,找到了瘴疫未能彻底根治的原因——“病民之汲于江”:是由于当地百姓长期饮用了不卫生的西江水。如何让百姓喝上干净卫生的水成为包公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大事。于是开凿水井。为了让更多的百姓饮用到干净卫生的井水,所以,包公开井一开就是七口,实现其“以便其用”——方便百姓用水的目的。

其次是包公井名称的由来。包公开井于宋代,但何时命其为包公井呢?经查阅相关史料,发现董源的《义井记》和明代肇庆知府陆鏊的诗作《包公井》都提到了“包公井”。由此可知“包公井”一词的出现应是始于明代。特别是董源提到:“其一在府治内,后人以其水清冽比公之介名包公井。”这句话告诉我们:“包公井”是后人为包公开凿的水井命名的,并不是开凿之初就名为“包公井”。由于包公开凿的水井其水清冽,宛如包公的清廉高洁的品格,因而名“包公井”。后人也就此将包公开凿的其余六口水井均以包公来命名,以铭记包公开井之恩。

第三是对包公井的具体位置进行了记载:“一在府治内;在府治西,岳庙旁则第二井也;在县学前街南,俗称义井,则第三井也;其四在分司巷口;其五在广济仓右;其六在北门之左;其七在主帅堂前”。屈大均所说:七井的布局象七星。为何包公所开凿的七井象七星一样的布局?当中充满玄机。七星分别为天枢、天旋、天玑、天权、天衡、开阳和摇光,我们常称它们为北斗七星。据说很久以前,天上都没有星星,地球上灾难重重,很多人都没有水喝,后来地上的七颗钻石慢慢地伸到天上变成七颗星星,接着人类就有了无穷无尽的水源,在天上那七颗星就成了北斗七星。这故事尽管是传说,但它说明了七星与水有关。包公按照北斗七星的布局来开七井,就是寄予七井水源不断,水足粮丰。这个愿望在后来也得到了实现。尽管后来有学者对这七井的具体位置提出过争议,但也无妨七井在百姓心目中的影响。

第四是对何为“义井”作了记录。董源在他的《义井记》中提到“其三在县学前街南,俗谓之义井”。“义井在府治东八十步,包公所凿,其水清冽甘美,秋冬不竭,井栏刻嘉靖癸未”。这说明第三井以“义井”命名的具体时间是在嘉靖癸未年(1523)。义井是因一个人的修井义举而得名。那么修井的原因是什么?修井的过程又如何?主持修井工作的人是谁?对这些问题都作了记载。修井的原因是“唯县学前、分司巷口两井,当通衢之冲,汲之者众。然皆以罂缶出水,少不谨,则相撞击破毁,岁久填塞。水涸之月,绠不能以及泉。”另外,宣统《高要县志》也对修井的原因作了说明:“包井之作昉于宋康定庚辰至嘉定癸未一百八十四年始克修之”,也就是说自包公开井后一百八十四年都没有修缮过,因而造成“井之用,于是乎有间也。”为此“即买石僦工浚之,复其躬自指画,出其瓦砾汗淖,补其敝漏缺。井之口,周以石阑。其外四隅,皆治使端正,甃砌平垣,尤愈于新。”使之恢复水源以便百姓用水。这就是修井的过程。此次修井是由时任高要县簿的鲍宣文主持,他是明正统年间任高要主簿,县志评价他:贤良方正。后人为褒扬他这种善举,將其所修之包公第三井称为“义井”。

二、包公井的价值

包公井是包公精神的物质载体,是其以勤政爱民、廉洁奉公为核心思想的包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是值得我们去研究深挖。主要体现在:

首先是包拯爱民的见证。从包公井的分布说明了其开凿水井的目的是让百姓“以便其用”。我们姑且不谈包公七井的风水之说,但这七井的选址和布局无不体现其出爱民之心。“城内五,城外二”,除了水源的原因外,也就说明了包公是根据当时端州人口分布而选址的,更多的是考虑如何方便百姓取水用水,“以便其用”就成了包公开凿水井首先考虑的条件之一,这也正是百姓为何把其称作包公井的根本原因。包公开凿水井本是小事一桩,也是其理所当然的本职工作。然而,这也是包公为民办实事的具体体现。民生无小事,需要官员多关注。其实,要成为一名有所作为的地方官,就必须坚持以百姓为中心,从民生小事做起,成为老百姓的贴心人。然而,并不是每个为官之人都能信守為官之道,有的甚至背道而驰,只为中饱私囊。包拯作为一名地方官员,他心系百姓,想百姓之所想,当他了解到“病民之汲于江”时,就马上“作七井,以便其用。”他的爱民之心天地可鉴,包公的尊称便就此而成。

二是端民感恩包公的见证。包公井是当地百姓对包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勤政爱民之良好品德的颂扬,包拯作为一个时代具体的历史人物,但是他却跨越历史的门槛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成为百姓渴望官员关注其生活的一种精神寄托。相传包公第一井为包公治理水妖的锁妖井,与古端州八景之一的“披云鹤唳”的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传说包公在端州为官时,见有许多(一说是一百只)妖魔鬼怪为害百姓,便用妙计将九十九个妖怪诱骗到井里镇住,让其永世不得翻身。唯一成功逃脱的鹤精,领着一群白鹤在府衙后边的披云楼上栖息,时常鸣唱。这便是端州八景之一——“披云鹤唳”的由来。包公开凿七井,让端州百姓喝上清冽井水,摆脱了瘴疫,当地百姓把当年端州流行的瘴疬与妖怪联系起来,创造出包公收妖的故事来颂扬包公治端的政绩,突出包公勤政爱民的形象,可见百姓对包公的景仰。

包公井不仅解决了当时百姓生活用水的,同时还与其关注教育有关。据宣統《高要县志》记载:“县学原在县治东七十余步府学遗址,宋政和甲午(1114)郡守毛衍即其地为县学。”“其三在县学前街南”也就是原府学遗址。就说明了包公把原府学用水纳入他的开井计划,是充分考虑城内的府学人数较多,要为他们提供用水方便,解决其学习后顾之忧。由此可以看出包公对府学的关心,也体现他对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后来由包公主持兴建的星岩书院更证实了这一点。

其三:成为端州历代官员的一面镜子。“端之名宦,每以包孝肃公为首称”①。他是后来者勤政爱民、廉洁奉公的典范。“孝肃遗风”就是包公文化、包公精神对后人的影响及后人对包公文化传承的一种体现。我们从“义井”的来由可知包公对官员的影响。明董源《义井记》:“高要县判簿乐平鲍君宣文仰前人之遗矩,急斯民之日用,方庙学义仓诸役甫完。”“仰前人之遗矩”正是受包公勤政爱民思想影响的体现。“于今全说包公井,涓滴寒泉亦满城”②;“包公尚有甘棠泽,清誉令人仰未休③;“端人指七井,流泽洌以深。迢迢望菘台,星斗共降临。此是公廉泉,足以诉芳襟。岂徒可用汲,饮之止滔淫。”①孔颖达疏:“叹美井德,愈汲愈生,给养于人,无有穷已也”。后来如宋代的郑敦义、张宋卿,明代王泮、黄瑜、陆鏊等,他们都受到包公精神的影响,勤政爱民、廉洁自律,颇有政声,成为载入史册的好官 。明万历期间肇庆知府王泮说:“夫民心至愚而神,抚之则恩,恩则怀,怀则去而思”② 。可见,包公精神对后辈的影响是深远的。

第四、关于治理水污染的思考。包公井的开凿是由于“病民之汲于江”,即与西江水的污染有关。这就涉及到一个关于西江水治理的问题,也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西江全长2214千米,它发源于云南境内的的马雅雄山,流经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四省,是西江流域广大地区的生活用水的支柱,是我市的封开、德庆、高要、端州等县区的生活水源。其江水的卫生与否,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如何彻底根治水污染的问题是当今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民生问题。据有关 报告统计,西江不达标水功能区水质超标项目主要是粪大肠菌群、总氮、总磷等。前不久,省政协专门组织的西江水质调研曾得出结论,西江干流水质尚好,但支流污染比较严重,让人“忧心忡忡”。专家指出,目前西江上游的污染还以生活污水排放为主,主要属于有机污染,由于西江水量巨大,污染还没有超出西江水的自净能力,但必须防止污染的继续恶化。③尽管目前没有古时的瘴疬威胁(即使有瘴疬,在现代医治上也不是难题),但江水的污染现象依然存在,而且问题并不简单。包拯时代的西江污染是自然环境所至,而今天的西江污染更多的是人为因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民向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水是生命之源,如何加强对江水污染的治理显得十分迫切,因为它系着千家万户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让更多的人知道包公井的人文价值,使之成为当代治理水污染的警醒,让“病民之汲于江”的现象也永远成为历史。

三、包公井的现状

包公井是肇庆珍贵的文化遗产,其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值得我们去挖掘。作为文物职能部门,加强对包公井的保护和利用责无旁贷。为此,在今年上半年,市博物馆调查小组,结合相关文物资料及当地文史专家学者的指导意见,再次对包公井进行实地调查,并重点对包公井的现状、周边环境进行现场调查。由于包公所凿之井有七,数量较多,加上年代久远,随着时间推移,至清末民初,肇庆的水井已数不胜数了,基本上各大街小巷都有饮用水井。由于包公七井具体位置,古今对照,已很难找到确切地点。虽然如此,在当地文史专家的指导下,我们还是将包公七井的位置大致找了出来:第一井在府治内,又叫锁妖井,现为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旧址;第二井“距府治西庙旁”;即现在龙顶岗井,又称大井头在现宋城路旁;第三井“在县学前街南”,俗称义井,即现中山纪念堂东侧;第四井在分司巷口,即今十字路道源斋前;第五井在广济仓右,即今米仓巷原高要市委宿舍大楼内;第六井自广济而转城北门之左,现为朝天门西面红绿灯附近;第七井自城北门而复主帅堂之前,即今十五小教师宿舍南侧。其中城外的包公井为第二井和第六井,其余的为城内包公井。由此印证了屈大均对包公井所作的“包孝肃为端州守,尝穿七井。城以内五,城以外二,以象七星。”的记载。至今影响最大或保存最好的包公井有三口:

其一,包公锁妖井。对于端州百姓来说,其传说由来已久。据文物资料记载“其一在府治内,后人以其水清冽比公之介名包公井。”这是当地用“包公井”命名的第一口井,此井故事性强,在当地影响很大。据肇庆市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了解,丽谯楼在元末明初均为肇庆府衙所在地,即今丽谯楼东侧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旧址内。为寻找這一包公井遺址,调查人員多次向当地文史专家以及老街坊了解此井的有关信息,得知原府治内的包公井所在位置在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旧址里的一棵古榕树西侧,解放初已填平了。現在,随着肇庆府城复兴项目的工作顺利开展,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旧址建筑于去年年底已进行了清拆,目前是一片空旷待建之地。其具体确切的位置尚待考证。

其二:龙顶岗包公井。又称宋城路包公井或大井头,位于市区西部龙顶岗西麓的三联巷。井呈筒形,以弧形花岗岩石砌井壁,井口直径0.75米,井栏为石灰岩石,高0.35米。记史料记载:“距府治西庙旁则其第二井也”。附近原有西岳庙一座。现该井水源充足,可以饮用。井沿布满道道深峻的井绳痕,是其历经千年的最好见证。龙顶岗包公井属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经过适当的修缮,结构稳固,形制完整,近年還增建井亭加以保护,同时作了标志说明供市民游客参观,是当地目前保存环境最好的一口包公井。

其三:米仓巷包公井。“其五在广济仓右”为包公七井中的第五井。现在今米仓巷朝晖粮站旁,即原包拯储粮备荒的丰济仓所在地(元代改名广济仓)。此井外径0.67米,内径0.44米,由于井沿至水面约0.94米,水质清洁。圆形井筒,有脚窝。井栏用水泥红色砖砌成,其结构稳固。在现井栏下见一旧石井栏,保存较好。为加强对该井的有效保护,2014年被列入肇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期,文物部门对其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增加了说明和标志,有效地提升了此井的保护和利用力度。

据史料记载,与此井同建的还有丰济仓。丰济仓“旧在府署西米仓巷,宋建康元年郡守包拯创建。明洪武三年知府步从信迁于府治东二百步旧名‘广储为衙仓,宣德十年革于府改今名,设官厅仓厫中东西南四厫,每厫二千余石。”说明了包公治端期间,政绩彪炳,粮食充裕,水源清洁,为百姓带来了好生活。

目前,城府内仅存的米仓巷井、龙顶岗井两口包公井在结构上算是保存较为完整的水井。其余五井的地址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四、关于包公井的保护利用的几点建议

端州老教师冼铁生诗曰:三年政绩千秋誉,一代名臣百代师。刚正廉明垂典范,古今中外仰遗仪。包拯在肇庆主政三年,留下了千古德政。史书有记载,星岩有石刻,城内有遗迹,民间有传奇。而包公井和包公祠、包公石刻等是现存记录包公治理端州最为有力的佐证。因此,做好对包公井的保护和利用,对于传承包公清正廉明、刚直不阿的精神品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加强对包公井水质的保护,对包公井水质清冽的历史记载得到进一步还原,利用其推出包公文化产品——制作清心茶、清心粥,给予其一定的文化包装,倡导包公廉政文化,进行廉政教育。

2.加强对包公井周边环境的整治,强化对包公井外形的保护。在仅存的两口包公井中,一口列入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另一口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对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外,还须加大对其人文价值挖掘和宣传,让包公井的由来家喻户晓,深入民心。加强对包公井的研究。包括对包公井建筑材料和包公井水质的研究。让我们从包公井的水质到水井建设用料进行化学检测,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进行分析研究,为研究当时包公挖井的原因提供新的佐证。

3.开发寻找包公水井的互动游览线路,利用包公井和包公祠、包公石刻讲包公治端故事,传承包公文化,弘扬包公廉政文化基因,让包公文化在肇庆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影响得到更好的发挥。

4.加快对散落在府城内目前还未找到其遗迹的四口包公井的考古勘探工作,根据历史文献寻找水井遗址,像古城墙四个城楼门的考古勘探那样,让包公七井重现端州,成为肇庆文历史化名城的另一亮丽文化名片。

结语

民生无小事。包拯深知地方官的使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出任端州后,他察看民情,果断决策,兴利除弊,政绩显赫,其勤廉治政理念形成于端州。包公井是其勤廉治政理念的物质载体,其开凿目的是“以便其(百姓)用”。便用即是便民,体现了包公对百姓生活的关心,它承载的是一种良好的官民关系,反映的是官爱民,民颂官的社会良好氛围。重视民生,关注民生,心里装着百姓,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才能被百姓记在心里,载入史册。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包公在端州三年,一件事一件事地干,干出了包公的美誉。“公之精忠粹德于昭炳耀载于史册,称为神明之政,闻者莫不兴起后为邦者当以公为师。”包公井盛誉包公的美德,其影响如井水般源源不断在滋养着到端州任职的历代官员,都他们以包公为镜,“一麾北归,一砚不持,越数百载遗爱在兹,后之来者景行先哲包井之泉清风高洁”①。这才是包公井的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所在,诚如屈大均言:“孝肃此举,端人至今受福大矣哉,君子为政,能养斯民于千载,用之不穷。不过一井之为功,亦何所惮而不为乎?”为官如能如包公般爱民清廉,将会有更多的包公楼、包公桥、包公路出现,也必将是百姓之福,社稷之福。

参考文献:

[1]高要县志.(民国);

[2]肇庆府志(康熙);

[3]李纬.包拯传[M].广州:广州人民出版社,2011;

[4]肇庆名城与旅游发展研究会.肇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贾敏(1965—),女,文博系列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博物馆陈列展览、文物保护。发表《论文化强市与博物馆的关系》、《试论乡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等论文。现任肇庆市博物馆馆长。

猜你喜欢

价值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一分钟能创造多少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七月》价值新解读
“给”的价值
俆卫:用梦创造价值
“活着就要体现自身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