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下我国绿色发展的思考

2018-05-14黄娟

湖湘论坛 2018年2期
关键词:美好生活五位一体绿色发展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强国,需要探索一条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新路。根据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绿色发展不只是解决资源环境生态问题,而是要用绿色发展理念统筹“五大建设”,形成绿色发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目的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绿色生活的新需要。具体而言,就是要通过发展绿色生态满足人民优美生态环境与绿色生态生活需要,发展绿色经济满足人民美好物质生活与绿色物质生活需要,发展绿色文化满足人民美好文化生活与绿色精神生活需要,发展绿色社会满足人民美好社会生活与绿色社会生活需要,发展绿色政治满足人民美好政治生活与绿色政治生活需要。

关键词:新时代;美好生活;绿色发展;五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18)02-0060-10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主要矛盾反映时代的根本问题,并决定根本任务与工作重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11解决主要矛盾就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则要探索一条生态优先的绿色现代化道路,这就需要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生态、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建设,用绿色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生态、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发展。推进绿色生态、绿色经济、绿色文化、绿色社会、绿色政治充分发展均衡发展,是满足人民美好的绿色生态、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生活需要的根本途径。

一、基于美好生态生活需要的绿色生态发展

美好生态生活需要是对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等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西塞罗认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享受美好生活的一部分。美好生态环境为美好生活提供最基本、最重要的生存需要,而且具有净化灵魂、愉悦身心、润泽心灵的特殊功能,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与美好生活的根本基础。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2]4当前,我国人民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日益增长,提高环境质量成为广大人民的热切期盼。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不仅威胁人民对美好生态生活的追求,而且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满足人民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积极推进绿色生态发展,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良好的“三型社会”,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绿色生态产品,实现绿色中国梦、美丽中国梦。这是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发展绿色生态、建设“三型社会”、建设美丽中国的首要任务。这是因为,节约资源是解决资源紧缺的关键举措,更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当前,资源约束趋紧已经成为我国基本国情,主要表现为能源资源紧缺、耕地资源减少、水资源供应紧张、矿产资源不足等问题,加上资源开发粗放、资源利用浪费,进一步加剧了资源紧张局面,并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演变成遏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根本上是由资源过度开发、资源粗放利用造成的,必须抓住资源开发利用这个源头,转变我国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近年来,我国资源节约能力、资源利用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还有不小差距。能源、水、土地等资源供给不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的瓶颈,我们必须加大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力度。在全社会、全领域、全过程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从资源粗放利用方式转向节约循环利用方式,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治理等各个环节,学习借鉴先进国家“四倍跃进”(用一半的资源消耗创造双倍的财富)经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当前,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点是要抓好节能、节水、节地等工作,实施全民节能、节水、节地行动计划,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加快推进节能型、节水型、节地型社会建设。建成资源节约型社会,才能保障我国资源安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发展绿色生态、建设“三型社会”、建设美丽中国的重中之重。人生活在环境中,离不开空气、水、土壤,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人民生活质量。目前,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还有垃圾污染成为我国人民反映强烈的重大问题:水环境污染十分严重,主要水系、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空气污染是民心之痛,雾霾成为秋冬季的常态,2017年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的仅占1/4;[1]379土壤污染触目惊心,铅中毒、铬大米等重金属污染事件频发;垃圾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多数城市、不少乡村被垃圾包围。环境污染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严重威胁人民身心健康与社会和谐稳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要解决这些突出环境污染问题,实现人民对优美环境的追求,必须重点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预防为主、源头防治、综合治理、全民共治,把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和目标,紧紧抓住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坚决打赢污染防治这场攻坚战。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继续加强雾霾等大气污染防治,打赢蓝天保卫战;二是加快水污染防治,加大水环境保护,打赢净水保卫战;三是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打赢净地保卫战;四是加强固体废弃物与垃圾处置,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建设好环境友好型社会,解决好突出环境污染问题,确保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让人民群众生活在优美的环境中。

(三)建设生态良好型社会

建设生态良好型社会是发展绿色生态、建设“三型社会”、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任务。人类生活离不开森林、湖泊、湿地,气候变化、地质灾害、海洋生态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然而,我国生态情况不容乐观:森林覆盖率不及世界平均水平,湖泊、湿地面积不断缩小,洪涝与干旱交替发生,地质灾害、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日渐减少,海洋生态环境受到威胁。从总体上看,我国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这是习近平同志对我国生态现状的基本判断。生态系统退化,对自然界整体生态平衡构成威胁,导致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主体功能弱化,对人类生存环境产生极大负面影响。生态兴则人类兴,生态衰则人类亡,人与自然必须和谐共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需要,我们必须直面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加快推进生态良好型社会建设。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与要求,大力开展全民植树行动,提升我国森林覆盖率,扩大绿化与绿地面积;保护好现有湖泊与湿地,严格实施退耕还湖还湿计划,逐步恢复湖泊与湿地;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做好洪涝干旱防治工作,降低极端气候的不利影响;积极预防各类自然灾害,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实现人与生物和谐相处;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这是未来人类衣食父母等等。通過生态良好型社会建设,生态保护、生态治理、生态修复,为人民夯实生态根基、扩大生态空间,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生活需要。

二、基于美好物质生活需要的绿色经济发展

人类生活离不开一定物质,物质生活是人的基本生活,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物质生活需要是人们对衣、食、住、行等各种物质生活资料的消费与享用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人民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变化,对物质生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绿色物质生活成为美好物质生活的重要内容。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物质生活需要,特别是绿色物质生活需要,必须处理好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理念,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方式,构建绿色生产方式、绿色产业体系、绿色科技体系,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均衡发展。

(一)构建绿色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指生活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资源环境生态状况与物质生产方式紧密相关,不同生产方式对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产生不同影响。资源能否节约、污染能否防治、生态能否保护,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发展方式与生产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建立在资源大量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生态系统破坏基础上。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产同样的物质产品,需要投入更多资源、排放更多废物,单位产品的能耗、水耗、物耗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甚至高于印度等其他发展中国家,可以说,我们是用不可多得的绿水青山换取了得不偿失的经济增长。如今,资源、环境、生态国情已经无力支撑经济发展,这就需要从传统生产方式转向绿色生产方式,形成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恢复的生产方式,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生产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绿色生产方式、绿色发展方式取得较大进步,2016年单位GDP能耗、水耗分别比2012年降低17.9%和25.4%。[1]37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与中国梦,满足人民美好物质生活需要,要求我们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不断降低我国能耗、水耗等各种物耗,引导实体经济向更加绿色清洁方向发展,彻底放弃灰色、高碳、直线经济,做大做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绿色生产方式。也就是说,将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生态代价降到最低,用最少的资源环境生态代价生产最多的物质财富。

(二)形成绿色产业体系

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与落后产业结构有关,根本改善生态环境状况必须改变过多依赖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模式,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一是大力发展绿色农业。近年来,人民群众对有机水稻、生态蔬菜、环保水果等绿色食品需求不断增长,相应地,绿色种植业、低碳养殖业、绿色水产业等风生水起。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绿色农产品需要,我们必须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把农业绿色发展放在突出地位,积极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低碳农业,提供数量多、品种全、质量好的绿色有机产品。二是加快发展绿色工业。中国尚处在工业化进程中,工业是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但传统工业是生态危机的根源。要严格按照《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新要求,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快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工业,壮大节能环保、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新兴战略性产业,大力发展绿色、低碳、智能制造业,形成绿色工业结构与绿色工业体系,为人民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绿色工业产品。三是重点发展绿色服务业。相对于农业与工业而言,服务业是较为绿色的产业。发达国家之所以生态环境良好,原因之一就是产业结构轻型化与服务化。近几年来,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50%,为发展绿色经济奠定了良好基础。今后要重点发展服务业,推动服务业绿色发展,发展绿色餐饮、酒店、旅游等产业,为人民提供更多绿色服务产品。在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工业、绿色服务业基础上,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绿色产业体系。

(三)促进绿色科技创新

发展生产、建设经济离不开科技支撑,邓小平早就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依靠劳动力、资源、土地等生产要素投入,如今,这条传统经济发展老路已经走到了尽头。伴随我国经济进入绿色发展新常态,我们必须寻找绿色经济发展新动力,那就是科技创新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绿色发展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我们要依靠科技创新破解绿色发展难题,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2]34,71发展绿色经济与绿色产业要靠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同样需要面向并服务于绿色经济与绿色发展。二十一世纪新科技革命风起云涌,绿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主要特征。绿色科技,已经成为科技服务社会的基本方向,成为国际社会科技创新的重要趋势,成为建设美丽中国与美丽地球的重要手段。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探索中国特色绿色科技创新道路,紧紧围绕绿色发展进行科技创新,明确绿色科技创新重点与主要领域,包括绿色资源、绿色环境、绿色生态,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农业、绿色工业、绿色服务业,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等等。[3]与此同时,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科技创新体系,开发国际领先的绿色科技新成果,抢占国际绿色科技创新的制高点,建成创新型国家,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引领全球绿色产业链与绿色经济发展。

三、基于美好文化生活需要的绿色文化发展

文化生活、精神生活是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美好文化生活需要是对产品丰富、内容充实、形式多样、具有正能量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在基本物质生活需要满足后,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性凸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强烈,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就越突出。如果没有精神文化生活的充实,就不可能有幸福美好的生活。蔡元培曾言:福者,不惟在体魄之享受,而尤在精神之快乐。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人民盼望绿色精神文化生活,绿色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增长,这就需要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均衡发展,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文化建设中,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绿色文化发展,促进绿色文化与绿色經济协调发展,大力弘扬绿色价值理念、发展绿色文化事业与绿色文化产业,为人民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绿色精神文化食粮。

(一)弘扬绿色价值观[4]

价值观是人的灵魂与精神支柱,是文化建设的核心与灵魂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大力弘扬与培育核心价值观。绿色价值观,即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也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价值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大力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我们可以通过融入核心价值观来弘扬绿色价值观。一是融入绿色国家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国家价值观,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富强观、生态民主观、生态文明观、生态和谐观。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美丽确立为现代化建设新目标,生态美丽观理应成为绿色国家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二是融入绿色社会价值观。自由、平等、公平、法治是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社会价值观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由观、生态平等观、生态公平观、生态法治观。通過绿色社会价值观的弘扬与树立,引导我国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的新社会。三是融入绿色公民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个人价值观应该体现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爱国观、生态敬业观、生态诚信观、生态友善观,这些分别是生态社会公德、生态职业道德、生态人际美德、生态个人品德的生动体现。弘扬绿色个人价值观、培养更多优秀绿色公民是生态文明新时代对公民道德行为的基本要求。借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弘扬绿色价值观是有效途径。

(二)发展绿色文化事业[5]

文化事业是提供精神文化产品的主要途径,发展绿色公共文化事业,提供绿色精神文化产品,可以满足人民绿色文化需要。一是发展绿色公共文化服务。绿色文化是指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文化,应将绿色文化视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内容,大力发展绿色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包括在已有场馆中增设绿色发展专题或主题;创建绿色文化馆、低碳科技馆、绿色博物馆、低碳图书馆等;利用基层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开展绿色宣传教育活动;发挥各地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作用,提高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宣传效果。二是发展绿色传播体系。加强重要媒体绿色传播,包括党报刊、通讯社、电视台加大绿色宣传比重、开设生态文明专题板块、报道绿色发展的先进典型,在环境事件、绿色热点等舆论引导中发挥主流媒体作用。当前,要大力建设国家绿色广播体系,实现绿色广播全国覆盖和稳定运行。利用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的新平台,丰富强化绿色发展、美丽中国等节目内容,以适应生态文明新时代的要求。三是传承优秀传统绿色文化。我国拥有丰富的优秀传统绿色文化资源,如儒家“天人合一”、道家“道法自然”、佛家“众生平等”。加大优秀传统绿色文化传承力度,加强传统绿色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推进绿色文化典籍资源数字化;挖掘不同民族传统节日的绿色文化内涵,开展优秀传统绿色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增加优秀传统绿色文化的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绿色文化教研基地建设;繁荣发展少数民族绿色文化事业,开展少数民族绿色文化保护工作等。

(三)发展绿色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发展文化产业是提供丰富文化产品的重要渠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得以快速发展,正在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快绿色发展要求构建绿色文化产业体系。一是发展绿色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绿色文化产业要求壮大绿色出版、影视、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产业。其中,绿色影视业是绿色文化产业的核心部门,发展绿色影视业需要生产更多更优秀的绿色影视剧,如陆川《可可西里》、周星驰《美人鱼》、即将上映的《环保局长》《青恋》等绿色电视剧,《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启示录》《环球同此凉热》等绿色纪录片,将绿色影视发展为我国重要影视门类。二是发展绿色新兴文化产业。新兴文化产业具有高风险、高回报,高知识性、高附加值、低耗能等特征。发展绿色文化产业要求推动绿色文化创意、绿色数字出版、绿色动漫游戏等产业发展。创意是文化产业的灵魂,没有创意就没有文化产业。资源、环境、地球有限,而人的创意无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要有绿色生态考量,有力推进绿色文化创意产业。三是发展绿色相关文化产业。旅游、体育、建筑等产业与文化产业紧密相关,不仅要大力发展这些相关文化产业,更要积极发展绿色文化旅游、文化建筑、文化体育等产业。我国拥有大量自然旅游资源,又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其中,绿色生态是旅游的基础,精神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近年来,我国人民旅游热情不断高涨,各地绿色文化旅游逐渐兴起,成为绿色文化产业的新动能。大力发展绿色文化产业,构建绿色文化产业体系,提供更多优质绿色文化产品,才能满足人民绿色文化生活需要。

四、基于美好社会生活需要的绿色社会发展[6]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属性是人的基本属性,社会生活是人民生活的基本内容。美好社会生活需要,既要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保、更高水平的医疗、更优美的生态环境、更舒适的居住条件等,还要有教育公平、就业公平、共同富裕、社保公正、医保公正、生态正义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人民在公平、正义、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人民生活与社会建设关系最为密切,保障民生必须抓住人民最关心的民生问题。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必须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民生建设中,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绿色社会发展,增加绿色公共服务供给、探索绿色扶贫脱贫路径、建设绿色美丽健康中国。大力推进绿色社会发展,才能满足人日益增长的环境公平、生态安全、绿色幸福需要。

(一)增加绿色公共服务供给

生态环境问题是我国重大民生问题,环境保护是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增加绿色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保障绿色基本公共服务公平是实现人民美好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目前,我国绿色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供给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迫切需要实现充分供给、公平供给。就区域供给而言:面对当前东中部供给较高、西部供给较低现状,要重点加大西部地区绿色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包括饮水安全、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本环境民生服务,确保西部地区人民喝得上放心水、污水与垃圾能够得到及时处理。就城乡供给而言:针对城市供给较多、农村供给较少现状,要重点增加广大农村地区绿色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能让农村成为城市垃圾填埋场,加大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力度,让所有乡村通上自来水,让所有农民喝上健康饮用水,及时清理污水与垃圾,让乡村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家园。就群体供给而言:目前,部分人群或强势群体获得的绿色基本公共服务远高于其他人群或弱势群体,强势群体成为生态环境受益者、弱势群体成为环境污染受害者。这就需要增加弱势群体绿色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如合理布局公共绿地、共享绿道、生态公园。只有加大西部、农村、弱势群体绿色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缩小区域、城乡、群体之间的绿色公共服务差距,实现绿色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与均等化,才能确保绿色基本公共服务公平公正,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公共产品。共建共享要求,共建必须共享,共享才能共建。只有实现绿色惠民、绿色共享,才能让所有人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事业,齐心合力同心协力圆美丽中国梦。

(二)探索绿色扶贫脱贫路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精准脱贫与污染防治是两大攻坚战,不能各自为战、单打独斗。贫困地区既要温饱也要环保、既要生存也要生态,应将精准脱贫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探索多样性多渠道绿色扶贫脱贫路径。一是绿色产业扶贫。对于拥有绿水青山的贫困地区,可以探索绿色旅游、绿色产业脱贫路径。我国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旅游风景名胜区分布在中西部地区,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景区周边集中分布着大量贫困村,这些地区可以在山水上做文章,让自然风光要素活起来,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2]30如贵州省遵义市的花茂村,通过发展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实现了脱贫致富。二是生态搬迁扶贫。对于那些生态环境恶劣的贫困地区,可以探索生态移民、生态搬迁脱贫路径。习近平同志指出: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贫困地区,可以通过移民搬迁,将其搬迁到发展条件较好的地方发展,让原来的地方宽松一点,生态也能得到改善修复,這是一条可持续的道路。[2]722016年,重庆市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安置十万余人,同步推进后续产业帮助搬迁户生活得更好。三是生态保护扶贫。对于地处生态功能区的贫困地区,可以探索生态保护扶贫脱贫路径。我国不少地区既是贫困地区,又是重点生态功能区或自然保护区,还是少数民族群众聚居区。这些地区可以通过增加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加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力度、精准使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资金,以及让贫困人口转化成生态保护人员等措施实现脱贫。[2]65大兴安岭地区,自原始森林禁伐以来,帮助伐木工转化为护林员,走上生态保护脱贫致富道路。

(三)建设绿色美丽健康中国

健康是人民幸福的根本标志,没有健康就没有美好生活,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是重大任务。健康中国与美丽中国紧密相关:人民健康离不开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健康影响因素。绿水青山不仅是金山银山,也是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保障,良好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础。经过三十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积累了不少生态环境问题,其中,不少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群众健康。[2]90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生态文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才能保护人民身心健康,让城乡环境更加宜居,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健康中国离不开食品安全,“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每个人安康与幸福,关系我国食品产业发展与民生保障。食品安全取决于生态环境安全,生态环境污染影响食品安全。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要让人民吃得放心,就要大力推进绿色发展与美丽中国建设。2016年,我国政府正式出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建设健康环境列为健康中国重要内容,包括综合整治城乡环境卫生、治理影响健康的环境问题、保障食品安全等。建设健康中国要求人口健康发展,人口是影响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状况的关键因素,人口多、素质差、结构不合理是造成我国生态足迹过大的主要原因。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减缓了老龄化压力、增加了劳动力供给,但人口增多必然增加资源环境生态压力。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满足人民健康生活需要,必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建设人口与自然均衡发展的美丽国家。

五、基于美好政治生活需要的绿色政治发展

美好政治生活需要是人们对参与民主政治、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的需要,或者说是人民对参与国家政治事务、更多了解国家大事、讨论乃至建言献策等方面的生活需要。满足人民逐步增长的政治生活需要,必须大力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将保障人民当家做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之中。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人民对绿色政治生活需要也在增长,满足人民美好绿色政治生活需要,必须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政治建设中,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绿色政治发展,发展绿色民主政治、构建绿色法治体系、健全绿色制度体系,为人民提供丰富优质的绿色政治产品。

(一)发展绿色民主政治[7]

民主,简而言之,就是人民当家做主,主要表现为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满足人民对民主的需要,尤其是绿色民主需要,必须发展绿色民主政治。一是绿色知情权,即公民对资源、环境、生态等绿色发展方面的知情权。满足人民群众绿色知情权,需要实行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要求政府及时披露环境信息,定期发布生态环境公报,公开生态环境建设政策与措施等。二是绿色表达权,即人民群众为维护自身的生态利益而反映或提出的生态诉求的权利。绿色表达权不充分是引发环境群体性事件的一个重要缘由。确保公民绿色表达权,必须实现绿色利益表达制度化,承认多元社会公民利益表达的正当性,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方式表达利益诉求。三是绿色参与权,即公众对涉及本身环境权益的重大经济社会决策与重大项目决策活动依法享有参与的权利。可以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企事业职工代表大会,以及环境非政府组织等多种途径实现公众绿色参与权。四是绿色监督权,即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行使公共权力进行监督的权利。推进绿色发展需要完善绿色监督体系,包括专门机构监督、民主党派监督、新闻舆论监督、人民群众监督等多种形式和途径。人民绿色监督、公众环保监督是根本保证,有必要提高人民监督在监督体系中地位,寻找多种途径与方法保障人民绿色监督权。

(二)构建绿色法治体系

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手段,法治也是人民群众的新需要。满足公众绿色法治需要,必须紧紧依靠绿色法治,构建中国特色绿色法治体系。一是完善绿色立法。目前,有关资源、环境、生态,以及循环经济等法律已经初步建立,但与广义绿色发展、生态文明要求不相符合。需要围绕绿色发展三个方面,即绿色生态、绿色生产、绿色生活,来建立并完善绿色法律体系。当前,我们要加快建立绿色生产与绿色消费的法律制度。二是加强绿色执法。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执法不严无异于法律虚设。这就需要党政领导牢固树立生态环境责任,对于破坏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必须严肃处理;生态环境执法需要一定的人财物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必须增加人财物投入;执法人员素质高低影响执法效果,对执法人员相关法律培训必须经常开展。三是强化绿色司法。雾霾经久不散、环境问题加重,脆弱的生态环境急需司法拯救。当前,迫切需要提高绿色司法地位,加强绿色环保法庭建设,发挥环保NGO等组织诉讼主体的作用。福建省探索了“惩治、修复、联防”的绿色司法模式,用最严格的司法筑起了一道绿色法治屏障。四是严格绿色守法。全民守法是实现法治的重要前提与基础,法律无知、有法不依、知法违法实现不了法治。需要强化全民绿色法治宣传教育,针对不同对象开展宣传教育,对知法违法的企业与政府部门,实行严惩重罚使之付出沉重代价,才能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促使相关主题自觉遵守法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环环相扣,形成绿色法治体系才能满足人民法治需要,为推进绿色发展提供根本的法律保障。

(三)健全绿色制度体系

大力推进绿色发展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并完善生态文明制度,构建约束与激励并举的绿色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初步建立了涵盖绿色评价体系、绿色政绩考核、绿色责任追究等一系列生態文明制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需要重点加强以下绿色制度建设:一是绿色生态制度。资源、环境、生态是一个完整系统,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同资源、环境要素、生态因素之间相互关联,如开发石油资源需要大量用水、占用土地,对其他资源与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这就需要按照生态系统思想建立并完善一整套相互支撑的绿色生态制度。二是绿色经济制度。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要有绿色生产、绿色产业、绿色科技、绿色金融、绿色投资、绿色产权等制度做保障。就绿色科技创新来说,需要绿色科技教育、绿色科技人才、绿色成果转化、绿色知识产权制度等支撑。没有绿色经济制度作保障,绿色低碳循环经济走不远。三是绿色文化社会制度建设。无论是弘扬绿色价值理念、发展绿色文化事业与产业,还是增加绿色基本公共服务、实现绿色扶贫绿色脱贫、建设绿色美丽健康中国,都需要相关制度保障运行。如培育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有相关制度支撑。只有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绿色制度体系,才能为发展绿色生态、绿色经济、绿色文化、绿色社会、绿色民主等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3]黄娟.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关系[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33-41.

[4]黄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态维度[J].思想教育研究,2015(2):31-35.

[5]黄娟.我国文化产业绿色发展探析[J].中原文化论坛,2016(6):49-55.

[6]黄娟.五大发展理念视角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6):83-88.

[7]黄娟.生态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4:94-98.

责任编辑:叶民英

猜你喜欢

美好生活五位一体绿色发展
卖套房子半生无忧?谁摧毁了北京精明夫妻的“美好生活”
精明夫妻卖北京房子欲半生无忧,不料“美好生活”以血腥收场
搭建“五位一体”多功能培训平台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