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些书店,竟让你怦然心动

2018-05-14

阅读(书香天地) 2018年4期
关键词:莎士比亚书店顾客

剧院变身最美书店

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雅典人书店以华丽精美著称,作为该市名片之一,外国游客甚至专门寻觅这处特色书店。

这里原是大精彩剧院,建于1919年,能容纳500名观众。4排包厢均衡排列在剧院舞台两侧中心位置,装饰精美。拱顶绘画主题为和平,和平女神在一片花簇中起舞,庆祝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变身书店后,地面层设为销售和阅读区,地下一层为儿童专用售书区和音像作品展销区。内设扶梯,书店两侧拾阶而上,可以预览新书目录,全球新书介绍等。书店内保留了古典歌剧院风格,舞台绒幕甚至是原配的。

雅典人书店是一个连锁店。2000年,雅典人书店租用了原来的大剧院作为售书场所之一。除这家书店外,其他分店所租用的地方也多为古典建筑。所售书籍内容包罗万象,从文学到科技,从儿童到企业管理,一应俱全,每年售书70万本。由于书店的这种特色,每年到此参观的人数就达80万。

这是南美洲最大的书店,营业面积2000平方米。平日每天上午9点开门,晚上10点谢客。周末营业时间延长至午夜。

雅典人書店成功之处在于与时俱进。随着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雅典人书店也早就开始经营音像产品,但这家店从不经营电子书籍。书店内还开了一家咖啡厅。进入书店,读者可以随意挑书,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区域看书,并不一定购买。一架古式钢琴,不时有人演奏古典乐章。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到书店购书或阅读者两极分化,尤以老年人居多,儿童则在父母的陪伴下读书,接受环境熏陶。

品味“最后一家书店”

走进洛杉矶市中心的“最后一家书店”,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浓浓的“老味道”。书架是老式的,书桌是老式的,还有老书籍、老唱片、老钟表、老收音机、老电扇等等,甚至那个用一本本旧书垒成的收银台,都让人感受到书籍的厚重和历史的年轮。

一楼大厅分为书展区和唱片区,书展区全是书,新书和二手书都有。唱片区则是黑胶唱片天地,自黑胶唱片问世以来的产品,分门别类,应有尽有。不少顾客置身其间,有的手捧一本书,静静阅读;有的则在一排排老书架间溜达,看能否淘到自己钟爱的宝贝。

书店二楼处处洋溢着“艺术范儿”。走在嘎吱嘎吱的木质地板上,可以看到老式打字机吐出了“飞翔”的书稿悬浮于空中;用各种书籍装饰的墙壁无疑是精妙的书雕;还有别出心裁的书洞和拱门式的书廊。二楼绝大多数是二手书,从政治、文化到宗教、历史,分类很细。同时也有布置家居用的摆饰书籍,按书皮颜色分类。除了新书价格贵一点,二手书大多是一两美元一本。二楼另一个区域则有很多手工小店,销售手工制品与一些复古的摆饰。

多样性也是书店的鲜明特色。书店除了售书、卖唱片外,还回收顾客的旧书,顾客也可来换书或赠书。此外,书店还提供座谈、表演和签名售书会的活动空间,时不时也举办作者演讲、时装秀等。书店不只向爱书的人敞开怀抱,更向社会各界敞开大门。

据介绍,“最后一家书店”的创办人乔希·斯宾塞曾做过十几年的贸易,开过实体店也开过网店,最后决定将全部心思倾注到自己喜爱的书籍上来。书店于2005年诞生于洛杉矶市中心的一间小阁楼,随着业务扩大,才搬进目前的地址。取名“最后一家书店”,多少体现了斯宾塞心中的无奈。众所周知,随着网上书店和电子书的风行,实体书店日益衰落。斯宾塞正是以其厚重的文化情怀和奇妙的创新设计让“最后一家书店”散发出异样光彩,吸引了大量顾客。

如今“最后一家书店”已成为加利福尼亚州最大的集二手书、新书及唱片为一体的书店,被评为洛杉矶最好的书店和全球最美的20家书店之一。随着美名远扬,“最后一家书店”已成为洛杉矶的名胜,不只吸引着爱书之人,更吸引着观景的游客。书店经理凯蒂·奥芬说:“我们书店买卖的25万册图书中85%是二手书。虽说面临网上书店的竞争压力很大,但我们有自己的风格和优势。目前书店运转正常、盈利良好,希望将来发展得更好,能够吸引更多顾客和游人。”

生活方式的提案者

在众多实体书店收缩规模甚至关闭时,日本茑屋书店却于今年4月在寸土寸金的东京银座某商厦内开出了总面积达2300平方米的新店。短短几个月,就实现日均到店顾客2万人次的佳绩,成为该商厦内集客力最高的商铺。店长山下和树自信地表示:“书店赢利不成问题。”

其实,伴随少子老龄化和阅读无纸化,日本书店业不断萎缩。仅2016年一年,日本全国有735家书店歇业,平均每天关门两家,甚至出现全城没有一家书店的现象。茑屋何以能逆势上扬?

据山下店长介绍,银座店主打“艺术”概念,目标顾客为50岁以上“有闲有钱有品位”的日本人和对日本文化有兴趣的海外客。书店以100位各个历史阶段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为主轴,展示来自全世界的6万册艺术书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巨书角”,陈列着50本50×70厘米的大书。要知道,这种大部头在其他书店有一本就很稀奇了。

“艺术”的另一层含义是艺术诠释手段的多样化。书店不吝空间,采用日本传统建筑样式“橹”搭建起6米书架,形成一个敞亮的公共区域。这里是顾客的休息阅览区,也可作为新书发布和商业营销活动场地。

茑屋书店必备的星巴克,在这里也有了升级,是少有的可以品尝到手磨咖啡的地方。配有高脚凳的长条桌上,放着杂志、画册和提示纸条——“请在喝咖啡时享受阅读的乐趣”,完全不同于通常书店禁止带入食品的规定。

茑屋书店母公司是日本规模最大、拥有1400家店面的图书和音像制品零售出租连锁店。从1983年在大阪开出第一家茑屋书店,创始人增田宗昭从未满足于既有成功,不断尝试拓展。2003年在六本木书店引进星巴克,打造咖啡读书厅概念;2011年在代官山开设集商场、餐厅于一体的生活提案型书店;2013年接手改造武雄市图书馆,让一个人口仅5万的小城镇创下每年吸引游客人数超百万的奇迹;2015年推出新型家电卖场“茑屋家电”……每一次创新都引发商业和文化界的热点话题。

“茑屋不光卖书,还要做生活方式的提案者。”茑屋书店母公司CCC公司公关负责人元永纯代这样说道,茑屋书店摒弃了传统书店按照书的形态(旅游指南、参考书、漫画等)进行分类的方式,而是按照书的内容、生活场景进行分类,重构书店空间。同样是卖烹饪书,茑屋会在周边布置相关的食材和厨具,让消费者一下进入“理想厨房”的情境。

增田宗昭在《解谜茑屋》等书中,阐述了办书店30多年的心得,对实体书店业颇有启发——

“若要以量取胜,顾客只要在网上购物就好。人们前往实体店,就是为了逛得津津有味才去的。”

“对顾客来说,有价值的部分不是书本身,而是书里的提案。”

巴黎的文学“乌托邦”

在巴黎,恐怕每一位文学爱好者都绕不开莎士比亚书店。

从外面看,书店门面并不大。招牌中央摆放着一幅莎士比亚肖像画。一扇门的门框上,写着这样一行字:“不要对陌生人冷漠,他们也许是伪装的天使。”这种待人的善意与慷慨,让书店成为不少文人作家栖居创作的庇护所。

书店建筑原址是一处始建于17世纪的修道院。1951年创办书店的乔治·怀特曼曾说:“中世纪时,每个修道院都有一个掌灯者,专门负责夜幕降临时点灯。我就是这里的点灯人,扮演一个不起眼的角色。”他说,自己创建这所书店,就像写小说的人,把每个房间都当做一个章节来构建。“我希望人们推开书店的门,就像翻开一本书一样,这本书把他们引向一个想象中的奇妙世界。”

书店最初名为“密斯托拉”,1964年莎士比亚诞辰400周年时更名为“莎士比亚书店”——不只寄托了乔治对在巴黎首创莎士比亚书店的书商雪维儿·毕奇的敬意,更是延续了老牌同名书店温暖好客、支持无名作家的精神。

上世纪20年代,毕奇的莎士比亚书店不仅是供人借阅、购买图书的地方,而且出于支持作家文人的初衷,为他们提供创作的港湾——海明威、乔伊斯、斯泰因、菲茨杰拉德等知名作家旅居巴黎時,都曾在这家书店栖居过。但不幸的是,毕奇因为在二战期间拒绝向德国军官提供詹姆斯·乔伊斯作品《芬尼根的守灵夜》最后一份副本而被捕,身心受到打击的她最终选择了彻底关闭莎士比亚书店。

时光流转,毕奇和乔治都已经离世,现存的莎士比亚书店却依然是文人墨客的避风港。书店二层的沙发、座椅、行军床、打字机见证着几十年来在此停留的不知名作家。书店为他们提供食物和临时床铺,让他们在此度过一晚上、一星期甚至数月。据粗略估计,这家书店前后收留过约3万名需要帮助的作家。在这里住下只要做三件事:每天读一本书、给书店帮忙几小时、留下一页纸自传。如今,这些数以万计的自传已成为几代作家、旅行家与梦想家故事的珍贵档案。

现在,莎士比亚书店拥有近5万本新书和2.5万本二手图书,每天接待顾客超过400人次。在实体书店纷纷迫于压力关门的时代,反而焕发出历久弥新的光彩。

据书店目前的主人西尔维娅·怀特曼介绍,在租金飞涨的时代,作为业主不用交租金无疑为书店省下一笔可观的开支。此外,书店管理团队的经营方式也十分重要。除了每周至少组织一场读诗会或阅读交流会,莎士比亚书店也会评选自己的图书奖,吸引了世界各地未发表的中篇小说作家参与竞选。为了跟上互联网的大潮,书店也有专门的团队运营官方网站,读者即使不亲临书店也能在网上完成购买。当然,真正支撑这家传奇书店受欢迎至今的最重要原因,恐怕还是书店本身作为一种符号,所象征的对于不知名作家开放而友好的人文关怀。

(摘编自《人民日报》)

猜你喜欢

莎士比亚书店顾客
独立书店联合荐书榜
独立书店联合荐书榜(总第八期)
你在引用莎士比亚的话
豆腐多少钱
威廉·莎士比亚的肖像
最美书店
An Analysis of Shakespeare’s Rhetorical Figures in Sonnet 60
在书店
“像莎士比亚一样说话”
我卖个桃容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