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窑洞情思

2018-05-14褚振江

中华魂 2018年9期
关键词:窑洞延安

褚振江

延安——中国革命的起承转合点。每次去现地见学,我都怀着无比虔诚神圣的心情,去重温一方历史的遗迹,感悟一段光辉的历程,探寻一缕精神的记忆。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延安就深藏在黄河这‘九字的弯弯里。”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给延安烙上了独有的印记,而垣峁上错落有致散落着的窑洞,便是这印记中最抢眼的一处。那一孔孔红军窑洞,静静地镶嵌在一垄垄土塬间,仿佛向前来仰俯瞻拜的人们诉说着当年的烽火岁月,令人念兹在兹,回味无穷。

窑洞是黄土高原上古老的居住形式,起源于古猿人脱离巢居而“仿兽穴居”时期。黄土高原上的陕北人很早就有“挖穴而居”的习惯,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窑洞上圆下方,符合“天圆地方”之说。通常是一孔一孔连着排列的,土黄色的立面,门较小,开在洞面右侧,左侧往往是用毛纸糊着的窗户,门面上方的半圆中心,细木条勾出五角星的图案。

延安窑洞里有光明。在毛泽东同志居住的旧址,一排五孔窑洞整齐地排列着,一桌、一椅、一床、一柜,是狭窄窑洞里的最标配。门前,树影婆娑,小院整洁,每个窑洞门口都钉着一块木牌,上面注明某年某月,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居住于此。窑洞虽小,容纳的却是整个中国的命运,是光耀百世的锦绣江山。

当“百万倭奴压海陬,神州沉陆使人愁”之际,在这些土窑洞里,在豆大的油灯下,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一扫“恐日症”“亡国论”的迷雾,使人民看到了光明前途,信心为之一振。正是“登高一呼群山应,从此神州不陆沉”,全国抗战有了指路明灯和中流砥柱。在这些土窑洞里,党中央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摆脱了外来的教条主义指挥,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在这些土窑洞里,党中央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高扬为人民服务的旗帜。毛泽东发表了《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等文章,引领全党全军为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自觉奉献一切。在这些土窑洞里,党中央领导根据地军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逆境中求生存、谋发展,顽强拼搏,由弱到强。面对环境的艰苦和敌人的封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将荒无人烟的黄土高坡,改造成五谷飘香的“陕北好江南”。

蒋介石一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延安时,在枣园看见了他的对手毛泽东曾经住过的那孔窑洞,与当地农民的窑洞没有任何区别。窑洞内墙剥落,靠窗的那张榆木桌正面坑洼不平,簡陋的床也是榆木钉起来的。窑洞外面的院子里有棵树,树下立个石凳,还有架纺线的纺车。随从告诉他,这间窑洞的旁边和下面,是周恩来、朱德和刘少奇等人的窑洞,这些窑洞无论外观还是内设都是一样的。尽管从1927年国共决裂开始,蒋介石就知道共产党人已被逼进了山林和乡村;特别是1934年,国民党通过五次大规模的“围剿”占领了共产党人的首府江西瑞金,迫使他们经过万里长征走向中国西部人烟稀少的地带之后,毛泽东与他的部队面临危境、身处绝境的情报从来就没有中断过。但此时,面对破败的延安小城和这些近乎原始的窑洞,蒋介石还是感到十分震惊。他无法想象毛泽东何以在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保持着旺盛的斗志,有效地指挥着他的军队在全国的战场上与政府军对抗,并且能在这样的窑洞里把文章写得疾风烈火、气象万千。

“延安的窑洞是最革命的。延安的窑洞里有马列主义,延安的窑洞能指挥全国的抗日斗争。”这是毛泽东1940年在杨家岭接见在中央党校学习的部分领导时讲过的一番话。周恩来也说:“毛主席是在世界上最小的指挥所里,指挥了世界上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小小窑洞,吞天吐地,精神冲天。

在凤凰山麓、杨家岭和枣园,窑洞里的灯火彻夜不熄,照亮了全中国,辉映了全世界。窑洞里还住进了千千万万个红军战士,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反动军队的飞机和大炮。斯诺给整个世界传达了一个震撼的信息,中共领袖和红军战士们在陕北窑洞里顽强地生存和发展着,“红星照耀着中国”!

延安窑洞里有希望。美国记者海伦·斯诺到延安时,洞穴四周是“老鼠王国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训练场”,无处不在的跳蚤迫使她将四个床腿放到盛满煤油的香烟罐里,仍未免其扰。即便如此,窑洞油灯的亮光仍然成为当时进步青年向往追寻的方向。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选择了延安,选择了窑洞。当年的老照片述说着这片热土的青春和繁荣:参加大生产运动的周恩来亲手转动着一辆吱吱作响的纺车;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坐在木椅上,埋头缝补着一条旧裤子;抗大学员以石块石条为桌椅、把锅底灰涂墙当书写板学习训练。党中央在陕北的13年中,创办了中央党校、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马列学院、鲁讯艺术学院等33所院校、5所中学以及保育院,培养造就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军政干部。 1939年3月15日,毛主席在延安凤凰山的窑洞里,用小米饭和蘑菇、竹笋等菜肴招待印度援华医疗队。他满怀信心地说:“吃小米扛步枪,我们坚信能够抗击军事强大的日本。”1941年6月,华侨领袖陈嘉庚造访延安,处处感受到边区军民不畏强敌、誓死抗战的无畏气概。还是在这个窑洞里,毛泽东用自己种的豆角、西红柿请他吃了顿饭,只是特地上了一味鸡汤,算下来一共花了一块五角钱。毛泽东说:“我没有钱买肉,这只鸡还是乡亲知道我有远客送来的。” 陈嘉庚看了看饭菜,想起蒋介石在重庆用800块银元宴请他,意味深长地说:“得天下者,共产党也!”回到南洋的他发出了“中国的希望在延安”的浩叹。

就在这些土窑洞里,毛泽东接见了许多到访延安的外国友人。在杨家岭窑洞前的一方小桌,毛泽东会见了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并向世界发出了一个响亮的声音:“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斯特朗后来这样写道:“党的负责干部,住在寒冷的窑洞,凭借微弱的灯光,长时间地工作,那里没有讲究的陈设,很少有物质享受,但是住着头脑敏锐、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

延安窑洞里有温暖。在毛主席、朱总司令等领导人住过的窑洞里,至今还摆放着当年参加大生产的农具和小纺车。在这里,高级将领和普通士兵促膝谈心、围坐对弈,情同手足。一位老红军回延安对身边的随从说:“窑洞那椭圆的洞口,那横楣、那方窗,多像同心同德的‘同字。”是啊,窑洞里的主人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正是全国军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的结果吗?窑洞就是母亲,她以其特有的温柔敦厚,接纳了这支队伍,同时也用温暖的黄土和小米汤养育和强壮了这支英雄的队伍。

延安窑洞是中国革命的宝贵遗产,见证了曲折与成长;延安窑洞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族谱,写满了梦想与荣光。延安窑洞蕴藏着中国革命胜利的政治密码。走进延安窑洞,其实是走进一段永不褪色的红色年轮,走进一次悠长的精神瞭望,走进一种滋养红色基因的灵魂血脉。

猜你喜欢

窑洞延安
延安的故事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住房紧张,巴基斯坦人青睐窑洞
《延安文学》2017年总目录
陕北窑洞民居
在延安
抗战时期的延安
大西北的窑洞
美媒:在延安,窑洞依然受民众青睐
在延安,窑洞依然受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