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思维新征程

2018-05-14常柏

奋斗 2018年3期
关键词:依法治国司法法治

常柏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提出了新时代依法治国的新思维、新部署和新要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科学指导。报告高屋建瓴、大气磅礴,彰显大国之自信,闪烁真理之光芒。我们要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战略高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不断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征程。

新时代树立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思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战略高度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总体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体要求、是新时代依法治国的新思维、是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重大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现实性和紧迫性。如何“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依法治国实践的法治思维,不仅仅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中国智慧,更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成果。对现代社会而言,法治已经如同阳光和空气,不可或缺。新时代深入贯彻全面依法治国实践要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优势,立足于我国国情,遵循法治规律,不断提升理念观念、不断创新机制体制,深刻认识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的重大意义,统筹和协调好多方的资源力量,使其形成攻坚克难的合力,啃下法治领域改革道路上的硬骨头,确保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砥砺前行。新时代依法治国实践要坚持问题导向,要用新的法治思维引领改革创新,积极创新社会治理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化解和解决社会矛盾、增加社会和谐因素。把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作为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任务长期来抓,从而不断适应和满足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奋力谱写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新篇章。

新时代弘扬全面依法治国的主旋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設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让法治的阳光普照,让道德的清风吹拂,这是法治建设的主旋律,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法治追求、法治信仰的主旋律。当前,面对形形色色的利益诱惑和不良思想的影响,一些社会成员道德防线轰然倒塌,失德行为屡屡发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对于那些伤风败俗的丑陋行为,激起公愤的失德现象,单单靠道德的教化是不足以支撑和谐社会重担的,必须要用法治思维综合治理,形成法治的文化,使百姓能够真正感受到公平、正义。依法治国思维的精髓,在于民主法治。法治之下,破除拍脑袋长官意识的“人治”,面对公共事务,可集思广益,制定出最切合实际、利于大众的优质方案。全面推进法治建设工作,是形成更加规范、更加有序的社会治理体系的迫切需要,更是和谐社会发展的主旋律。2014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等部门共同会签了《“构建诚信惩戒失信”合作备忘录》,依照有关法律规定,针对失信被执行人推出了多项信用惩戒措施,比如航空公司对于失信用户设立黑名单,限制贷款或者办理信用卡,不得担任企业高管等。这些措施有效打压了“老赖”们的生存空间,有效惩戒了失德失信行为,使弘扬诚实守信真正成为价值观念新风尚。无规矩不成方圆。要加大惩戒失德行为,建立覆盖全社会的诚信体系,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使人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不想失信。要让法治文明惠及于民,自觉构筑起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全民法治信仰,让法治的理念成为全社会共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让法治文化、法治信仰成为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旋律。

新时代踏上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征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是在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同时,要进一步坚持做好深化体制改革这篇大文章。我们已经踏上了新时代依法治国的新征程。“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是完善司法体制和司法权力的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的新思想、新要求。完善依法决策机制和问责制度,要建立起更加完备的法律体系、更加严格的执法活动、更加公平正义的司法环境,清除改革障碍,保障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党的执政必须是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这其中的底线就是要依法执政。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将前期的试点工作在全国铺开推行,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形成反腐合力,必将成为人民群众期待的一项“好决策”。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推动政府部门的各项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要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的法定化、法治化,积极推进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追责及倒查机制,明确新时代法治政府新秩序,避免权力滥用、权力寻租,用“好制度”将腐败关进牢笼,让公众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形成制度化、常态化,确保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人民群众期盼的“好政策”,往往恰逢其时,在新时代发挥出重要作用,满足和保障当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迫切需求,推动社会和谐、有序、健康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相继实施了三项重大举措就是人民群众期盼的“好政策”。一是改革行政审批制度,通过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释放出更多的改革红利。二是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将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取消或依法调整为行政许可。三是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公开全部行政审批事项清单。特别是在公共服务、市场服务领域的疏导与治理,都需要政府的有效治理和职能补位。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要在全面依法治国新思维引领下,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以“钉钉子”的精神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征程。

不忘初心,法治中国照亮梦想;砥砺奋进,伟大复兴再谱华章。党的十九大报告旗帜鲜明、深邃精辟,极具震撼力、穿透力、感召力,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之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开篇之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奠基之作。要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将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以永不懈怠的奋斗精神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作者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法学教研部)

责任编辑/杜金莹dujinying@fendouzazhi.cn

猜你喜欢

依法治国司法法治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忠实履职
公司成长的“法治之钥”
网络司法拍卖如何更具公信力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法治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推动力量
英国司法周开幕 系中国法院首次举行国别司法周活动
两会布局 依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