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歌唱体验在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策略研究

2018-05-14陈六一

北方音乐 2018年1期
关键词:声部旋律歌唱

陈六一

【摘要】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参与音乐体验活动的形式有听赏体验、歌唱体验、律动体验、画图形谱体验等等。歌唱体验作为音乐欣赏中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实效性有待提升,本文通过“目标制定宜细,内容呈现宜精,教学手段要多,审美体验要深 ”的实践操作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歌唱体验;音乐欣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缘起及思考

新课程改革标准强调“音乐实践”。在课改十余年来“突出体验、重视实践”已成为广大音乐教师的普遍共识。歌唱体验作为初中音乐欣赏中重要组成部分,正是体现了这种以学生为审美主体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并恰当运用歌唱体验的活动来上好音乐欣赏课,加强学生的审美感受,提高学生的审美参与度。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

二、概念界定

(一)歌唱體验

通过发声唱歌的亲身经历,以认识周围的事物。歌唱是最自然的音乐方式,也是最符合基本性、体验音乐的方式。良好的歌唱体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改善学生的对音乐要素感受力和音乐表现力,有利于提高他们的音乐记忆力和创造力。

(二)音乐欣赏教学

是音乐教师引导学生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艺术,提高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作美的一项实践活动,是音乐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校进行审美教育,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

国外音乐新体系之一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核心特点就是“一切通过歌唱”,“有了歌唱的基础,更高层次的音乐教育就能得以“发挥”。德国音乐理论家舒尔巴特说:“人的喉咙是创作的第一件最纯洁的、最卓越的乐器。”

三、实施策略

(一)目标制定宜“细”

1.细抓音乐主题

每一部作品都有自己的音乐主题,而音乐作品的主题正是乐曲的核心,是音乐发展的种子,它表达着一定的思想、性格和风格特征,是乐曲结构与发展的基本要素。将一些乐(歌)曲的主旋律重点强调,是我们欣赏教学目标确定的重要策略。

【课例1】溜冰圆舞曲:目标——如此清晰

关于歌唱体验的目标:通过欣赏《溜冰圆舞曲》使学生了解圆舞曲的结构特点和风格,能够背唱第一小圆舞曲A主题,获得对经典作品主题音乐体验的基础经验和基本能力;通过聆听、随乐哼唱等活动体验第三小圆舞曲音乐内在张力,享受音乐审美过程的愉悦,理解音乐的感性特征与精神内涵。

教学目标体系的研制与实施,是帮助教师清晰地明确教学的落脚点,使日常教学更具方向性和实效性。

2.细抓特色乐句

欣赏教学重在鉴赏和感受,歌唱体验在赏析歌曲中的运用,应切实满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融合点,找准学生“最近发展区”,目标预设分层,化繁为简,把握合理唱赏进度。

细细分析教材赏析的歌曲,会发现这些歌曲总是运用特定的词句或一些音乐记号来表现歌曲的内容和情绪,作为教师,对这些特定的词句或记号一定要有充分和深入的解读。善于抓住歌曲中的特色乐句进行品唱,带动整首歌的欣赏,达到“牵一句而动全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例2】京韵大鼓《丑末寅初》欣赏教学片段:抓特色句“丑末寅出日转扶桑”请按普通话念一念读音;标一标每个字的声调;模仿教师唱一唱这句唱腔。感受体验京韵大鼓曲艺北京话的方言特点,半说半唱的表演形式,依字行腔刚柔并济的唱腔韵味。

(二)内容呈现宜“精”

1.完整主题旋律文本

文本是教学的基础,纵观初中教材中音乐欣赏作品的主题旋律文本,不难发现大多谱例不完整,信息不全面等现象。在教学实践中,为了让欣赏内容更适合学生的歌唱体验,完整呈现主题音乐文本,提升音乐主题可唱性。

【课例3】《瑶族舞曲》:文本——如此具象

管弦乐主题旋律a原书中谱例文本如图一所示,为方便在欣赏中对a主题音乐的歌唱体验,同时渗透乐句、乐段结构感知,笔者在教学中完整展示谱例文本如图二:

音乐是一门时间的艺术,稍众即逝,给学生展示完整的主题旋律,在视觉引领下,促使学生在歌唱体验中保持注意力的适度集中和稳定性,在后来欣赏音乐中保持期待和探索的状态,从而加强学生对音乐的熟悉感受。

2.完善和声织体

1)合唱——如此丰富

音乐是实践的艺术,合唱歌曲欣赏教学也不例外。合唱作品多声部谱例不完整,有时学生欣赏过程中犹如盲人摸象,只体察到作品的局部,有时很难真正感受到合唱的魅力。针对这种现象,教师要突出重点乐句,以声部谱例为依托,完善和声织体,明确各声部所在音高的和弦位置关系,客观准确地展示乐句和乐段。

【课例4】《铃儿响叮当的变迁》音乐素材源于《铃儿响叮当》,其中变奏一,牧歌风格,是全曲唯一的无伴奏合唱部分。教材对变奏一牧歌式仅提供了单声部的歌谱。教师开发教学资源,完善合唱谱,学生在多声部视域下明确各声部所在音高的和弦位置关系,教师在歌唱体验形式上引导低声部演唱主题旋律,中声部、高声部用跳音模仿欢快的铃声。三个声部合唱体会歌曲所表现的恬静与欢乐的同时,直观地感知牧歌式变奏的风格。

完善和声织体,多声部歌唱体验引导学生在合唱作品中感受和声旋律的表达方式,将理论学习与音乐实践密切结合,将提升的音乐听觉能力积极致力于创造表现的实践中,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充分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达音乐、热爱音乐,以期达到综合音乐素养的整体提升。合唱性这一策略引领歌唱体验实践的方法也对提高学生对于作品的细致观察、分析感受等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管弦乐作品——如此有趣

管弦乐作品以其丰富的表现力来诠释作品,但我们也常常会忽略它的合唱性,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唱”到声部间的交流,从已知中挖掘不知的东西,把学生的耳朵引领到欣赏中去。

【例5】管弦乐《瑶族舞曲》教学片段:第一主题共演奏三遍,第三遍由弦乐组奏主旋律,木管奏出密集音型,铜管组以连续的切分节奏奏出模仿长鼓的节奏,整段力度递增起来,情绪更加热烈。从乐器特质模拟音色;在小组合作比较中体验。

让学生用人声去模仿乐器音色,是歌唱体验中的声势表现形式。用好音色模拟将大大提高学生对乐器音乐的了解,提高音乐感受与欣赏的兴趣,提高欣赏时的注意力。而且,在合唱参与表演中,锻炼了学生分工合作的能力、声部协调的能力。

(三)教学手段要“多”

1.唱赏联觉,参与形式多

科普兰主张听辨音乐旋律是音乐欣赏最重要的能力,而“辨”旋律的一个最佳途径就是将它哼唱出来。

模唱:即临摹着原事物,把你所听到的声音或唱或哼出来。欣赏教学中的模唱体验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思维和想象。模唱方法:先用耳朵听,心中默唱;模仿音色哼唱。

视唱:是调动学生独立运用视觉、听觉、感觉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的音乐能力。通过视唱大量的音乐旋律片段或音乐主题旋律,发展音乐听觉,增强音乐记忆力,培养正确的音准和节奏感;从而获得熟练的读谱技能及丰富的音乐语汇,在实际的音乐活动中积极地使用听觉。

【课例6】《瑶族舞曲》a主题音乐:聆听并默唱主题感知速度、情绪;模仿小提琴音色模唱,想像场景;轻声视唱,联想瑶家山寨月夜朦胧歌声四起意境;有感情背唱,调动学生音乐思维,强化主题记忆。

效果:通过默唱—模唱—视唱—背唱体验,熟记旋律,感知乐器(小提琴)速度、力度、节奏、歌词的表现作用,审美感受得到升华。

通过多种形式的歌唱,感受乐曲情绪的变化,关注乐曲情感的体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感知与表达。

2.示范演唱,歌唱亮点多

教师范唱是音乐教学中的表率性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感受音乐的艺术形象,直接感染学生,使学生对歌曲情感基调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和印象,同时特长生领唱手段,降低其他学生的演唱要求。

【课例7】《这一封书信来得巧》:教师示范——如此精彩

教学伊始教师示范表演唱,学生感受京剧的表演形式,拉近与国粹的距离。教师扎实的音乐专业素质令人折服,教学具有很强的示范性。从范唱、表情到言语动作,举手投足间都体现出对京剧的投入和沉醉,极富感染力。学生完全被老师感染和吸引着,目光中充满了演唱的渴望。模仿教师击掌跟唱,掌握唱腔的特色,分析流水板式。在这个基础之上,学生有了体验,然后再让学生去分析板式等特点就很流畅,理解起来也非常容易。个别学生的演唱虽不成熟,此时有了老师的合作帮助,课堂的音乐氛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接下来京剧欣赏的教学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活动中掌握相关知识,达到教学目的。

(四)审美体验要“深”

1.深化歌唱要求,声音美

美妙歌唱的方式去学习音乐、体验音乐作品中最有感染力的音乐要素,给我们带来的丰富的情感体验。要想更好地体验音乐、表达情感,掌握必要的歌唱知识技能是至关重要的。

【课例8】《御风万里》:歌声——如此动听

作品B段选用高亢有力的《黄河船夫曲》汉族民歌主题,表现中国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极具中国特色。将歌唱的技能与欣赏教学有机结合:歌唱体验需要适当开声练习:体会黄河船工在劳动时发出的“吼嘿”;歌唱体验需要适当演唱技能:快吸慢呼的气息高亢的声音体会西北民歌奔放的音乐风格;歌唱体验需要以情带声:用怀念赞美之情深情演唱汉族民歌,体会旋律特点,产生情感共鸣。

深化歌唱的要求,通过有声有色的歌唱体验,充分关注学生体验的过程与音乐能力的积累,使他们在心灵中萌发出灿烂的音乐火花,达到对音乐学习的憧憬和向往,为终身喜爱音乐艺术奠定基础。

2.填词歌唱,情感美

填入歌词是易于构建联想心理活动,音乐形象更鲜明,通过歌词演唱激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并且在演唱中深刻感受它表达的思想、性格特征。使歌词感悟成为音乐审美教育中重要的一环。

【课例9】《春江花月夜》江楼钟鼓主题: 歌词——如此感人

加入歌词分句演唱,想象音乐意境;有感情地背唱,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主题,并将主题牢记。从而掌握作品所表达的内涵,作品风格,提高欣赏民族音乐水平,审美感受得到升华。

(四)成效和反思

当我们的目标越来越清晰,教学内容越来越丰满,体验方式越来越多样,学生能力越来越突出的时候,我们欣喜地看到:

1.生本参与,欣赏更有效

从实践探索过程来看,在课堂上运用歌唱体验,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表現自我的机会,慢慢习惯用歌唱的方式表现对音乐的理解,欣赏能力和音乐素养也同时得到了提高,大部分学生能准确听辨、记忆音乐主题,并能哼唱出主题旋律,有效实现欣赏教学高效化。

2.审美核心,歌唱更动听

孩子的歌声,永远是音乐课堂中亮丽的色彩。学生在作品中找到一些能让直接参与的、体验到的技能与情感相辅相成的元素,教师教学中对学生声音的指导顺势渗入科学适宜的方法指导。充分关注音乐,学生以美的音色唤起美的情感体验,进而达到用美好的音色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学习目标。

四、结语

作为一线教学的音乐教师,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让学生自信、积极参与到欣赏教学中,在快乐歌唱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这正是我们欣赏教学的最终目的。就让我们在《新课程》指引下,用我们的智慧去点燃学生热情,传递他们心中的音乐梦想!

参考文献

[1]王耀华,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美]格雷珍·希尔尼穆斯·比尔体验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声部旋律歌唱
业余合唱团的分声部训练
Jay—A Revolutionary Musician
为你而歌唱
多声部视唱训练
为你歌唱
二声部合唱教学之初探
给你的信
会歌唱的伞
歌唱十月
7月,盛夏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