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长笛无伴奏曲《芦笛》中的印象主义因素

2018-05-14吕明洁

北方音乐 2018年1期
关键词:印象主义德彪西音乐

吕明洁

【摘要】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以音响和音色为主角的印象主义音乐不断涌出,代表人物德彪西为首推,他的作品中和声色彩,层次与意境更为突出。本文就其作品,长笛无伴奏小曲《芦笛》为例,在调性篇幅音乐素材等展开分析其蕴含的印象主义因素,揭开德彪西器乐曲的神笔面纱,神游他光与影的音乐世界。

【关键词】印象主义;德彪西;芦笛;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法国西班牙的法雅,拉威尔,意大利雷斯比基,德国的雷格,俄罗斯的斯克里亚宾等人的作品都可以被不同程度划入印象主义音乐之列,但法国印象主义音乐的领军人物应首推克洛德.德彪西。

德彪西是当时法国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喜欢以“法兰西音乐家”署名,19世纪80年代末开始,德彪西以诗人魏尔伦等人的创作找到灵感,所以,他是作为站在浪漫主义音乐发展末端,印象主义前端,同时可称为20世纪“现代”的跨世纪人物,他的作品如《牧神午后》《大海》,交响诗《云雾》兼具印象主义风格特点,很少有响亮宏伟的音响效果,常用长笛和双簧独奏,突出它们的色彩作用,创造轻柔奇异黯淡的音响,旋律线中织体的轻盈与虚无缥缈,音乐意境在谱式风格体现的尤为突出。本文将就德彪西的长笛无伴奏曲《芦笛》具体分析其潛在的各种印象主义音乐要素。

长笛无伴奏曲《芦笛》是德彪西于1913年创作,正直他个人创作晚期,健康力 创作力日渐衰退,特别是如何将其所创导的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继续发展问题上,受到步履艰难的影响,这首长笛无伴奏曲整个基调也是凄婉忧伤,简短,精悍,借助了自然界的风的想象力描绘了芦苇刮来刮去的整体印象。同时也体现着德彪西说受影响的古代文化,谨慎 古板的记谱彰显空间与线条的游动。

曲首的Tresmodere点出了德彪西作品的标题之意,如抚摸般柔和,稳定的速度而不恩那个生硬,融洽了风的魅与影的印象。曲子基调建立在降D上,而又无处不在的出现着无调性,开始的降si就体现了这一点,摆脱了传统的调性开始状态,一开头就飘渺起来,庄重的附点节奏显示了融洽的舞曲步伐与风的沐浴融合。

渐强与渐弱的半音阶是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的喜用,德彪西也赋予了它的真实含义,远望芦苇整体的运动趋势,体现了空间的变幻力,接着还是长笛中音区降si,带有附点节奏的六级音上行音调,为整首曲子气氛作了强调与肯定。这简短的仅仅两个乐节突出了德彪西的个人主观感受,他所追求的表现对象已朦胧在表演者与欣赏者中的眼前,空间的变幻。

乐句摆脱节拍和小节的支配,乐句进行服从于自由呼吸,在曲中也体现了出来。

整曲第二部分开始由弱轻声演奏,依旧体现半音化线条,暧昧游动,依次半音下滑,作曲家运用的是音区变化的合头换尾式创作手法,半音下滑时而落到主音降D,时而落到主音,时而脱离调性,给人一种迷离恍惚,略微倦意的感觉,犹如牧神在冥思。这段要用活跃的思维去练习,音准,节奏,力度,音色都要有多把握,尤其音准。音准的练习是一种想象与思维,视觉与听觉唤起心理的能动反映。

接下来,进入乐曲中段,主题与曲首相似之中,隐约加了变化与重复,延续了浪漫主义变奏的模式,又增加了自己对自然的想象,这份细腻感是浪漫派作曲家少有的,创新的, 又与注重调性调式功能的传统音乐拉开了距离。

《芦笛》中表现的三连音反复露面,不再使用传统装饰变奏,而是更多完全的随意性,即兴性重复,主题句头反复,句尾自由展衍。这样的流动使音乐变得格外飘忽不定。结构轮廓也变得模糊不清,只有最低音降D的出现,才暗示大体还是在降D大调的范围之内。各种平行音的集中密集出现,都把作者的注意力表现到了丰富多彩和调式调性游移模糊,整个中间部分虽然没有清晰的结构轮廓和比较明确的经典曲式归属,但是半音阶的不停转换与音区的上下忽映已无处不在体现着芦苇的变动,作曲家感情的变幻。

乐曲再现的第三部分,音乐又回到了原来比较消极静观状态,采用了句头重复,借助了长笛气息的急缓表达旋律高潮,中部乐思也参与了同再现的基本主题对位性结合,音乐表情更加趋于怠倦,模糊,从Enretent开始速度放慢,直到marque——perdendosi,片断行的主题材料,回忆中渐渐消逝。

参考文献

[1]修海林,李吉提.西方音乐的历史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05).

猜你喜欢

印象主义德彪西音乐
从拉威尔的《波列罗舞曲》议印象主义风格的包容性
由拉威尔《山谷钟声》主题形象塑造引发对泛印象主义风格的思考
美丽的邂逅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克劳德?莫奈及作品浅析
印象派音乐中管弦乐的语言形成分析
音乐
午后的牧神
德彪西的情感世界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