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柴可夫斯基《1812年序曲》艺术原理浅析

2018-05-14周南希

北方音乐 2018年1期
关键词:序曲柴可夫斯基俄国

【摘要】本文采用一定艺术学原理从三个方面对《1812年》序曲的内涵进行分析。从艺术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这一角度对《1812序曲》的社会性进行剖析;从音乐形象的维度对曲中俄军和法军形象进行审美分析;从民族性的角度分析《1812年》序曲的民族性。

【关键词】1812序曲;审美性;民族性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一、《1812年》序曲内容创作的社会性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作品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对现实生活的凝聚和雾化。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真实的反映生活,给予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启示。

尼·格·鲁宾斯坦邀请柴可夫斯基为即将到来的展览会创作一首曲子。柴可夫斯基就以这样的背景为创作题材——1812年库图佐夫带领俄国击退拿破仑大军的入侵,在这次战争中,拿破仑率领60万大军入侵俄国,俄军司令库图佐夫采取坚壁清野,烧毁粮草的战略,并撤退居民,率军暂时撤离莫斯科。拿破仑在占领莫斯科一个月后,仍无法迫使俄国投降,反而令自己孤军陷入重围,于是下令撤离莫斯科。撤退途中,拿破仑军队不能适应俄国严酷的冬天,加上饥饿和俄军的反击,终致溃败。拿破仑入侵俄国时多达六十万的的部队大部分被歼灭,最后只剩下不足两万人逃出俄国国境。很显然,这一叙事题材作品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创作源泉,就犹如文学用它的语言作为描写现实的工具一样,音乐用它的节奏、旋律、力度、速度为工具把这一历史事实诉说给我们听。从艺术学原理的角度,这种创作是一种离开的以客观现实为载体的创作方式。

《1812序曲》在战争年代,表达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和祈祷,对侵略战争的痛恨。该曲子通过旋律、节奏、配器等手法,对当时的战争进行了深刻的描写使人们犹如回到了往日的战争场面中,这些创作手段还表达了对非正义战争的控诉,对自由和平地强烈渴望。

二、《1812年》序曲音乐形象的直接性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艺术是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感情。普列汉诺夫曾讲过,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这就是艺术的最主要特点”。

在这首作品中讲述的是俄国与法国的战争,最鲜明的音乐形象有两个,作品中柴可夫斯基通过旋律,配器等手段来塑造这两个形象。在这部音乐作品中音乐形象主要是通过有着法国特征和俄国特色的旋律和配器来构成这两个角色。法军的艺术形象在该序曲中是运用一个不大的主题,确切地说,是借用《马赛曲》中的一个旋律片断来代表的。这一旋律乐曲发展也犹如战争中的法军一样,由起初的60万大军溃败到不到2万逃离俄国,在该序曲中法军形象初入耳时旋律气势磅礴,但在不断地发展中一整句的旋律逐渐变为零稀的几个音,甚至最后消失在俄国民歌中。

这是是俄国人民奋起战斗的主题,在这段音乐中小军鼓的加入,象征着俄军的军队的到来,并应对这场战争。在音色上选用了木管组和具有铜管与木管乐器双重性质的圆号。这样在音色上既增加了演奏的乐器组,又使音色听来统一。象征着俄方军事力量中的军队与平民。体现了一种军民团结一致抵御外敌、不畏强暴,敢于和一切恶势力斗争地顽强抵抗精神。

这是用开朗的俄罗斯风写成的主题,体现了俄国人民经过顽强战争后的胜利,也体现了正义战争的终将胜利是属于俄国人民的,是一种欢乐的终结预兆,也歌颂了俄国人民不畏外敌侵略,顽强抗战的精神。

三、《1812年》序曲音乐形象的审美性

审美性也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从艺术生产的角度看来,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以下两个条件:其一,必须是人类艺术生产的产品;其二,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性。正是这两点,使艺术品与其它一些非艺术品区分开来。

《1812年》序曲是柴可夫斯基艺术生产的产品,这是无可厚非的。那么它的审美性又是如何体现的呢?从美学角度看,美有两种形态,一是自然美,二是艺术美。它们二者的区别在于艺术美直接凝聚着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在《1812年》序曲中,体现了作曲家的审美意识,体现了他对自由和平的向往、对人命幸福生活的向往,也体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侵略战争的痛恨。这也是当时俄国人民情感的集中体现。此外该曲的审美性还体现在作曲家把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凝聚到艺术作品中。艺术作品中的真不直接等于现实生活的真,而是艺术家通过创造性活动,使生活真实加工提炼为艺术真实。在《1812年》序曲中,作曲家取材于1812年的俄法战争,曲中描写了战前的安详和平、战前的备战、双方开战以及最终赢得战争胜利的场景。作曲家并没有局限于战争生活,而是通过这一战争的发展总路线,把俄国人民顽强抵御外敌,保卫国家,期望和平的情感融入曲中。作家运用他娴熟的作曲技法,使整曲有起伏有高潮,艺术形象生动逼真,具有高超的艺术水平和审美价值。

四、《1812年》序曲的民族性

柴可夫斯基是一位热情的爱国者,它热爱俄罗斯的一切,他的所有作品都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正是這种对祖国、俄罗斯人民的热烈的爱促使他去深入研究俄罗斯的民歌,使自己的作品印上俄罗斯的烙印。

艺术家不是独立于社会的,他总是生存在一定的民族和社会生活中。不同国度、不同地域的艺术家总是有着一定时代、一定国家、一定民族的烙印。他的作品必然体现一定的时代性、国家性、民族性。柴可夫斯基的《1812年》序曲中,有着浪漫乐派的创作特色,但是更为鲜明的是他的民族特色。正如高尔基于1896年在下诺夫哥罗德城的全俄罗斯展览会上听了《1812年》序曲之后在《夏诺夫哥德之页》上发表了他的有趣的感想:“指挥棒·伊·格拉伐契出现了,他的魔法发棒挥舞,霎时,大厅里响起了庄严的《1812年》的声响。这位著名指挥家驾驭乐队的本领获得了赞扬。各个音部奏得十分和谐、合体,没有一个乐器显得突出,序曲深刻的人民性的音乐像平稳的波涛一样,庄严而有力的在大厅里散开,他用一种新的东西攫住了你,把你高举于时代之上,这些声音表达了这一庄严的历史时刻,极其成功地描绘了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威力,它的浑厚气魄。”

《1812年》序曲中分别有法军和俄军两个音乐形象,在该曲中法军的形象要贫瘠些,而俄军的形象就比较丰富多采,柴可夫斯基运用那些与民间音乐相关联的主题来表现不同情况下的俄军。如引子中安详的赞歌,这是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分成六个声部的方式奏出的一支古老的赞美诗《主啊,拯救你的子民》的旋律,它那安详的步伐象征着俄罗斯人民和平和安宁的生活。又如在展开部中双方第一次交战后,用以表现俄的胜利的旋律,是俄罗斯风的辽阔的歌调和真正的民间结婚歌曲《在大门旁,在爹家的大门旁》的结合,这个俄罗斯民风的运用也预示着终将取得胜利的是俄方。

从以上可看出,在《1812年》序曲中无论是作曲家本身还是音乐本体,他们都集中表现了俄罗斯人民的爱国情怀,以及顽强抵御外敌的斗争精神,也将俄罗斯风的民族音乐渗透到音乐具体的形象当中。

注释:

①[俄]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第4页,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版。

②《马赛曲》的词和谱是法国的诗人和作曲家鲁塞·但·李而在1792年4月25日夜间法兰西向奥地利宣战时写成的。起初《马赛曲》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颂歌,后来它成了法兰西共和国国歌。

③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1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版。

参考文献

[1][苏]库什纳辽娃.《1812年》序曲[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58.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周南希(1992—),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钢琴教育。

猜你喜欢

序曲柴可夫斯基俄国
柴可夫斯基的曲子有什么魔力?
七颗钻石
性感序曲
时光序曲
柴可夫斯基的难言之隐
春节序曲
P大开学序曲
美丽的距离
哥德巴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