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绢花在舞蹈《东北那旮瘩》中的运用

2018-05-14马倩倩

北方音乐 2018年1期
关键词:秧歌东北作用

马倩倩

【摘要】东北秧歌拥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中手绢的运用尤为频繁和重要。绢花在技术技巧上的难度系数较高且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风格,从而成为了东北秧歌直接区别于其他地区秧歌风格的重要手持道具。从古至今人们拿着两只手绢上飞下舞已经把手绢和东北秧歌融为一体了。本文通过剧目《东北那旮瘩》里手绢花的运用来阐述手绢花在这个剧目中的作用。

【关键词】秧歌;手绢花;东北;作用

【中图分类号】J712 【文献标识码】A

一、《东北那旮瘩》概述

《东北那旮瘩》由沈阳音乐学院附属中等舞蹈学校表演。剧目围绕着东北秧歌本身独特的风格,非常合理地选材把东北习俗文化展现得淋漓精致,突显了当地年轻人热情、幽默的性格。同时把东北秧歌中特有的“稳中浪、浪中俏、俏中艮”风格在不同的人物身上体现出来。利用舞台空间的结构和喜气的背景音乐设计出“戏中戏”的场景。“喜庆”是这个舞蹈作品的特色,它的主要动作靠“找”“看”“扭”来表达,将东北秧歌中传统的“逗场”部分进行夸张。进而把黑土地上的男女与东北地域民俗文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东北人爽直、泼辣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具有戏剧性和舞蹈性共存的特点,并从个体生命情感体验的角度出发透视人物的气质。剧目以青年男女的约会开始,先是男主角一个人慢慢走出来“看秧歌”的造型亮相,再用手中道具“手绢花”做动作把女主角引出来。舞蹈开始出场的亮相造型“看热闹”,看着普通但又非常丰富有内涵,因此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把一个从高粱地里走出来的关东男孩儿俊美、豪爽大方和正直的个性体现得惟妙惟肖。秧歌形式的表演让人们的精神层面无限快乐,扭掉了精神的寂寞,表现出火辣辣的情怀。

二、手绢在《东北那旮瘩》中的作用

舞蹈源于生活,在舞蹈里想要很好地表达出情感,道具的运用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每个民族里都有自己专用的道具,道具的正确运用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力并为特技创造出了更美的舞台效果。手绢花在东北秧歌里以巧妙的方式耍出情感和表演特征,成为东北秧歌不可或缺的重要道具。这一重要道具在舞蹈《东北那旮瘩》中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舞蹈中男女演员在整个表演过程中,无论做什么样的动作,首先跃动的必定是双手中的手绢,从手绢的拿法到手绢的舞动、手绢技巧的运用等等,均巧妙地与舞蹈内容及人物情感联系在一起,成为舞蹈成功有力的推手。通过手绢花的技巧反映人物的不同心态和情感表达。比如剧目中两人的互动与动作配合都利用于课堂所学的基本手绢动作来表达既开心又不好意思的内心情感。女演员“里推花”的动作给人以柔美大方的亲切感,表达东北姑娘不仅有豪爽大方的一面,也有羞涩内敛的一面。将东北女性的俊美和开朗表现得恰到好处。男演员运用东北秧歌里串场部分欢快地进行表演,根据戏剧情节和人物心理大胆创新,用以情带动的方式把舞蹈状态表达得出神入化。

(一)丰富多彩的手绢花以动传情、以情表意

“手绢花”是东北秧歌最经典的动作,用法非常多。在舞蹈运用里也极为丰富。秧歌里手腕的力量形成舞动。单一的拿绢方式:握绢、捏绢、抓绢、指挑绢、托绢、夹绢等。单一舞法:挽花、里外绕花、里外片花、碎绕花、单掏花、抖花、搭绢花、撩绢花、片花舀花等。基本手位:自然位、双叉腰位、双护胸、双护头、双搭肩、双推山。

道具的运用可揭示人的情感,所起到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其实每个手绢花在单一练习上都有它的独特方式,手绢花的技巧不同、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在《东北那嘎达》剧目里就有好多可以表达的单一动作,有的抒情有的柔美有的高亢红火。表演性的手绢花是延续舞蹈风格的运用,用最基础的训练法到舞台表演产生魅力,让原本的表演风格更加丰富多变。把教学上呈现的单一训练丰富起来,用柔美抒情的方式突出手绢花的个性与特征。在剧目中,手绢随着剧情的发展及人物情感的起伏起到了烘托作用,表达着内心的情感和剧情的描述,在舞台上呈现出丰富的情感,把舞台的创作思想和动作内容增添进去,让观众接受准确的信号,内心随着剧情的变化而变化。

(二)手绢、手绢花在人物情感表达中的作用

手绢的作用:上捅花、碎绕花表现高亢红火,把内心的情感用夸张的方式表达出来,动作幅度大,呈现出激动浮夸的表演形式,让观众也能感受到豪放大气。在舞蹈《东北那旮瘩》里就用到了上捅花和碎绕花。第一段男演员“看、找、晃头”与手上动作配合“上捅花、下捅花”,表演过年时热闹的场面和兴奋的心情。这一段有一个动作特别能体现出东北大男孩活泼豪爽的性格——动力腿抬旁腿,主力腿原地起跳,同时双手做下捅花。为充分体现出红火热闹,在跑场的同时,要求继续做“下捅花”动作,能够更好地利用手绢烘托气氛。

手绢花的作用:双推花、蝴蝶花,柔美与抒情的配合。动作凸显东北女孩地直率、热情、开朗的性格。在舞蹈《东北那旮瘩》第二段的表演中舞蹈演员用手绢花“双推花”“体现出期盼情郎回家的情感。第三段里女子一横排按顺序出来,做双推花动作,脚下走场步的方式给人一种柔美大方的亲切感,表达东北姑娘羞涩柔美的一面;将东北女性的俊美和开朗表现得恰到好处。舞蹈中根据戏剧情节和人物大胆创新,使身体动率更加准确地体现人物的情感和个性,给观众带来了身在其中的愉悦心理。动作的层次变化都是随着人物情感和情节而展开的,主要以“闹”为主题,因此作品不仅具有浓郁的风格特色和时代生活气息,同時让年味儿的气息完美地表达出来并贯穿于整个作品中。大交替花、肩上花等看似表演特征相似,其实各有千秋。大交替花耍出东北小伙的大气风范,肩前花表现女孩的细腻可爱,两种不同性质的动作联合在一起惟妙惟肖,丰富多彩的表现反映在快与慢、大与小、急与缓、动与静结合的各种手绢花技巧当中。

三、“手绢”在东北秧歌中的发展。

最初时候手绢的用途与秧歌一样源于农耕劳动,是由头巾演化,颜色有红、黄、蓝、绿、白,可自由搭配。形状也是四方形的,后来随着舞蹈的演变改成八角形,现在的手绢是把两个一尺二寸正方形绸布错开成八角形再把两个缝到一起,在手绢的中央镶嵌一个像碗口大小圆形的花边和亮片便于展示技巧所用。手绢由二人转表演并创造出很多技法,将手绢和身体融合在一起,可以使手绢在手上脚上进行翻转,高水平的演员能做到人们常说的眼到手到的程度,技术含量非常高。后来被东北秧歌舞蹈借鉴这门技艺并在舞蹈里合理的运用。手绢的艺人们非常心灵手巧,可以玩出好多种花样,可以在手上、脚上及身体各部位上下翻转,也可以一手拿手绢一手拿扇子进行表演,将手绢与身体融为一体。如今,秧歌的生活气息更加浓郁,适合表现今天人们的精神面貌。广泛的借鉴、吸收其民族舞蹈技术中的技术技巧,是丰富发展整个艺术的重要途径。但是必须在保持东北秧歌风格特点的前提下“以我为主,学为我用”,这样才能在吸收借鉴的同时,仍不失原有的风格特点,从而使得东北秧歌得到不断的发展。艺术是需要在不断吸收新文化,不断创造新内容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手绢花的发展是在一代又一代专业舞者、民间艺术家及舞蹈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下顺应时代发展吸纳新文化、创新道具,逐步演变成具有多元化特征的“新世纪秧歌”!

参考文献

[1]中国民间舞蹈集成(辽宁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8.

[2]罗熊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3]赵铁春,田露.中国民间舞蹈教程[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秧歌东北作用
Make ’Em Laugh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地秧歌”的探究
探究河北地秧歌发展受阻的外界因素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秧歌:老北京的“广场舞”
大东北的春节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