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心雕龙·章句》对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启示

2018-05-14匡林彬

课外语文·上 2018年12期
关键词:章句古诗文教学文心雕龙

【摘要】初中古诗文教学应遵循古诗文的内在规律,改变当前只以考试为目的的急功近利心态,为学生深入理解和鉴赏古诗文奠定坚实的基础。《文心雕龙·章句》中关于章句、词义和体例的思想理论,对初中古诗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文心雕龙;章句;初中;古诗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初中是古诗文教学的入门阶段。随着新版部颁教材的投用和新一轮考试制度的改革,对古诗文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使得原本就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的古诗文教学更加举步维艰。

如今的初中古诗文教学,一直受到“以学代考”心理误区的影 响,师生都以考试为最终目标,严重违背了古诗文学习的规律。教学死板而机械,没有形成系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对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古诗文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将不同的古诗文教学模式进行总结和反思,认真寻找不足的同时恪守古诗文教学的规律。本文借助中国古典文学理论名著——《文心雕龙·章句》篇的一些理论思想,着力阐释如何将初中古诗文教学正本清源。

一、习句读,明章句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韩愈在《师说》中提到“习其句读”是学习古诗文的基本功,以前的国文考试,也会考断句这类题型。现在的古诗文教学,呈现给学生的是校注非常规范的文本,通常情况下教师都会忽略掉断句。笔者认为,至少应将没有断句的文本和教材中的文本进行比较,让学生思考断句的依据,如此才能为辨明章句做好准备。

“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矣。”可见,理清字、句、章、篇之间的关系是深入理解文本的前提。黄侃也明确阐明“凡览篇籍,未有不通章句而能识其义者也”。用校注好的文本教学固然便捷,但没有将古代句读与现代标点符号进行对比与衔接,对学习古诗文来说是存在着失其本源的弊病的,其直接表现便是学生不能将直译和意译融会贯通地灵活运用。

二、辨词性,析词义

在古诗文的词汇中,实词的意义相对固定,随着时代的更迭,会产生相应的拓展和引申,但总的来说学生易于掌握,难的莫过于虚词。刘彦和将常见的虚词作了如下归类:“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扎句之旧体;乎哉矣也,亦送末之常科。”并指明虚词在作者回环婉转的巧妙运用下,文辞就会变得严密。因此,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会努力避免虚词的运用出现谬误,那么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同样要将虚词理解准确。否则,即使理解了文意也是不嚴密的。当然,在教学实践中不能完全按刘彦和的方法来辨析,毕竟《文心雕龙》成书于南朝,此后的词汇在词性和词义上都产生了变化与演进。

在理解词汇虚实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写法上的虚实进行深层次的探究。“诗有纯用虚写,而精湛卓立,由其义深而词达,故力透纸背也。”虚写手法在古诗文中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但要充分领略这种留白和虚处的美丽,最终还是要由词出发,词达才能义深。

三、识体例,悟韵律

围绕主题遣词造句,积章成篇是保证文章言之有物的前提。在表现主题的过程中,作者抒发感情,则是通过文辞的抑扬婉转所形成的节奏和韵律来实现的。要体悟作者在诗文中蕴含的情感,就要理解诗文外在的体例以及内在的节奏和韵律。刘彦和以时代为线索,将二言到七言诗歌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得出了由于情势趋向于复杂,表达要求得更周详。随着时代的发展,复杂长句的运用逐渐代替简单断句的结论。

黄侃进一步阐明“文以载言,故文中句读,亦有时据语气之便而为节奏,不尽关于文义”,明确指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文义有时会让位于节奏和韵律。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除了尽可能让学生掌握各种随时代变迁而变化的文体知识外,还应努力让学生体悟节奏和韵律。对情感的体悟,不能仅依靠文之义理和事之常理来揣摩,应将以文解文、以理解文与节奏韵律三者充分融合。

《文心雕龙·章句》作为“安章之总术”早已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同,以今天的文艺评论眼光来看,毫无疑问是一篇创作论。但对初中语文教师来说,它也是一篇明晰章句、体悟韵律的鉴赏论,甚至是一篇入门级的批评论,对初中古诗文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

在具体的古诗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不可能完全按照刘彦和的思想理论去教学,学生也不可能完全效法古代童子去学习古诗文。但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遵循古诗文的内在规律,尊重语言的传承性,认识到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只有很好地掌握了古代汉语,才能更好地运用现代汉语。

参考文献

[1]韩愈.韩愈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2]黄叔琳.增订文心雕龙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3]黄侃.文心雕龙札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4]黄叔琳.增订文心雕龙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5]俞陛云.诗境浅说[M].北京:中华书局,2010.

[6]黄侃.文心雕龙札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作者简介:匡林彬,1986年生,四川泸州人,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白马学校教师,学士学位,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

(编辑:马梦杰)

猜你喜欢

章句古诗文教学文心雕龙
刘玥辰
Data-Based Optimal Tracking of Autonomous Nonlinear Switching Systems
工夫、历史与政教:“学庸章句序”中的道统说
朱子《中庸章句》的诠释特点与道统意识——以郑玄《中庸注》为参照
古诗文教学对培养人文素养的思考
如何培养学生在学习古诗文中入情入境
论《文心雕龙》象喻批评的逻辑建构特征
浅论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文教学的利弊
《文心雕龙》选读
《文心雕龙》: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