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导”要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2018-05-14丁元慧

课外语文·上 2018年12期
关键词:生本教育引导因材施教

丁元慧

【摘要】生本教育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形成鲜明对比,而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

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改革目标相符合。

【关键词】生本教育;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读罢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收获颇多,再一次更新了我对生本教育的认知。生本教育这一教育思想和实践方式,其核心思想是要倡导“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育”,这种“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即为生本教育。在生本教育理念普及的当下,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怎么做,才能恰到好处地达到“生本高效”的目标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我对教育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不同学段教师的引导是有区别的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是对教师职业的恰当表述。作为教师,我们有自己的工作范围,不能代替学生学习成长,不能代替学生克服困难承受压力。我们能做的只是很好的引导,充满智慧的引领。通过对日常教育教学的反思,让我对引导教学有了一些认识。

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的教学转换,我发现教师的引导对于不同的接受群体有着不同的方式方法。小学一二年级甚至三年级第一学年的学生,很乐于接受表扬,“小奖状”“表扬信”“小红花”等这些承载着老师鼓励与肯定的小物件,就可以让绝大部分学生充满学习的激情,在不断鼓励下,学生会朝着老师引导的方向努力,这就是有效的引导。而这样的方式会有有效期,个别的孩子有效期会很短,有的孩子会对老师的小物件不屑地说“我不稀罕”,在这种情况下只好选择更好的引导方式。到了四年级以后,这样的鼓励式引导不再如低年级时有效。大部分学生对这些已经不那么在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也就势在必行。通过几年的习惯养成,有些孩子有了自己的行为习惯,与之相关的性格特点也会随之显现,不那么简单了,开始有思想了。随着孩子心理的成长,老师的引导也要跟着成熟起来,不能再是简单的奖惩,而必须要选择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在我的中高年级教学经历中,就见到过被扔在垃圾桶里的“表扬信”,有的孩子甚至会在老师的鼓励与表扬中骄傲起来。这些都提醒我,孩子的内心成长了,他们想听到更新鲜的东西。

二、触动心灵,动之以情

简单的奖惩不再有效,摸索中我发现引导中高年级的学生还 是要讲求方法的。针对四年级下学期班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情况,我反复思考如何引导,才能改变现状。刚开始我一味地“火冒三丈”,严加批评,结果学生却无动于衷,甚至有的孩子还做出一副不堪忍受烦躁的表情。几次试验之后,我决定换种方式。我开始用一些成功人士小时候刻苦学习取得成功的故事激励大家,唤起孩子们心中的成功渴望,使得他们端正学习态度,结果部分孩子下定了决心。部分孩子当时听得心潮澎湃,过后依旧如故。如此我又有了一些想法,我要触动他们的“心灵”。我想到了我这么做的最终目的,无非是让孩子们好好学习,让他们对学习有更正确的认识,端正学习态度。我设置了一个问题让孩子们思考:“考个好成绩与考个坏成绩有什么区别?”两天的时间,学生的回答让我比较满意,大部分孩子能够正确认识学习成绩的重要性,也都有了针对性的学习行动。

我發现这种引导方式比较适用于中高年级的学生,也就根据不同情况设置不同的话题,以便达到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是需要不断激发的,适时设置讨论话题,恰当地引导学生的认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我在教学中总结的一点经验。

三、与生俱进,因材施教,生本高效

伴随着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引导在语言形式、方式方法上都应该照顾到学生的心理成熟度,与生俱进。同样的语言,低年级的孩子听了以后会不知所以然,中年级的孩子可能似懂非懂,高年级的孩子就会有了自己的想法。针对不同阶段的孩子,教师就不能不好好斟酌一番。比如“激将法”,小学一二年级,我对不太认真做作业的孩子说:“好啦,从今以后你可以不做作业啦,你的作业我不批了,你可以好好玩去了……”听完我的话,他可能真的很高兴地去玩了。到了三四年级,同样的话一出口,听到要求的孩子会立刻说:“老师,我错了,我以后会好好完成作业的!”而到了再高点的年级,听到的孩子可能就会面无表情,心有所思了。试问面对这变化着的教育接受者,我们这些引导者,又怎能不与生俱进呢?

当然,对于大部分学生我们的方法是可行的,而每一个班级里都会有那么几个与众不同的孩子,我们面对这样的个体差异,就更应该做到以生为本,因材施教。抓住孩子的兴趣点,接受孩子之间的差异,给孩子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不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欲速则不达,要循循善诱,耐心引导。

四、结语

总之,教育面向的是一个个充满朝气的鲜活的生命,唯有走入他们的内心深处,才能更好地激发起他们学习的欲望。时刻坚持以生为本,生本高效,与时代接轨,与人类发展的必然规律相结合,注重教育效果,促进新一代的全面成长。这也是《教育走向生本》给我最大的触动。

参考文献

[1]刘群.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J].人民教育,2008(21).

(编辑:马梦杰)

猜你喜欢

生本教育引导因材施教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有效体育教学模式探索
关于小学数学单元感受小研究设计的思考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