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受封建伦理戕害的妇女形象

2018-05-14葛帆

课外语文·上 2018年12期
关键词:祝福祥林嫂

葛帆

【摘要】封建伦理道德是杀死祥林嫂最大的凶手,所谓的“族权”“夫权”“父权”,硬生生地将一位年轻健康、淳朴善良的妇女逼上了绝路,这不仅毁了她的青春,毁了她的感情,毁了她的尊严,最后还无情地夺走了她的性命。而鲁迅正是通过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进而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发起最为猛烈的抨击。

【关键词】《祝福》;封建伦理;祥林嫂;妇女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作为近代著名的文学大家,鲁迅不仅对当时的种种社会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同时对女性问题作出了深刻的思考。在他的作品当中,不乏女性人物形象,比如《明天》中的单四嫂、《子夜》中的子君等,但无论是什么样的女性角色,都一定程度受到封建思想的侵害。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个人的命运很大程度上会受社会种种弊端影响,而《祝福》中的祥林嫂则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一、迷信

在封建社会当中,女性的地位一直非常低下,她们的一言一行通常都受到整个社会的制约,封建思想将她们变成奴隶,强迫她们服从,无论是她们的婚姻、感情还是生命,都很大程度上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祥林嫂原本是一个淳朴善良的女子,她只想在社会当中寻一处安身之所,本本分分地过自己的生活,但是残酷的社会现实连这样的机会都不给她,一步步将她逼上死路。祥林嫂年轻时也曾反抗过,但渐渐开始迷茫,开始将自己所有的遭遇归结于命运。

在封建社会中,妇女没有地位,即使反抗也会遭到种种强权的镇压,面对生活的打击,她们很容易变得迷茫,进而将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神佛上,来使自己拥有一丝勇气,继续麻木地生活在冷酷无情的现实当中。迷信一方面能够缓解她们精神上的痛苦,另一方面则可以让她们卑微地生存下去——为了丈夫,为了孩子,她们可以忍受生活强加给她们的一切。因此,迷信不仅是祥林嫂的性格特征,同时也是无数底层妇女共同的性格特征。在《祝福》当中,当祥林嫂失去第二个丈夫后,柳妈曾诡秘地告诉她,将来下了地府之后,阎王会把她锯成两半,分给两个男人,这样的话原是无稽之谈,但是祥林嫂却相信了,并整天生活在惶恐不安之中。由此可见,在祥林嫂心中,也觉得再嫁是一种深重的罪孽,并发自内心地期盼着,希望能够找到一种合理的方式,为自己“赎罪”。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祥林嫂并非天生迷信,而是受到现实压迫后无奈的逃避。

二、愚昧

迷信的结果,往往都会导致愚昧。正因为祥林嫂觉得自己有罪,所以才会千方百计地想办法为自己赎罪,而她赎罪的方式也是道听途说来的——只要去寺庙里捐一条门槛,让千人踩万人踏,就能替自己赎罪。为了实现这个愿望,祥林嫂努力地工作,终于凑齐了捐门槛所需要的费用——十二元鹰洋,她把自己所有的积蓄都交给了寺庙,认为这样就能替自己赎罪,从而获得心理上的解脱。成功捐了门槛之后,祥林嫂兴高采烈地回到四叔家中,原本以为自己可以像其他人一样,正常地参与四叔家中的各种活动,包括年终最盛大的礼仪“祝福”。孰料,就在她去拿酒杯和筷子时,四嫂却无比惊慌地叫住了她——在那一刻,祥林嫂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精神支柱彻底崩塌,整个人也完全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四嫂和其他人的态度让她意识到,原来自己无论怎么做,在别人眼中,始终是一个“不祥之人”,而这种“不祥”,则是因为她先后“克死”了两任丈夫。从祥林嫂捐门槛这件事可以看出,祥林嫂是盲从的,也是愚昧的,她单纯地以为一条门槛可以解决她所有的问题,但是现实再一次沉重地打击了她,粉碎了她心中的希望,让她再一次陷入无穷无尽的绝望当中。在那样的社会环境里,再嫁是一种被人鄙视的行为,更何况祥林嫂再嫁之后不久,第二任丈夫很快死去,而且孩子也遭遇意外。在世人看來,这所有的不幸都是因为祥林嫂,因为她是一个“不祥之人”,会给身边的人带来灾难。出于趋利避害的心理,人们有意无意排斥她,也正是因为排斥、冷漠,甚至是嘲讽、奚落,才让祥林嫂一步步落入孤立无援的处境中,最后完全被现实抹杀。

三、软弱

即使一次次地被身边之人羞辱,即使遭受社会不公平的对待,祥林嫂的态度依然是卑微的,她并不懂得如何反抗,也不明白怎样才能为自己寻求到一条出路,让自己可以有尊严地活着。当她失去第二任丈夫和自己的孩子,再次回到鲁镇时,她唯一能做的,只是不停地向身边的人陈述自己不幸的遭遇,而鲁镇的人只是把她的不幸当成一个故事,当成笑料,甚至将她视为嘲弄的对象,一次次往她伤口上撒盐。后来,这个故事听腻了,他们又以一种促狭的心理去挑逗祥林嫂,让她描述自己是如何“服从”第二任丈夫的。很显然,他们的心理并非关心,而是一种恶意,想在祥林嫂身上发掘一些新的笑料,以供自己消遣。面对这些无聊的嘲讽,祥林嫂没有半点的愤怒,甚至没有一丝反抗,而是显得十分地软弱,无论鲁镇的人说什么做什么,她都是逆来顺受,无论是四叔的鄙视、四嫂的冷落还是其他人的嘲讽,她都只能选择默默地忍受。由此可见,祥林嫂的内心是非常卑微的,她心甘情愿地承受所有人强加给她的一切,但她的软弱与退让,所得到的只是身边人肆意的轻贱,直到死去,她在鲁镇人的眼中,也只是一粒微尘而已。鲁镇的人们根本没有注意到,那个在他们眼中贱如草芥的女子,已经默默无闻地死去。

总而言之,祥林嫂是一个悲剧人物,无论生、死,都是卑微的,对整个封建社会毫无影响力可言。而封建伦理道德则是杀死祥林嫂最大的凶手,所谓的“族权”“夫权”“父权”,硬生生地将一位年轻健康、淳朴善良的妇女逼上了绝路,这不仅毁了她的青春,毁了她的感情,毁了她的尊严,最后还无情地夺走了她的性命。而鲁迅正是通过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进而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发起最为猛烈的抨击。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祝福祥林嫂
深挖文本
——祥林嫂的悲剧原因解读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怎么死的?
引入人文元素,教出《祝福》的厚重感
空间批评视域下的《祝福》解读
读写结合,让《祝福》闪烁时尚的光泽
从女性独立人格缺失出发,解读《祝福》的悲剧
浅析“十七年电影”中文学改编对电影艺术发展的意义
柳妈的善良是把刀
祥林嫂与二姑姑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