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大学生价值观变迁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2018-05-14孔卯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24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孔卯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新媒体平台的广泛传播,以新媒体交互性的传播生态与即时性的内容生产,加速和催化了大学生多元化价值观冲突,削弱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话语权,冲击了主流价值观教育的导向功能与育人功能。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生活化、现代化、自我化等新趋势、新特点,直接或间接凸显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现存的滞后性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新媒体;价值观冲突;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价值观是“个体的选择倾向和个体的观念态度,是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的看法,它主宰了个体对外在世界的感知和反应”。价值观支配人的行为动机,指导人们做是与非、好与坏、对与错的价值判断。因此,在新形势下,探寻并总结大学生价值观的变迁情况,以求从中得出有益的启示,对于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颇有益处。

1 近十年大学生价值观变迁概况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世界经济整体受到严重的打击,而中国却在继续稳步发展。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的稳健增长带动了综合国力的提升,在高等教育领域,大学从精英教育迅速向大众教育过渡,知识经济成为主流,教育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90后”甚至“95后”大学生作为新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思想上更加开放自由,自我意识更加强烈,学习、就业等价值取向表现得更趋复杂化和多维化。据调查显示, 98.6%的学生认为“人要张扬个性和包容自我,这比提升自身素质更为关键”,反映了“90 后”大学生强烈的现实主义和自我主义倾向。与此同时,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各种新媒体技术的传播,大学生的人生目标更加多元化。“90后”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逐渐向由单纯地追求物质转向追求全面发展、综合平衡。他们既认可社会价值、又追求自我价值,既讲原则性、又重实用性,既渴望知识、又追逐物质。总体来说,进入21 世纪以来,大学生旧的价值观渐趋隐性,而新的价值观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新旧价值观在进一步发生分化的同时,出现了明显的整合升级趋势。

2 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

新媒体,特别是微信、微博等平台的广泛普及,使大学生接收、阅读、分享信息方面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随意选择片段,从而削弱了传统教育内容的深刻性和丰富性,制约了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深度思考,削弱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导致多方面的价值冲突。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价值观的一元倾向与多元化发展的碰撞

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一元与多元价值对立倾向日益严重。多数大学生虽然认同集体主义原则,但实际中集体主义意识淡薄的表现普遍存在。他们喜欢在各种新媒体社交平台上中张扬自我、标新立异,使用符号类的话语表达方式。他们追求独立人格与个人感受,出现整体价值取向与个体价值取向冲突。随着大学生经济水平、生存环境、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上的差异,其价值标准与价值取向必然是多維的、多向的、多层次和立体化的,价值观出现一元与多元的碰撞,呈现出多元化价值观的发展趋势。

2.2 网络工具化价值观取向与人本主义属性的对立

大学生在网络主观认识与客观意义方面存在着分离,甚至混淆对立。多数大学生对网络价值的认识定位是基于工具理性的价值判断,他们视网络为一项脱离人的存在且无所不能的应用技术。这一取向过分强调网络的工具属性,而忽略了人本属性,许多大学生对待网络漫不经心,以不负责任的态度传播各种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网络成瘾与网络暴力。然而实际上,新媒体其实是更加趋向于人本化的价值取向,它的核心理念正是为了“提高了人的主体地位、放大了人的本质力量、改变了人的思维方式、张扬了人的社会本质。”

2.3 现代价值观与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

新媒体平台加速了各种社会思潮的传播,各种各样的价值观相互碰撞。本土价值观与外来价值观的冲突,反映了中国正在从传统价值观向现代价值观,并将长期处于现代价值观的确立过程之中。然而,现代价值观的发源地,也就是西欧、北美为代表的发达的工业社会却出现了向后现代价值观转变,即生存价值向幸福价值的转变。新媒体对于后现代价值观的传播,以及大学生对于后现代价值观的关注,使得在大学生价值观中长期存在着传统性、现代性以及后现代性三种价值观的并存与冲突。在日常行为中表现出对生存价值的物质享受与幸福价值的精神追求之间的矛盾冲突。

3 新情势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3.1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单一,不利于应对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趋势

当前,社会上新与旧、保守与开放、民族性与全球化的思想杂糅,各类社会思潮以显隐结合的方式主动吸引渗透青年一代,使得大学生群体出现保守与激进交织、孤独感和归属感并立、自尊和谦卑并存、自私与利他轮替等价值观多元化的复杂倾向。面对多元的话语语境,大学生价值认知的来源决不仅限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并且他们“更为看重的是由话语质量和理论内涵建构起来的权威和权力,而不是对强权话语的服从”。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虽已呈现多种舆情表达,但总体上仍显单一。单一的话语表达与多元的价值观发展趋势契合度不高,以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威性和主导权在一定程度上被消解。

3.2 话语表达经院化,与大学生价值目标生活化的现状疏离

当前,大学生价值观正逐步由“进步本位”的物本价值观向“幸福本位”的人本价值观转变,他们渴望回归生活世界去探求生命的价值,不少大学生将“建立美满和谐家庭”作为人生最大幸福,价值目标生活化成为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变迁的重要转向,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虽已逐步“接地气”,但仍过多拘泥于自我构筑的政治氛围和科学世界,对社会生活的本质关注度不够,与大学生学习生活结合度不够,以致话语导向“异质”。

3.3 思想政治教育遭遇信息技术挑战,需要应对现代化潮流

表达与多元的价值观发展趋势契合度不高,以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威性和主导权在一定程度上被消解。大学生价值选择现代化是一个集价值取向、行为模式、话语表达等方面动态发展的过程。当前,大学生对个人与社会、自由与秩序、强者与弱者等观点进行着思想与行为上的最新诠释;同时,在新媒体的催化下,“后现代性”网络话语产生,海量“碎片化”网络信息以“不自觉”的潜形态呈现于众人面前,大学生在新媒体话语场域从“自在”到“自为”、从零星分散到分层群聚,更多地选择用新的价值理念、新的话语表达、新的传播手段来共享资讯、交流思想。然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主要仍是以教育者为主导的辐射模式,教育者尚未完全从“一对一”“一对多”传统模式向“多对多”现代模式转变,青年话语与父辈话语间呈现出的思想隔阂与文化堕距,也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设在承前启后阶段显现出“内卷化”倾向,陷入“沉默的螺旋”当中。

3.4 思想政治教育效用公共性不足,未能很好解决大学生价值立场自我化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多以自我为中心,趋于张扬个性、包容自我,显示出强烈的现实主义和自我主义倾向,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因认知结构、年龄层次等不同,对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认识理解不同,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容易缺乏价值共识,缺乏共同语言,甚至陷入彼此“无语”的状态。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基于覆盖面、普及度方面的要求,话语内涵泛化、“万金油”现象确实存在,“上大课”“开大会”般泛泛而谈的话语表达无法满足大学生个性化需求,对个体性问题的解释力与说服力尚存较大的改善空间,话语吸引力和认同效力均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1] 廖小平.论改革开放以来价值观变迁的五大机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2] 段海超,杨飏.改革开放以來我国大学生价值观变迁规律及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7(02).

[3] 吴敏.微媒体场域大学生价值观冲突与应对[J].思想理论教育,2017(02).

[4] [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 袁祖壮.由“增长—进步本位”的物本价值观到“民生—幸福本位”的人本价值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价值观”的历史性变迁及其实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6] 廖小平.价值观变迁与核心价值体系的解构和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7] 赵楠,蒲清平,朱丽萍,等.马克思主义信仰困境与境界超越———对 20 所高校辅导员的实证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